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产业化的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产业化的现状
学院:电信学院
班级:网络071班
姓名:***
学号:************
中国教育产业化的现状
就在中国GDP飞速增长的今天,教育不公平已成为我们不可能忽视的一个不和谐音。围绕这个问题,各方面官员、学者以及群众主要在针对教育产业化争论不休。于是教育产业化便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不能不提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十七大期间教育部长关于的高调表态,又掀起了新一轮声讨教育产业化的波澜。关于教育产业化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争论,已经广泛涉及国民经济,教育性质,教育微观经济学,基本国策,国内外情形对比等各个方面。
教育产业化的概念到底从何时起在中国出现?
1996~1997年间,开始有人提出教育产业化的论调,引起局部范围的讨论,并曾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8年,以汤敏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建议中国高校扩招并引起广泛关注。
1999年,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和居民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的双重压力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政策出台(另有人指出,其中还有缓解当时巨大就业压力,将部分就业压力转嫁到当年入学大学生毕业后的动机)。高校扩招热潮由此开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以后几年,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副作用开始爆发,但扩招行为仍没有刹车,高校收费反而呈大幅增长趋势。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浪潮中,教育产业化被当作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受到了广泛批判,建议高校扩招的汤敏也被认为是教育产业化之父而成为了众矢之的。从此,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大规模爆发,社会各阶层纷纷被卷入,而且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
目前关于教育产业化的争论呈明显的一边倒态势,绝大部分的社会阶层均强烈反对教育产业化,支持教育产业化的则主要是一部分学者以及经济学家。当前反对者占绝大多数,而且他们往往列举大量数据来说明问题,但经济学家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严密的论证仍具有极为强大的说服力。
反对者主要是教育不公平的受害者和一批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学者。他们主要针对教育的公益性质、中国教育的公平性现状、高校扩招的副作用、义务教育以及非义务教育的乱收费现象等问题来发表观点。他们的观点主要为以下几点:
1、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它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投资项目和事业,不能作为产业来看待,或者至少不能作为普通的产业来看待。教育一旦与赚取利润拉上关系就会丧失了原本的公益性质,将与教育的本意背道而驰,教育的质量也会因此严重下降。
2、教育产业化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违背和谐社会的精神。不断攀高的学费越来越成为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拦路虎。
3、高校发展是一个过程,扩招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度”。
4、教育产业化已经造成许多腐败现象。不管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都有为数不少的学校打着教育产业化的旗号乱收费,大肆敛财。
以上各种观点主要是从社会公平的全局性,教育产业化的实际可操作性进行论证。还有更多的观点主要从道德层面进行批判和谴责,措辞激烈尖锐,其中不乏动机论者和结果论者。可以说反对者虽然人数众多,但专业性明显不足,尽管他们的论点涉及面相当广泛,也有一定的数据支持,然而缺乏专业的理论支持和严密的论证,使他们的立场无法取得压倒性优势。
另一方面,一部分学者或者经济学家则纷纷从教育产业的概念,产业化的好处,产业化
操作的具体实施等方面给出支持教育产业化的论点。
1、教育产业化的反对者没有搞清楚教育产业的基本概念。教育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不是一门产业”,相反,教育确确实实是一门产业。“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指出:教育事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归属于第三产业”。
2、教育产业化是是缓解我国教育经费不足增加教育供给的途径之一。
3、我国正处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时期,希望接受更好教育的人群基数大,增长速度也大,而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规模明显无法适应这个需要。
教育产业化的实际操作必须切实体会产业化的本质,严格按照经济学原理。
由此可见,支持者的关注点一般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化本身涉及的教育经济学范畴里面,论点集中,论证严密。不过对于弱势群体而言,这样的论证显然过多地着眼经济效益,难免受到唯利是图的批判。
综合以上双方观点,教育产业化的问题基本已经有了个清晰的轮廓。实际上,我们必须结合双方观点来看教育产业化才能正确认识中国教育产业化的现状。
实际上,中国目前的教育事业还十分缺乏规划,管理混乱,这样的状况并不能归咎于教育产业化,相反,这些年来中国教育事业所发生的改变根本就很难被称为教育产业化。
顾名思义,教育产业化必然是要将教育按照一个产业来运作。
首先,要产业化,就要有市场的因素。反观我们目前的教育事业,市场的因素处在完全缺失的状态。而一些看似是受到市场因素影响的举措却暴露了某些人唯利是图的用心,比如教育乱收费。
乱收费现象被很多人用来抨击教育产业化,但一个乱字完全不能体现产业的实质,凭什么让产业化背这个黑锅?我们看到的是从义务教育到非义务教育的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以及不断水涨船高的学费标准,但这样的现象不是教育产业化的必然结果。收费的项目越来越多,收费的数额越来越大,这种变化是不是符合市场规律,是考察产业化是否含有市场因素的标准之一。但乱收费现象显然是不能符合这个标准的。因此我们就不能将乱收费认为是教育产业化的恶果。实际上,乱收费和产业化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认为我国的教育实际上并未有过符合定义的产业化举措。
其次,要产业化,必然要求产业式的管理。而当前的中国教育事业,却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更何况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基本上都在数量指标上进行恶性竞争,无视上级指示违规补课甚至收费的行为极端严重。试问这种无视上级管理的学校怎么能有效地产业式地管理自身?这种管理模式,其本身就是一种违反市场规律的粗暴的集中式管理。这样的学校里看不到一点产业化的影子,却总是被某些人用来作为抨击产业化的例子。教育产业化何其冤枉!
再次,简单地把产业化理解为盈利,认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消费者,并且简单地将教育成本转嫁到受教育者身上,这种产业化是极其狭隘的。教育产业化并不意味着将国家投资和商业投资排除在外。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础,本身非常需要更不能拒绝国家的投入。而对于国家而言,投资教育本来就是不能规避的责任。国家的投资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对于教育的发展更是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某些地方教育部门简单地将教育成本转嫁到学生身上,事实上是必须受到谴责的政府不作为现象,甚至含有某种不可告人的险恶意图。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人,不在于教育产业化本身。另外,社会上个别捐资教育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而就高等教育而言,跟商业结合,引进商业投资,也是可以理解并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当前,高校不注意引进商业投资,却把教育成本转嫁到学生身上,只能说明是高校管理者本身的目光短浅。
最后,就高等教育而言,教育的产出是和市场密切联系的。学生可以按照市场需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