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春》的美学意义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的美学意义初探
《春》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对立统一规律的成功运用。艺术统一规律是一条美的规律,人类不断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美,并在日复一日的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具体说,《春》的艺术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静态美和动态美、自然美和人物美、明朗美和朦胧美、阴柔美和阳刚美、音响美、味觉美和色彩美。各种美的形态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春》的美学意境,而剖析这一意境的形成却是这篇散文的审美旨趣所在。因此,我认为有必要从艺术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春》所描绘的各种美的形态,以求通过这种探幽索微的方式,揭开意境迷人的美学魅力的奥秘。
(一)、动态美与静态美。动态美和静态美是一对矛盾的审美范畴,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来提示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动态美是和静态美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它们分别构成一个矛盾的一个方面,缺乏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成其为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没有静态美,也就无所谓动态美,反之亦然。同时,静态美的存在可以衬托动态美的形象,动态美的存在又赋予静态美以生气活力。二者矛盾统一,水乳交融,营造一种意境。《春》一文对于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描绘很多,总的来看,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结合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一句之中的动静结合。文章第二段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嫩嫩的,绿绿的”状小草碧绿柔嫩,呈静态美;可是“偷偷的钻”中“偷偷”修饰“钻”,绘小草生长悄然无声,无人知晓的动态。“钻”则写小草破土而出,顽强向上的韧劲,呈动态美。以动写静,静中带动。动静结合,各得其宜,共同表现了小草青绿茂盛的景象。这一意象(意境的构成因素之一)的成功运用不能不归功于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巧妙结合。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色艳丽缤纷,百花怒放也难以觉察,这些都体现了春花的静态美。可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则拟花为人,注神入花,把静态美的花表现为一种动态美,很好的突出了春花怒放,百芳争艳的动人景象。以动写静,静中有动,动静和谐统一。春花绚丽多彩,丽则丽矣,却失其生机活力,百花争艳则赋予静态美的春花以勃勃生机。这样,以动衬静,倍增美色。其美学意义上的春花美无疑与这种动静结合的审美形态密切相关。
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第二种结合方式是:一段之中动静描写紧紧结合,其效果是创造了一组颇具魅力的意象群或一种独特的意境美。《春》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话,一、二两面句展示春草碧绿、长势茂盛的静景,三、四两句则辅之以人和风的活动,儿童的嬉戏蹦跳,春风的柔情蜜意,均凸现了春草的柔和引人。显然,一、二句静态美的描绘是为后面动态美的活现作铺垫,而后面三、四句动态美的描绘又更增添了前面静态美的魅力,所以,动静相生,创造了一个春草勃发、儿童嬉闹的动人意境。无疑,动态美和静态美的融合一体成为这个意境美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又如《春》第六自然段更是动静结合的典范。“春,像牛毛,像花针,象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牛毛”、“花针”、“细丝”状春雨之形,言其细、亮如密,是静景。“斜织”和“笼”则别具匠心,“斜”点明微风吹拂,“织”则拟风为人,织进了人们的深情和伟力,使人们联想到,春姑娘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匠。柔润的春雨,轻轻地微风一旦经过她的织造组合,则一幅绚丽夺目的彩缎就跃然目前,这是动态美。“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借小草的青翠、树叶的绿亮传春雨润物特点,多是静景。“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则
借灯光渲染了傍晚宁静幽深、朦胧神秘的景观,这是静景。“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前一句写撑伞赏雨的行人和不误农时、忘我耕耘的农民,是动态美。后一句写农民的房屋静默无声,拟物为人,其脉脉含情之态宛然可睹:欣慰、深情、羞怯……尽在静默无言之中,这是静态美。总之,这段文字充分描绘了动态美和静态美,并且动静交替出现,完满而和谐地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组优美的意象群。不难看出,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结合是促使这段文字生辉的重要原因之一。
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第三种结合方式是:整篇文章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结合。《春》一文共分为10个自然段,其中前面2—6自然段侧重于描绘自然美景,多呈静态。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分别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对这些自然景色进行细腻描绘。显然,这是一幅幅静止的风景画,其中虽然写了一些人的活动,但是写作的重心还是偏向优美的自然静态景物,表现为静态美。文章第7—10自然段侧重写人的活动,着重展示人们的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写作重心偏向人物的活动,表现为动态美。“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极言人们精神焕发、意气昂扬、跃跃欲试的神情、动作。类似这样的例子颇多。总之,从全篇来看,文章也是动态美与静态美的浑然结合,前面静态美的描绘为后面人物的活动创设广阔的背景,有力地衬托人们迎春的喜悦和积极奋发的精神风貌;而后文的动态美则使前文的静景描绘充满生机神韵,使人感到:这不是一幅凝固僵化的风景画,而是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流动的风景画。可见,动静相融,相得益彰,共同创设了一个美的意境。
以上,我从动静结合的三种方式的角度探讨了《春》美学魅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巧妙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审美价值。不难看出,艺术对立统一律的成功运用能强化文章的审美效果。
(二)、人物美和自然美。人物美和自然美这一对矛盾统一的审美范畴也很好地体现了艺术对立统一的规律。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春回大地时的优美景色进行了细腻的描绘。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春草勃发,春花怒放,春风送暖,春雨柔润……这一系列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我们简直可以目睹其形,耳闻其声,身临其境,心悦神怡。瞧,园子里,田野里,绿草成荫。山坡上,山花烂漫,蜂飞蝶舞,鸟欢雀跃。傍晚时候,灯光迷离,一片朦胧。听,蜜蜂嗡嗡闹,鸟儿喳喳叫,牧童吹短笛,溪流潺潺响,儿童蹦蹦跳。想一想,树上硕果累累,春雨柔情无限,春风微微拂面,小孩追逐嬉戏闹。嗅一嗅,新春泥土味,春风花香味,水果香甜味。摸一摸,春草柔软,春风吻颊,春雨滋润……这一切无疑充分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形、声、色、味、态。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我们会为之陶醉不醒的,这或许就是《春》的自然美的魅力所在吧。更令人激动不已的是,文章在此基础上掺进了人物活动的描绘。这样,在一个优美如画的自然环境里,有一群朝气勃勃的人在活动。瞧,儿童嬉闹,闭眼遐思,牧童欢奏,行人赏雨,农民耕耘,家家户户,老老少少,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这一生机勃勃的场面令人眼花缭乱,也充分体现了春早人勤的精神风貌。自然界的春天是美的,可是在春天里耕耘劳作,创造未来的人们的心灵更美。自然美的设置为写人物美作铺垫,而人物美则给自然美贯注生机活力,二者浑然一体,物人同一,创造了一个人类心灵上真正美好的春天。
具体地说,《春》在处理自然美和人物美的关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全篇之中自然美与人物美的融合。诚如上文所分析的,文章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写春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显然,写作重心偏向自然美。第六、七、八、九、十自然段着重写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