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起始年龄研究
对外汉语1201 田雯0121219880119
【摘要】自从Penfield和Roberts(1959)提出大脑会逐渐失去可塑性,Lenneberg(1967)提出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以下简称CPH)以来,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焦点是围绕语言学习是否存在关键期问题而展开,这个问题关系到语言知识在大脑内部的组织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外部选择。关键期假说对二语习得究竟有多少解释力,语言研究者和外语教学界长期以来看法不一。本文将以柴三省先生的眼界为基础,来探讨关键期假设中的年龄效应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起始年龄汉语
【正文】
一、引言
关于学习者年龄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速度、习得机制和最终成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国外针对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速度影响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已有近50年历史,但国内就此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已有的文献主要是对国外英语作为二语习得的研究理论和成果进行归纳和综述。因此,我国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国外针对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为依据。
二、关键期假说
所谓关键期(critcialperiod,简称CP),是指在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学习一门语言(FormkniandRodman1983)。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Penfield1975,引自詹姆斯1997)和Roberts(1959),后为Lennebe铭(1967)所接受并加以发挥,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关于关键期假说的看法不同,版本不同。但不同的版本还是有共识的:1、关键期的结束时间不晚于青春期后期(大约15岁);2、早学者比晚学者更容易达到或者接近沐浴着水平。这其中第二点其实就是年龄效应。由此可见,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中,起始年龄对习得者的二语习得会产生影响。同理,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起始年龄同样会对学习者产生影响。
三、起始年龄因素对汉语习得影响的研究
柴三省先生通过青春期前后受试汉语习得速度的对比研究、习得速度对年龄因素变化的敏感性研究、起始年龄因素对汉语习得影响的模式研究、起始年龄与汉语习得最终成效的关系研究这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年龄效应的研究方法,从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起始年龄变量对四个语言模块习得速度的影响均不存在泾渭分明、突然隐现的“时间机会窗口”即年龄因素对汉语习得速度的影响,不应该以青春期生理年龄为标志对受试的汉语习得速度进行“临界”性限定,而应该用“敏感性”属性进行解释。即:二语习得起始年龄或关键期假设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模式属于一般意义上的统计描述或趋势性判断,而不是严格的因果限定和绝对的预测法则。
其次,年龄因素对留学生汉语习得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模块化差异特征,即年龄变量对语音习得速度的影响明显不同于对语法、词汇和汉字习得速度的影响,年龄变量对语音习得速度的影响遵循年龄优势边际效应递减的法则。
再次,起始年龄因素不仅影响学习者的汉语习得速度,而且还对学习者所达到的最终成效和准母语者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
最后,汉字作为汉语习得中一个特有的语言模块,其习得速度受起始年龄影响的模式,
并没有体现出有别于汉语语法和词汇习得的特殊规律,无论是对青春期前的受试组而言!还是对青春期后的受试组来说!汉字习得的速度都介于语法和词汇习得速度之间,并且年龄优势对汉字习得速度的影响趋势也不存在脉冲式下降通道。
四、结语
针对年龄因素和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问题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结论,因此,基于起始年龄的关键期假设研究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研究》北京语言大学柴省三外语教学与研(外国语文双月刊)2013年9月第45卷第5期
[2]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研究的新进展——兼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假设》》王立非李瑛外国语2002 年第 2 期总第138 期
[3]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刘振前《当代语官学》第5卷2003年第2期
[4]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江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