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正应力公式的使用范围:①纯弯曲梁;②弹性范围(ζ≤ζp); ③平面弯曲(截面有对称轴,形状不限);④细长梁的横力弯曲。 (一般l/h>5为细长梁,其计算误差满足工程精度要求δ<5%。)
例7-1 图示悬臂梁。试求C截面上a、b两点的正应力和该截面最大拉、压应力。 解:(1)计算C截面的弯矩M M c 2P 2 1.5 3KN m (2)确定中性轴位置,并计算惯性矩 bh3 12183 z 5830 cm4 12 12 18 y 3 6cm ; yb 3cm . a (3)求a、b两点的正应力 2 M c ya 3 103 0.06 a 3.09MPa; 8 z 583010 M c yb 3 103 0.03 b 1.54MPa; 8 z 583010 h 18 ymax 9cm ; (4)求C截面最大拉应力+max和最大压应力 -max 2 2 3 2 M y 3 10 9 10 max c max 4.63MPa max ; 8 z 583010 (在截面上下边缘。)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例7-2 18号工字钢制成的简支梁如图所示。试求D截面上a、b两 点处的正应力。 解:(1)求D截面的弯矩: MD=30kN.m (2)确定中性轴位置 和截面惯性矩: 查型钢表 IZ=1660cm4 (3)求D截面a、b两点的正应力: 180 ya yb 10.7 79.3m m; 2 M D ya 30103 79.3 103 a 143.3MPa; 8 z 166010
h/2
式中:Q—横截面上的剪力; Iz—横截面对其中性轴的惯性矩; b—所求剪应力作用点处的截面宽度; Sz *—所求剪应力作用点处的横线以 下(或以上)的截面积A*对中性轴的面积矩。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二、正应力公式的推导:
(一)变形几何关系:
取梁微段dx考虑变形 几何关系,得应变规律:
S yd y ; dx d
当M>0时:y>0,ε>0,为受拉区;y<0,ε<0,为受压区。 (二)物理关系: y 由假设2及虎克定律,梁横 E E 截面上的正应力变化规律为: 此式表明:梁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与该点距中性轴 (z轴)的距离y成正比,而与该点距y轴的距离z无关。正应 力沿截面高度呈直线规律分布。中性层处y=0,ζ=0;上下边 缘处有ymax,故有ζmax。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三)静力学关系: 纯弯曲梁上各点只有正应力,微面积dA上法 向合力dN=σdA。截面上各微内力形成沿X轴的空 间平行力系。可简化成三个内力分量:Nx、My、Mz。
E M y zdA 0 zydA 0; —中性轴是截面的形心主轴。
N d 0
b 143.3MPa;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第二节 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一、矩形截面梁: 矩形截面梁任意截面上剪力Q 都与对称轴重合。对狭长横截面上 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可作两个假设: (1)横截面上各点均与该面上Q 同向且平行; (2)剪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 从梁微段中取窄条cdmn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7章 梁的强度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梁的强度计算
弯曲中心的概念
小结
第7章 梁的强度
梁的一般情况是横截面上同时 存在剪力和弯矩两种内力,称作剪 力(横力)弯曲。与此相应的截面 上任一点处有剪应力η和正应力ζ。 且剪应力η只与剪力Q有关,正应力 ζ只与弯矩M有关。
N1 * 1dA
A
M M dM Sz ; N2 Sz ; Iz Iz
N 2 dT 0;
dT ' bdx;
x 0, N
'
1
dMSz dM , Q, ' ; dxIz b dx
QSzwk.baidu.com; I zb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横截面上只有弯矩而没有剪力 的弯曲称作纯弯曲。
如图简支梁,AC、DB段为横 力弯曲;CD段为纯弯曲。 本章研究梁的应力和变形计算, 解决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问题。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第一节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为推导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考虑纯弯曲情况。 用三关系法:实验观察→平面假设; 几何关系→变形规律, 物理关系→应力规律, 静力学关系→应力公式。 一、实验观察与分析: ①横线仍为直线,但倾斜角度d; ②纵线由直变弯,仍与横线正交, 凸边伸长, 凹边缩短; ③横截面相对于纵向伸长区域缩 短,纵向缩短区域伸长。 假设:①平面假设—变形前 后横 截面保持平面不变; ②单向受力假设—纵向纤维之间互不挤压仅伸长或缩短。 中性层—长度不变的纤维层;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E
yd 0 —中性轴Z必通过形心。
M z ydA M
E 2 y dA M
My z —纯弯曲梁横截面上任一点正应力计算公式
1 M —纯弯曲梁的 ; E z 变形计算公式
Iz—截面对其中性轴的惯性矩; M—截面上的弯矩; y—所求正应力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为避免符号错误,计算中各量以绝对值代入,ζ符号依点 所处区域直接判断。(根据弯矩方向,中性轴将截面分为受 拉区和受压区;M>0,上压下拉;M<0,上拉下压。) 式中:
矩形截面剪应力计算公式:
b h2 bh3 2 矩形截面: dA bdy, S z A* y1dA y y1bdy 2 ( 4 y ); I z 12 , Q h2 6Q h 2 η沿截面高度按 2 ( y ) 3 ( y 2 ); 2I z 4 bh 4 抛物线规律变化。
正应力公式的使用范围:①纯弯曲梁;②弹性范围(ζ≤ζp); ③平面弯曲(截面有对称轴,形状不限);④细长梁的横力弯曲。 (一般l/h>5为细长梁,其计算误差满足工程精度要求δ<5%。)
例7-1 图示悬臂梁。试求C截面上a、b两点的正应力和该截面最大拉、压应力。 解:(1)计算C截面的弯矩M M c 2P 2 1.5 3KN m (2)确定中性轴位置,并计算惯性矩 bh3 12183 z 5830 cm4 12 12 18 y 3 6cm ; yb 3cm . a (3)求a、b两点的正应力 2 M c ya 3 103 0.06 a 3.09MPa; 8 z 583010 M c yb 3 103 0.03 b 1.54MPa; 8 z 583010 h 18 ymax 9cm ; (4)求C截面最大拉应力+max和最大压应力 -max 2 2 3 2 M y 3 10 9 10 max c max 4.63MPa max ; 8 z 583010 (在截面上下边缘。)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例7-2 18号工字钢制成的简支梁如图所示。试求D截面上a、b两 点处的正应力。 解:(1)求D截面的弯矩: MD=30kN.m (2)确定中性轴位置 和截面惯性矩: 查型钢表 IZ=1660cm4 (3)求D截面a、b两点的正应力: 180 ya yb 10.7 79.3m m; 2 M D ya 30103 79.3 103 a 143.3MPa; 8 z 166010
h/2
式中:Q—横截面上的剪力; Iz—横截面对其中性轴的惯性矩; b—所求剪应力作用点处的截面宽度; Sz *—所求剪应力作用点处的横线以 下(或以上)的截面积A*对中性轴的面积矩。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二、正应力公式的推导:
(一)变形几何关系:
取梁微段dx考虑变形 几何关系,得应变规律:
S yd y ; dx d
当M>0时:y>0,ε>0,为受拉区;y<0,ε<0,为受压区。 (二)物理关系: y 由假设2及虎克定律,梁横 E E 截面上的正应力变化规律为: 此式表明:梁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与该点距中性轴 (z轴)的距离y成正比,而与该点距y轴的距离z无关。正应 力沿截面高度呈直线规律分布。中性层处y=0,ζ=0;上下边 缘处有ymax,故有ζmax。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三)静力学关系: 纯弯曲梁上各点只有正应力,微面积dA上法 向合力dN=σdA。截面上各微内力形成沿X轴的空 间平行力系。可简化成三个内力分量:Nx、My、Mz。
E M y zdA 0 zydA 0; —中性轴是截面的形心主轴。
N d 0
b 143.3MPa;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第二节 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一、矩形截面梁: 矩形截面梁任意截面上剪力Q 都与对称轴重合。对狭长横截面上 剪应力的分布规律可作两个假设: (1)横截面上各点均与该面上Q 同向且平行; (2)剪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 从梁微段中取窄条cdmn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7章 梁的强度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梁的强度计算
弯曲中心的概念
小结
第7章 梁的强度
梁的一般情况是横截面上同时 存在剪力和弯矩两种内力,称作剪 力(横力)弯曲。与此相应的截面 上任一点处有剪应力η和正应力ζ。 且剪应力η只与剪力Q有关,正应力 ζ只与弯矩M有关。
N1 * 1dA
A
M M dM Sz ; N2 Sz ; Iz Iz
N 2 dT 0;
dT ' bdx;
x 0, N
'
1
dMSz dM , Q, ' ; dxIz b dx
QSzwk.baidu.com; I zb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横截面上只有弯矩而没有剪力 的弯曲称作纯弯曲。
如图简支梁,AC、DB段为横 力弯曲;CD段为纯弯曲。 本章研究梁的应力和变形计算, 解决梁的强度和刚度计算问题。
返回 下一张 上一张 小结
第一节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为推导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考虑纯弯曲情况。 用三关系法:实验观察→平面假设; 几何关系→变形规律, 物理关系→应力规律, 静力学关系→应力公式。 一、实验观察与分析: ①横线仍为直线,但倾斜角度d; ②纵线由直变弯,仍与横线正交, 凸边伸长, 凹边缩短; ③横截面相对于纵向伸长区域缩 短,纵向缩短区域伸长。 假设:①平面假设—变形前 后横 截面保持平面不变; ②单向受力假设—纵向纤维之间互不挤压仅伸长或缩短。 中性层—长度不变的纤维层;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E
yd 0 —中性轴Z必通过形心。
M z ydA M
E 2 y dA M
My z —纯弯曲梁横截面上任一点正应力计算公式
1 M —纯弯曲梁的 ; E z 变形计算公式
Iz—截面对其中性轴的惯性矩; M—截面上的弯矩; y—所求正应力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为避免符号错误,计算中各量以绝对值代入,ζ符号依点 所处区域直接判断。(根据弯矩方向,中性轴将截面分为受 拉区和受压区;M>0,上压下拉;M<0,上拉下压。) 式中:
矩形截面剪应力计算公式:
b h2 bh3 2 矩形截面: dA bdy, S z A* y1dA y y1bdy 2 ( 4 y ); I z 12 , Q h2 6Q h 2 η沿截面高度按 2 ( y ) 3 ( y 2 ); 2I z 4 bh 4 抛物线规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