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呼唤“原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呼唤“原生态”
摘要:原生态作文要确立为了生命发展的理念,题材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习作指导要注重平衡多样。
关键词:学生;作文;教学;原生态
“原生态”,作为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却经历过具有原始民间乡土气息的演变形态,幽幽地散发着没有任何雕琢的质朴气息。给人真实、清新的淳朴感觉,如二月春风般轻盈地滋润着中国大地。其实“原生态”写作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也源远流长,如孔子的“兴,观,群,怨”,韩愈和柳永的古文运动以及晚清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等,都是“原生态”写作的萌芽状态,但是到了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没落导致了“原生态作文”惨遭封杀。直到叶圣陶先生提出“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口号后,“原生态作文”才又初见端倪。对于中小学生“原生态”作文的准确定位,“唤醒和呵护青少年的生命意识”这一口号再合适不过了。真诚地面对生活,大胆地写作,快快乐乐地生活,让课堂教学和学生的作文写作回归释放情感、交流心灵之天然。
一、习作理念的确立——为了生命发展
“作文是老师让我写的,因此我不喜欢写”成了目前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因而,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在学生中培植“作文,为了生命的发展”的习作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1、引导学生认识习作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
教师应以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习作与生命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习作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许多伟人以及平凡的人,用写日记的形式,留驻了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日记与随笔,就是一种写作,这种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旋律的流转。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自觉地付诸实施,那么他们便有可能认识到,习作是自己的事情,是生命旋律中不可或缺的乐章。
2、引导学生体验习作是人与人交流的需要。
习作是什么,习作就是交流,是以文字为符号的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真实的交流场,让学生在这个场里以文字为载体,用心去触摸文字背后的心跳和灵魂。比如,老师可以示范演示论坛交流,让他们感受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与心可以通过文字在网络天地里互相碰撞;学生要举办影展了,教师让他们自己为影展写海报,写前言,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宣传;教师和学生之间开辟心灵交流的信箱,书信来往,畅谈人生,让学生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倾吐;学生要参与干部竞选了,教师指导他写演讲稿,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一种展示。
3、引导学生感悟习作是精神诉求的需要。
习作是什么?习作就是诉求——精神的诉求。有愿望的时候,需要倾诉;有发现的时候,需要分享;有建议的时候,需要表述;有苦闷的时候,需要倾吐……这一切,如果都用笔记录下来,就是原生状态下的作文。
二、习作题材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写出“原生状态”的作文,就要撤消人为的框框,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使每个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学生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学生现实语言发展水平。总之,只有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习作的“生态场”才能建构起来。
1、自由聊天,让童心精彩飞扬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课堂上,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老觉得无话可写;而在生活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而且见多识广,不乏童心稚趣。因此,教师可以安排时间让他们说个痛快,满足他们交流、表达的需要,然后把说的内容用片断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轻轻松松地进行了片断小练笔,又为写好作文积累了素材。
2、奇思妙想,让想象张开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缺乏想像力的作文犹如一潭死水。要让学生的作文充满鲜活的原生状态,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想像。学生时代是幻想的时代,他们想象天空广袤无边,漫游时空隧道,探索未知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把周围的动物、植物甚至物品人格化,自编自演童话。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把想到的内容写
下来。如命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如果我是服装设计师》、《为2050年设计蓝图》等等;自由作文:我独自一个来到了一座荒岛上……,鼠和猫结合的混合型动物会怎样?一只狗怎样看他的主人?做一只小鸟有哪些快乐?……在这些童话世界、科幻天地中,有许多成人都已经幻灭了的想像,可我们的学生天生就具备这种想像的能量。我们做教师的的只要给他们一张白纸,他们就能在想象的天地里展开翅膀,尽情翱翔。
3、拥抱生活让题材鲜活异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习作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认为,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让学生的习作反映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参观访问、浏览观光、调查研究等等。当然,在各种与生活密切接触的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启发者、点拨者,应适时地结合自然景物和名胜古迹,讲述科学知识、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同时适当引入课外文本资源,以激发孩子的观察热情,帮助孩子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体验生活、丰富脑海中的生活和阅读积累。
三、习作指导的策略——注重平衡多样
平衡性与多样性是任何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在习作教学生态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平衡性与多样性,凸现作文指导过程本
身的原生态。
1、注重平衡性。
任何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平衡的系统。习作教学是复杂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习作指导的过程也应该注意平衡。
首先,注重师生关系的平衡。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对立关系,更不是命令被命令的关系。在过去,教师习惯于对学生指手画脚,习惯于发号施令。这种“你应该怎么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的指导方式,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要以和学生平等的姿态参与到习作过程中来,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忧虑着学生的忧虑。例如教师经常为学生读自己的人生随笔,与学生写同题作文,和学生一起经历习作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习作建议,师生一起在作文的园地里交流、吸纳与欣赏。这样的习作过程,才是师生语言与精神同步发展的生态过程。
其次,注重“放”与“收”的平衡。过去的习作教学,学生的文章为什么如在一个模子里印出来?那是因为教师指导时“收”得太多“放”得太少。因此,在习作教学生态化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放与收的适度平衡。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宽学生习作视野,打开学生习作思路,而不要在技术上,语言上做过多的指导,尽量做到先放后收。
2、注重多样性。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缺乏了多样性,该系统就不再具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因而,在习作生态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