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 解读方式 # 解答方式
文献综述
“钱学森之问”:
文献综述
1.有关“钱学森之问”的解读方式
傅国亮:钱学森之问”至少有三层意思:一问是“关于杰出人才之问”,二问是“ 关于教育质量之问”,三问是“关于教师水平之问”。
赵颖颖等:“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对中国教育事业的一次发人深省的思索,需要 社会各界人士的同心同力,共同破解这个难题。
敬请指正,谢谢!
森之问”—文献综述
2016年10月
目录 Contents
”钱学森“之问
# 背景介绍 # 个人介绍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 解读方式 # 解答方式
“钱学森之问”
# 背景介绍 # 个人介绍
“钱学森之问”
1.背景介绍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 望钱学森的时候,钱学森感慨道: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 个的学术成就,能够和民国时期培养 的大师相比。”接着,钱学森又发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 的人才?”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 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 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 发明创造人才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 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 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 之问”。
姜文:对“钱学森之问”的解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意识国家建设和发展需 要杰出人才;二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杰出人才,或者说杰出人才具有哪些特征;三是杰出 人才的培养到底是谁的责任和使命。
时龙:“钱学森之问”是历史之问、国家之问、教育之问。
综上所述,各位学者主张整体观,强调 从整个教育系统出发,主要涉及教育系 统内部、社会支持系统与杰出人才三个 层面来理解。
“钱学森之问”
2.个人介绍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 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 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 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 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 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1959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 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 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 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 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 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 ◆1995年,经中宣部批准及钱学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图书 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 席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 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 ,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 高校的沈正赋等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 报》向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 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 学森之问”》。之后,“钱学森之问” 逐渐成为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们关注的焦 点之一。关于“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 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的内涵、性 质、原因、答案等内容。
文献综述
评述
➢ 由上述文献的检索,笔者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学者对“钱学森 之问”的解读与解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者从多角度对 “钱学森之问”进行解答,答案虽然众多,但尚未直指“钱学 森之问”的症结所在。“钱学森之问”的提出有其时代的背景, 也有其理论基础。因此,“回到钱学森”才是终结“钱学森之 问”的正确路径。“回到钱学森”有两层意思:第一,钱学森 不仅是大科学家,而且是大哲学家;第二,“钱学森之问”背 后透露着钱学森本人的理论视角。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赵泽宗.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通识.汉字文化[J].2013(3):88-91. [2]傅国亮.“钱学森之问”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9,(12):11-12 [3]赵颖颖、赵祯、余秋生、谢朝晖.“钱学森之问”的思考[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3): 87-88 [4]姜文.困境与思路:钱学森之问引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 80-82 [5]阙明坤.“钱学森之问”拷问中国教育现状.教育与职业[J].2011(01):85 [6]时龙.理解“钱学森之问”.教育科学研究[J].2011(09):01 [7]邹吉忠.大成智慧与原创:探寻破解钱学森之问之道.哲学动态[J].2010(04): [8]平晓丽.反思“钱学森之问 ”—基于教育哲学的视角.太原大学学报[J].2011(47):76-79 [9]刘喜峰、魏允.面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中州大学学报[J].2011(5):94-96 [10]展涛.求解“钱学森之问”培养人才,要有多样化的模式.理论参考[J].2010(05):51 [11]项贤明.试解“钱学森之问”:国际比较视角.中国教育学刊[J].2012(06):1-6 [12]刘道玉.谁来回答“钱学森之问”.大家思考[J].2010(11):25-26 [13]查有梁.应用大成智慧学 回答钱学森之问.现代人才[J].2012(3):10-15 [14]熊丙奇.正视问题 积极回答“钱学森之问”.中国高等教育[J].2010(10):30-32
文献综述
项贤明:我国教育要培养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必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层的变革。 刘道玉:解答“钱学森之问”的只能是各大学的校长们。 展涛:培养杰出人才有三个方面是关键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和每个 人的批判思维、激发学生和大学的创造激情。 查有梁:“钱学森之问”是针对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教育问题而提出的问题。“钱学 森之问”,钱学森有自己的回答。应用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慧学”建构“大成智慧教 育”,有可能较好回答“钱学森之问”。按照“大成智慧教育”,就能够培养出较多的 杰出人才。要在“大成智慧教育”的指引下,建构“大成智慧教学”,将“大成智慧教 育”落实到学科教学,促进教师成才,学生成长。 熊丙奇:社会应当为所需要的杰出人才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研究的土壤,让杰 出人才自然而然的成长,而不是一味添加人为因素,抑制杰出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
文献综述
2.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解答方式
邹吉忠: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二是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三是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赵泽宗:“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它的答案不仅要从钱学森本人从小 的生活环境、受教育历程中去寻找,更要从钱学森的教育思想中去发现,如大成智慧学、 大成智慧教育,同时还要从整个大社会背景中,从每个人对教育的切身感受中去探寻。 阙明坤: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的土壤、创新的氛围、创新的文化;其次 ,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文、理、工兼收并蓄;此外,创 新型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 平晓丽: 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钱学森之问”首先就要改变我们教育领域那些不合理 的教育理念,结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西方的教育思想,形成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从而 指导教育实践。 刘喜峰、魏允: 面对“钱学森之问”,提出基于培养“杰出人才”的几点思考:教育 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快速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贡献精神,学校 应根据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