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园地 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 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 覆盖度>50%或每 0.066 7 hm(亩)株数大 于合理株数 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 用地。园地中分为果园、桑园、茶园、橡 胶园、其他园地5个M级类型
l)园地的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气候适 宜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部丘陵、山区, 其中31.0%分布在华东地区,29%在中南区, 14.4%在西南区。其余分布在西北、华北、 东北等区。 2)园地的特点 园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果粮争地矛盾突出。部分园地质量差,土 壤肥力下降。集约化水平低,经营粗放等, 因此全国各地水果单产水平差距很大。
利用 率 农地 率 % 垦殖率 林盖率 建地 率 28.4% 47.4% 水面率 牧草地未利用 土地 少
东部 85.8% 71.7
10.1% 8.9%
中部 2% 79%
西部 62.1% 59.2
%
19.9%
6.9%
26.1%
9.9%
5.0%
1.5%
4.9%
3.1%
37.7%
72.1%

后备土地资源特征 我国尚有未利用土地24 508.8万hm2,占 总土地面积的25.8%,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 地区和西南高原、山区,新疆、西藏、青海3 个省区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65.4%。绝大部 分为难开发利用的沙漠、荒漠、裸岩及石砾 地、重盐碱地、沼泽地,其中荒草地、沼泽 地、盐碱地和水域中的苇地和滩涂,视为后 备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和西南, 面积约6 189万hm2,占24.6%。

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 1)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1)长江的南水北调工程 (2)其他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2)积极实施防护林改造工程 (1)“三北”防护林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其他防护林工程 3)草原建设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是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 因,而且还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问 题。目前,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条件下, 人口的增加速度为1500万人,且主要在农 村,所以必须以发展生产和普及教育等综 合措施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6 、交通用地 交通用地是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 和民用机场用地,包括护路林。交通用地中分为铁 路、公路、农林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5个二级 类型。 l)交通用地的分布 交通用地是全国8个一级分 类中面积最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只占全国土地总面 积的0.6%,农村道路用地比重最高占交通用地面积 的69.0%。我国交通用地的分布极不平衡,全国铁路、 公路绝大部分分布在兰州——昆明一线以东地区, 而占我国士地总面积一半多的西部广大地区交通用 地极少。交通用地均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 射。城市周围的交通网密度大。交通用地分布及交 通网密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2)交通用地的特点 交通用地总面积中,农村道 路比重最高,其次是公路,再次是铁路用地,最少 是机场和码头用地。
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特点 东部沿海几个省 (市、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土地面积只占全国 总面积的13.9%,但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41.2%,居民 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占全国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 38.l%。西部 10个省(市、区),土地辽阔,面积占 全国的56.5%,但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不便,居民点 及工矿用地面积仅占全国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22.7%。 二级分类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最大,占68.3%,城 镇、独立工矿用地比重少,说明我国仍是一个城市 化水平较低,以乡村人口为主的国家。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水平提高,全国城镇用地特别是中小城市、 建制镇的用地以及独工矿用地的规模仍将是逐步扩 大的趋势。
2)水域综合利用的特点 在捕捞、养殖、 城市工矿用水、农田灌溉、蓄洪滞洪、水 力发电、风景旅游以及调节气候、保持生 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水域利用中的水利建设、水上航运、 风景旅游、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程度都取 得了重大成就和发挥了很大的利用价值,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水域分布在各 地很不平衡,水域的总体利用率偏低,等 等。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和工业迅速发展, 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三、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区域分析 1、土地资源利用分区概述 1.1 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原则 1)土地自然要素的相似性 2)土地利用的相似性 3)多级续分原则

1.2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的主要依据 依据包括:区域土地条件与土地资源 利用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区位因素与 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区域士地利 用方向与产业配置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土 地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的相对一致性;区 域土地利用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的相对 一致性。


2、 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l)水土流失面积增加 2)牧草地退化 3)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4)土地次生盐渍化、潜育化加重 5)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非农建设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

土地污染严重

3、 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a.加强立法和执法,确保土地资源合理、科 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b.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c.各级政府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条件下, 充分运用地租、地价、土地税等土地利用调控手 段,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利用由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建立土地信息系 统,对若干城市进行遥感监测,依靠高新技术, 保障土地动态监测。


二、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 1、耕地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轮歇 地、草四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 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3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也包括南方宽<1.0 m m、北方宽<2.0 m的沟、渠、路、 田埂。耕地中分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 菜地5个二级类型。 l)耕地的分布 全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 和中部地带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4个区,这4个区 占全国耕地的71.7%,西部的西南、西北 2个区仅占 28.3%。 2)耕地的特点 ①耕地利用上以旱地利用和种植 粮食作物为主②耕地利用程度较高③因各项建设、农业 结构调整和灾害毁地减少耕地过多④投入少、生产力水 平低。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分析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中国土地面积辽阔,但人均土地资源是世 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资源形势 严峻,一方面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压力 下,土地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另一方 面,土地资源利用粗放、浪费严重,以及 土地资源管理不当,加剧了形势的严峻性。

1.3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的划分与命名 l)土地利用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 主要利用类型一相应发展产业3名法来命名 主要利用类型一般是指区内用地>10%,排 名处于区内前几位、面积较大的一级土地利 用类型及耕地和林地内的二级主要用地类型, 并不一定反映区域主导产业类型;相应发展 产业主要包括农(种植业)、林、牧、渔业 和城乡建设(非农用地)。

4、 牧草地 牧草地是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 土地。牧草地分为天然牧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 地3个类型。 1)牧草地的分布 中国牧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 量少于 400 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即大兴安岭一 燕山一恒山一吕梁山一秦岭一青藏高原东隅一线的 西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宁夏和东 北三省西部、川西北、陕北和滇西北。 2)牧草地的特点 牧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资 源和基地,是我国牧区、半农半牧区人们赖以生存 的生产资料,它具有保护环境等功能,牧草地是我 国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占世界第二位,但人 均不及世界人均草地面积的 1/2,我国牧草地主要分 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3、 林地 l)林地的分布 我国林地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 较好、气候湿润或半湿润、人口密度相对较少的 西南、中南和东北3个区,其土地总面积占全国的 43.5%,但林地面积却占全国林地面积的64.6%。 2)林地的特点 全国森林覆盖率明显低于世 界平均覆盖率。全国森林面积虽稍有增加,森林 覆盖率略有提高,但森林蓄积量持续减少。我国 林地总量多,但人均林地面积少,林地质量相对 较高,但生产力水平较低,森林资源利用的突出 问题是重采轻造和过量采伐,致使森林资源质量 的下降,削弱了森林改善环境、调节气候的功能, 造成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2)土地利用亚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 型) 主导利用类型一开发利用方向3名法 来命名 主导利用类型则强调土地利用类型 的重要性、区内地位与区际意义,一般能 反映区域土地主导利用方向和发展前景, 主要用二级土地利用类型来代表;开发利 用方向续分为;①农业:农业(水、旱并 重)、水田农业、旱作农业、灌溉农业和 绿洲农业。②林业:林业、用材林、防护 林、林果业(园地)。③牧业:牧业、放 牧业、渔业及城乡建设、工矿业等。
2)未利用土地的特点 未利用土地中可利用 尚未利用的土地,属后备土地资源,是现阶段土 地开发的潜力所在。全国未利用土地总面积占全 国总土地面积25.8%,居一级土地利用分类中第 二位。可利用尚未利用的土地约占未利用土地总 面积24.6%,难利用土地约占75.4%。可开发利用 的土地质量普遍较差,宜农面积少,宜林宜牧面 积多。未利用土地,应根据其土地条件,适宜性 质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加 以利用。现在全国范围内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已 很少了,对这部分未利用土地要像耕地一样珍惜 和保护。

7、水域 水域是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不包括滞 洪区和垦殖3年以上的滩地、海涂中的耕地、林地、 居民点、道路等。水域分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 库水面、坑塘水面等9个M级类型。 l)水域的分布 我国水域辽阔,是世界上水域 面积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域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 面积4.5%,水域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以黑河、兰 州、腾冲一线为界,其东南部为气候温和、降水充足、 河流发育好的湿润地区,水域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水 域总面积的74%,其西北部为降水少、蒸发强的干旱 区,只占全国水域总面积的26%,但多为含盐较高的 高原湖泊和冰川及永久积雪,可利用率低。


1、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数量特征 1)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 2)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相 对紧缺,人地矛盾突出 ; 质量特征 1)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2)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

区域分布特征
1)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
2)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
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 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了土地 的开发利用的区域差异。

8、未利用土地 未利用土地是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 难利用的土地。未利用土地中分为荒草地、盐碱 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其他6个二级类型。 1)未利用土地的分布 未利用土地主要分布 在西北区和西南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原、山 区,这两大区共占79.9%。未利用土地中难开发 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多占3/4,可开发利用土地比 重仅为1/4。其中面积最多的为裸岩、石砾地和 沙地。在分布上绝大多数在我国西部和西南部以 及东北北部,内地和沿海较少。



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是加强土地管理的 必要措施,使国有土地的无偿、无限期、 无流通的使用变为有偿、有期限使用并使 土地作为“准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建立 土地市场,使各种土地处于最佳用途,发 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 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 加大农业投入的力度,加强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和改造中低产田,重点改造盐碱、 易涝、易旱、易灾的土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指城市、建制镇、 村庄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 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其内部交通、绿化 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分为城镇用地、 农村居民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 用地5个二级类型。 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 全国各大 行政辖区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以华东区和 中南区面积最多,两大区之和占全国居民点 及工矿用地总面积49.4%,其次是华北区和 东北区,最少的是西北区和西南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