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素养
本文摘要: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中,着重明确了高考“考什么”,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力度较大,并首次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可以预见,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将是2018年乃至今后高考的重要内容。
那么,高考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它们在高考试题中怎样呈现和考查?
具体到语文学科,具体到小学语文,应该培养怎样的语文学科素养呢?
原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语文学科素养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人格雏形的培养。小学阶段,不可能完成确立价值观、人生观的任务,但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其中,爱祖国,爱人民,有社会责任感,有国际视野,有友善、诚信等品德,是人格雏形培养的重点。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为小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做人的底子。
二是夯实听、说、读、写、书(指书写)的基础。做到“六个一”: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写一手好字;能读懂一篇文章(包括一本书);能写一篇内容具体、文从字顺的文章;有一副好口才;养成一种好习惯——天天读书。如果每个小学生都能做到这“六个一”,就为他们打好了学习语文的底子。
三是提升阅读素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还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因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习学校课程、终身学习、精神成长、创业成功都仰仗阅读。有了较高的阅读素养,就为小学生打下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四是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要能质疑,爱探究,会发现,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重点是唤醒内生力,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是增加文化积淀,培养爱美的情趣。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传承、积淀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审美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功能之一,分内之责。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了,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品位、气质。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如果能从上述五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定会出现新气象,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打开新生面,语文教育一定会达到一个新境界。
语文学科素养在高考试题中怎样呈现和考查?
对复习备考有哪些要求?
需要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语言运用题来考查。
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承接性最强、创意性最高、变化最大的一大板块。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
考查方式一:选择所示语言材料的对错优劣
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的成语使用、第18题的语病判别、第19题的表达得体等。
考查方式二:要求考生完成一定的表达目标
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的补写语句、第21题的推断分析,北京卷第25题的微写作,天津卷第20题的“词云图”等。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题来考查。
“阅读欣赏题”即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等,这部分一般占试卷分值的50%左右。
2017年高考语文中的阅读欣赏题,主要有3个特点:
一是“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
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二是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均作为必考内容;(多年选考,本意是满足考生学习的自主性
与多元性,但在功利备考观念的作用下,也造成了阅读教学的
窄化。考试中是弃文学而投实用,教学中是弃散文、剧本、小
说而投传记,这种趋势在一些地方甚至发展成谈散文色变、唯
传记是瞻的程度。这一改变,不仅体现全面考查学生思维素质
的取向,更是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重视。)
三是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
识”的考查内容。
▪
针对2017年高考语文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2018年
语文复习备考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
(1)高度重视“表达得体”题。
“表达得体”除正确使用一些谦辞、敬语之外,还要考虑说话者的地位身份、学识教养、生活阅历,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也要注意
特定的时间地点、话题气氛,表达载体的语体风格等。试题形式既可以是客
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
青年学生容易受网络语言的冲击,加之对传统文化词语的陌生,日常语言表
达中常常会出现某些词语在理解或表达上的错乱,导致语言使用不合“得体”的要求。专门考查“表达得体”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温儒敏教授认为:“别小看这区区3分,它预示着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趋势。”
(2)高度重视与逻辑有关的语言表达题。
语言与逻辑关系密切,语言表达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语言表达不只是有
结构搭配和表意明确方面的问题,还应该有逻辑推断的问题。与逻辑思维相
关的语言表达内容很多,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到方法,切合点很多。同一个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是逻辑思维不严密,体现在语言上则是表达不
严谨。例如全国卷Ⅱ第21题。
(3)“警惕”在作文命题和文本阅读题中加入对语言运用的考查。
在作文的命题指向中加入语言运用的目标要求,是2017年作文命题的一大亮点。如全国卷Ⅱ作文题明确要求“合理引用”两三句名句,其中就含有语言运用的指令要求。(语用修辞就包括“用典”。作文命题要求“引用”,就是明确考生必须采用用典的修辞手法以帮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都是语言运用、语
言表达的要求。)
在文本阅读题中加入语言运用的考查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目前的现代文阅读、古诗欣赏只是要求考生用简答的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没有
向考生提出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要求。那么,2018年高考语文是否会将简答题的语言表达运用也作为评分的一个依据呢?值得重
视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