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教学模式目标导向指引系统管理统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教学模式目标导向指引系统管理统筹

摘要:课程体系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暨南大学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强化人才培养定位,以目标导向理论为指引,系统管理统筹课程体系,开展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本文主要结合课程体系优化的改革实践,深入分析本科课程体系的宏观设计与理论构建,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全面协调发展方面做些理论探索与应用实践。

关键词:目标导向;系统管理;本科课程体系;优化

暨南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于2009年底开展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和系统管理模式的本科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本科课程体系,着力培养“三基并重、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三年的改革实践表明,我校本科课程体系优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依据

课程体系是将课程按照一定的原则经过选择和组织而形成的供传授的系统。课程体系以专业为基础,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分工与配合,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而对其理论依据深层次的剖析,成为指导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构建本科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些独有的模式,比如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课程体系的构架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等。它们各有千秋。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优化,首先要确定指导原则,遵循教育科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其次,要弄清楚设置什么课程,为什么要设置这些课程。再次,要考虑如何设置这些课程,考虑学时、学分、内容、讲授形式、考核方式等。最后,要处理好这些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比如内容的衔接、比例等。

笔者认为,要完善本科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构建一套融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一体、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目标导向、系统管理模式、层级管理等诸多理论为课程体系的编制及优化提供了科学的路径选择和有效的策略途径。

第一,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其设计必然要符合目标导向理论。要以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而编制课程体系。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将典型的课程目标导

向分成以下四种:普遍性目标导向、行为性目标导向、生成性目标导向和表现性目标导向。在暨大本科课程体系优化中,我们依照此理论提出以目标为导向来确定与学生知识、能力诉求相适应的知识群,进而设计具体的课程,并通过课程的具体实施效果来检测学生知识能力是否达到目标。

第二,系统是由彼此相对独立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系统论的观点,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可以视为一个由许多独立的次级课程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课程子系统从属于课程体系这一大系统[1]。把本科课程体系视为一个复杂系统,则要深刻揭示系统的结构与系统层次。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者在对课程内容与结构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抓住课程逻辑结构这个核心,形成课程体系的逻辑系统,按照不断深化的层次去编制本科课程体系。

第三,合理的课程知识群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前提。知识群,即知识系统,是各种知识相互关联的形态。课程知识群是知识群依托课程的载体,也是课程的主要骨架。课程知识群的设计取决于课程所属学科的科学内涵与特点、学科的发展动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引入课程知识群,搭建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知识群建设,是从宏观层面上指导各院系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手段,打破以往课程内容的归属性,满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人才的分流培养。重视专业知识的完整性,既保证了知识结构的均衡和贯通,又促进了学生视野的扩展和个性发展。同时,各知识群依托灵活的学分制,制定出最低学分标准,每个课程知识群只要求学生修读最低的学分限额。

二、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应用实践

暨南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优化工作是以上述理论依据为指导而有效开展的,不再是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的“修补”,调整部分课程内容、名称及学时,而更多的是以目标导向理论和系统管理模式去统筹考虑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价值与作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得到一些改革经验。主要包括:

1. 目标导向是开展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

我们始终强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目标的具体内容为指引来实施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编制目标,是为了依据有效的目标去检验学生培养和课程实施所达到的效果。在课程编制者的思路范围内,一直是将目标的确定作为优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理清课程设计的基本框架。注重以目标为导向,其要旨是为了多方位地考察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促进本科课程体系的有序建设,为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提供可靠的保证。其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因此,目标导向理论下的本科课程体系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目的。

2. 系统管理模式的推进是实现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有力保障

依照系统管理模式理论,我们采用系统学方法优化与构建课程体系,对其进行分类,形成上述课程体系框架图,使之成为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体系,兼顾自由和秩序、灵活性和规范性、多样性和专门化、宽度和深度,以及个人兴趣和学校指导。在课程的管理上,课程体系的框架、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其授权机构管理,选修课程和除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外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课程的分级管理势必会加强课程体系的系统管理,形成学校统一管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学院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系(专业)管理专业课程三分天下的有序局面。

3. 分层管理是推进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有序补充

要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结构,需要实施课程设置的动态管理。暨南大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内部教育资源状况,利用系统管理模式的层级管理的思路来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因为任何一种管理活动必须与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传统的静态管理走向动态管理,把课程设置为开放的、动态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科之间的渗透。在课程结构方面要从以往的固定式转变为松散型,以便于学生从更广泛的范围内、辐射型地获取有用的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打破了学生的选课限制。同时,在课程子系统之下,动态调整一些知识陈旧的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衔接课程,保持课程体系这个闭合系统的有序,从而使课程更加科学实用,紧跟当前学科发展的需要。

4. 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是实现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保证

课程体系优化不仅要注重课程体系框架的整体优化,还要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践性和交融性。一是要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处理好传统、现代和前沿的关系,不断以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大胆地吸收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成果;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整合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体系,设计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促使课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糅合,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三是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交融性,尽力做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培养。

参考文献:

[1]俞国方.采用模块化系统集成法优化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