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瓷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陶瓷材料
摘要: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的一页,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陶瓷材料、结构、力学性能、发展历史
陶瓷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它和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并列为当代三大固体材料。
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人们把一种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前的原始时代,我们的先祖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泥巴就会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装水、盛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瓷产生的伊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陶器由单纯的存储器具,发展到能够满足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逐渐向多功能演进。于是相继出现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炊器、食器、储水器、存水器、储藏器等等。
陶瓷和金属相似,具有晶体构造,但与金属不同的是其结构中并没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这是因为陶瓷是以离子键或共价键为主的离子晶体或共价晶体。
陶瓷的基本相及其结构要比金属复杂得多。将陶瓷材料经切割、磨制、腐蚀后制成试样,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陶瓷材料通常是由三种不同的相组成,即由晶体相、玻璃相和气相(气孔)组成。
晶体相是组成陶瓷的基本相,也称住镜像,它往往决定着陶瓷的力学、物理、化学性能等。例如,氧化铝晶体组成结构紧密的刚玉瓷,具有机械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特性。
玻璃相是非晶态结构的低熔点固体,不同的陶瓷,玻璃相的含量不同。高纯度的氧化物陶瓷含玻璃相较少,一般日用瓷及电瓷含量较高。玻璃相的作用是填充晶粒间隙、粘结晶粒、使陶瓷材料致密、降
低烧成温度、改善工艺性、抑制晶粒长大等。
气相在陶瓷材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气孔分为开口气孔和闭口气孔。开口气孔影响陶瓷材料的透气性、真空气密性、化学腐蚀性。陶瓷的许多电性能和热性能随着气孔率、气孔尺寸及分布的不同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
从微观概念出发,固体的理论强度是其原子间的结合力发挥到临界点的强度值。然而,由于陶瓷结构复杂的本性所决定,加上显微织构方面的特征以及点线面缺陷的影响,实际陶瓷晶体的强度与理论值之间存在着三个数量级的差别。影响陶瓷材料的三个主要参数分别是①弹性模量,取决于材料的组分和结构;②断裂能,取决于材料的组分和结构,且对显微织构相当敏感,是材料断裂的阻力;③裂纹半长度,可视之为材料中最危险的缺陷,作用在于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促进材料断裂。可见,为了提高材料的强度,应尽可能的提高断裂能和降低裂纹半长度。另外陶瓷材料的强度也受到微观组织的影响,如晶粒尺寸、晶相、晶界特征和陶瓷的气孔率。
脆性是陶瓷材料的特征性能,亦是陶瓷的致命弱点,它间接反映在陶瓷较低的抗机械冲击和较差的抗温度骤变性,直观地表现在一旦受到临界的外加负荷,陶瓷的断裂具有爆发性的特征和灾难性的后果。另外,断裂强度和屈服强度也是材料脆性的量度。所以,欲克服陶瓷的脆性和防止断裂,可以提高陶瓷抵抗胚体内原有裂纹扩展的能力,或者减缓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效应,亦即,提高材料的断裂性能,改善材料的韧性,如通过相变、弥散等方式增加陶瓷韧性,或减少配体内裂纹缺陷的尺度。采用化学抛光陶瓷表面、细化晶体、热处理钝化裂纹等措施,则是减缓应力集中的方法。另外,研究新型陶瓷复合材料如金属陶瓷、相变诱导裂纹陶瓷、纤维复合材料等等。
陶瓷的种类繁多,生产制作过程各不相同,但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坯料制备、成形与烧结。
陶瓷材料制品由多相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所构成,所用原料大部分是天然的矿物原料或岩石原料,其中多为硅酸盐矿物。
坯料是指将陶瓷原料经拣选、破碎等工序后进行配料,再经混合、细磨等工序后得到的具有成型性能的多组分混合物。坯料制备过程一般包括配料和坯料混合制备两部分。坯料混合制备一般要经过原料粉
碎、精选(除去杂质)、磨细、配料(保证制品性能)、脱水(控制坯料水分)、练坯、陈腐等过程。原料经过坯料制备以后,根据含水量的不同,分为注浆料、可塑料、压制粉料三类。
成形是将坯料加工成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半成品,根据坯料的性能可将成形方法分为三类:可塑法(塑性料团成形法)、注浆法(浆料成形法)和压制法(粉料成形法)。
陶瓷产品在成坯后经过干燥,就要进行烧结。烧结的目的是使坯料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形成预期的矿物组成的显微结构,通过物质传递变成致密的具有一定强度和固定外形的陶瓷。陶瓷烧结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固相烧结和液相烧结。
以上主要介绍了陶瓷材料的结构、相关性能以及制备方法,接下来,我们将要谈谈陶瓷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前景。
我国的陶瓷研究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它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象征之一,在我国的文化和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陶瓷的研究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新石器时代、先进陶瓷阶段、纳米陶瓷阶段。
新石器时代
远在几干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黏土作原料,塑造成各种器皿,再在火堆中烧成坚硬的可重复使用的陶器,但由于烧成温度较低,那时的陶瓷仅是一种含有较多气孔、质地疏松的未完全烧成制品。
大约在2000年前的东汉晚期,人们利用含铝较高的天然瓷土为原料,加上釉的发明,以及高温合成技术的不断改进,使陶瓷步入瓷器阶段,这是陶瓷技术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里程碑。
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制成的东西,涂在瓷器、陶器外面,高温烧成后,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好的绝缘性能。
随着科学进步与发展,由瓷器又衍生出许多种类的陶瓷。
从原始瓷器的出现到近代的传统陶瓷,这一阶段持续了四千余年。
先进陶瓷阶段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宇宙的更进一步探索、电子工业的发展和原子能工业的兴起,对陶瓷材料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促使陶瓷材料发展成为一系列具有特殊功能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