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我国古城交通发展策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城交通发展策略探讨
赵俊
【摘要】我国古城的发展正普遍经受着由城市更新和机动化发展带来的城市肌理破坏、交通阻塞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古城交通的整治与发展在古城保护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中以古城普遍面临的交通发展困境为切入点,探讨古城交通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古城交通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古城;交通需求管理;交通策略;慢行交通
1 引言
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城市精神的本质来源于这座城市所经历的历史。因而,在城市化和机动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历史文化特色不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磨灭和异化,相反,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珍惜和传承,并加以最严苛的保护。作为历史文化风貌最典型的承载体,古城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由于古城交通的整治和发展与古城的保护模式以及整体发展定位息息相关,因此,一直是备受关切的主题。本论文中所研究的古城为具有鲜明的城廓遗迹或历史风貌边界的历史城区。笔者在分析中国古城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之上,就古城交通发展遵循的原则和交通发展策略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2 中国古城交通面临的普遍困境
在对大同、苏州、西安、平遥等古城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我国古城的交通面临诸多共同的困境。归纳我国古城交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和城市职能与交通供给不相适应
古城内部集中了城市的主要职能,向心交通特征尤为突出,例如集中了大量的中学、医院等大型交通吸引点,高峰时段加剧了周边交通拥堵。
(2)交通环境不佳
我国古城的居民交通出行环境较差,一方面古城内部道路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另一方面交通方式缺乏引导和管理,无序争抢道路资源。其次,机动车的大量涌入造成严重交通污染,与古城城市环境目标要求不相协调。
(3)过境交通穿越,加剧交通拥堵
我国历史文化城市的空间发展,多以古城为中心的外延式拓展模式为主,作为城市中心地的古城不但要承担古城内部交通需求和到发交通需求,还要承担大量的过境交通需求,机动车直接穿越古城,造成道路交通压力过大。
(4)道路功能紊乱
一些主要道路尤其是作为古城中轴线的干道,道路条件相对较好,承担了大量的交通性干道功能,然而与沿线的商业氛围不相适宜,削弱了其作为城市商业中心地带的商业活力,
同时,功能上的混杂也造成了交通负荷过重。
(5)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较差
由于古城的道路格局一般延续古代的街巷尺度和造景安排,衔接性和道路条件较差,仅有少量道路适合布设一般的公交线路,因此古城的公交覆盖率一般比较低;此外,受古城保护的限制,古城内部公交场站所需土地资源极为宝贵,很难满足正常公交运营需求。
(6)慢行交通不受重视
虽然在古城出行方式结构中慢行交通方式比例一般都比较高,例如大同古城慢行方式比例高达80%以上,苏州古城非机动车方式占50%以上,然而,慢行交通的优先政策和设施的建设往往被忽视,路边停车和马路市场大肆侵占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等慢行交通空间。
(7)缺乏交通需求管理
古城内部的道路设施供给是非常有限的,也是相对固定的,不可能适应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因此必须更多地从交通问题的源头——交通需求上予以科学管理。然而,我国古城在交通需求管理方面非常薄弱,针对古城的交通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策略,已经不能适应古城交通的变化和发展。
3 对古城交通发展基本原则的认识
对于古城这一特定的区域范畴,其交通发展与一般城市地区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需求。着眼于我国古城交通实际的问题,同时为了使古城交通的发展与古城的保护相协调,提出以下几方面的交通发展原则:
●交通发展应以不破坏古城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为最根本前提。
●坚持交通与古城特色充分结合,保护古城城市肌理、古代街巷格局和尺度。
●坚持交通的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和功能提升服务的原则。
●古城交通发展应促进公平、和谐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
●交通体系的建立应促进古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4 古城交通发展策略建议
古城交通发展策略是用以指导、约束和协调古城交通行为的总则,也是实现合理交通模式、支撑古城保护和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保障机制和主要抓手。针对我国古城保护与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经综合分析研究,对我国古城交通发展策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重视交通需求控制管理
古城的交通需求管理,一是要疏解古城人口并控制在合理规模,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疏解过分集中于古城的行政、金融、医疗、教育、居住等功能,加强商业、旅游产业等服务业的置换。二是要以道路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刚性约束条件,实施严格的道路通行管理。古城内部除允许公交车和救灾车、医疗车、军警车、环卫车等特种车辆以及必要的物资配送货车(夜间)进出古城之外,可通过发放通行证等措施严格限制私人小汽车进入,
甚至可在古城道路资源极其匮乏或生态条件极其脆弱的情况下,考虑禁止古城居民在古城内部使用小汽车,使总体交通需求控制在交通系统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三是要优化交通设施资源配置,从而使得运输效率高、节能、环保的客运交通方式得以优先发展,优先次序明确为步行→非机动车→公共交通→个体机动车。四是在动静态交通协调上,除了保证特殊车辆的基本停车需求,古城内部严格控制社会停车需求,不建或少建停车场,在古城周边新建一定规模的公共停车场,以方便停车换乘公共交通。同时,加强各类建筑物、公共交通车站的自行车存车设施以及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建设,在规划设计中采取优先安排、就近布置、方便使用的原则。以大同古城为例,综合考虑环境容量、交通承载力以及历史风貌保护要求等因素,推荐采取古城内部出行以慢行交通方式为主,对外出行以公交方式为主的交通模式。建议古城内部除公交车和救灾车、医疗车、军警车、环卫车等特种车辆以及必要的物资配送货车之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包括古城内部居民);在古城出入口邻近地块设置P+R停车场,并优化公交线路、站点布局,便于停车换乘公共交通(参见图1和图2)。
图1 大同古城公共停车场规划方案建议图2 大同古城公共交通组织规划方案建议
4.2 维护和打造功能清晰、尺度宜人的道路系统
古城道路系统的改善应以维护古城的城市肌理为根本原则,在保留原有街巷网络形态基础上进行规划,避免大规模拓建。制定道路改善方案之前,必须对古城传统民居、庙宇、城墙等主要的控制要素进行详尽、深入地分析,道路网络的改善不但不能对古迹形成负面影响,还应有利于古迹的保护。具体实施策略为:一是注重古城外围过境通道或环路的建立,对过境交通进行截留,避免穿越性交通对古城形成冲击;二是要明确道路功能层次,为不同交通方式提供合理的运行空间,对应于不同的道路功能,选择合理的道路断面形式,并在断面设计中考虑尽量扩大步行和自行车空间的尺度。以大同古城为例,两条十字轴向干道既承担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