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清华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乘惠日春风践行名校文化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
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在庄严而典雅的校门前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言意味深长,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这让人在无形中感到了历史赋予清华的重要意义。最让我难忘的是,当游人在这儿照相留恋时,有人会自发主动、亲切的上前帮助,这让人对清华的仰慕之情更近一筹。难道清华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伸展到了校外?未进校园,就已经被清华的校园文化所折服。
走进校门,干净整洁的校园映入眼帘,就连路边的垃圾箱都一尘不染,这是我特意“挑刺”才知道的,我的心被狠狠的震了一下。于是,我决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接着,我来到了近春园,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原址。英法联军入京后,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后来经过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努力,她又回到了以前的荷叶田田、月光朦胧的寂静与安宁。而这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清华人注入了多少的辛酸与汗水、坎坷与破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之魂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让我感到了清华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怀着又一次被洗礼过的心来到了“水木清华”,静心观看:四时变幻之山林,环珑这一泓秀水,山林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壮美清秀。有名联赞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潺荡洵是仙居。水木清华,钟灵毓秀,闲庭信步之间体会着“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的魅力。在这种如诗如画、透着典雅脱俗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的清华学子们,又有几人能及啊!
提着“篮子”还没有装满的我又来到了清华学堂,首先看到了一座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清华学堂,她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我仿佛看到了国学大师梁启超、陈寅恪先生那孤独寂寥的身影,听到了闻一多、朱自清先生那忧国忧民、桀骜刚直的内心独白,感到了王国维大师那充满古典诗词的宽广胸怀。或许,清华学子们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吧。“人文日新”,更好的诠释了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人文”源自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日新”一词出自《大学》“荀日新,日日新,又曰新”,每天都要革故鼎新。校长顾秉林还以校友周光召,朱镕基为例,鼓励学生弘扬“人文日新”的精神,传承文化,注重创新,这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
欣喜若狂的脚步情不自禁的跨进了教学楼,进来一看,我有点后悔,因为地面太干净了,我都不忍心踩上去。再看看大厅两边的墙壁上,一面是杰出校友的辉煌人生,他们是科学领域的精英,学术界的泰斗,可谓“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们在时时刻刻鞭策着、鼓励着清华的下一代,;再看另一边,书法国画,瀚墨流香,国色飘香,他们在无私的陶醉着莘莘学子;天花板上安装的无线网络,让便捷的网络服务同学的学习。在这里,网络、国学等文化相辅相成,和谐点缀,天衣无缝;在这里,“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得到了升华。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园,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清澈蜿蜒的万泉河,曲廊萦回的工字厅,洁白神圣的二校门,高雅华贵的大礼堂,繁茂如茵的大草坪,古朴精致的清华学堂,宁静清灵的荷塘月色,让多少学子为之终生无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勤奋而又睿智的清华学子,在这里度过他们一生中最美丽的金色年华。展翅飞翔,飞向属于他们的美好天
地!清华以紫荆为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淡泊风骨、质朴坦诚,清华人用自己的人生去阐述清华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超出清华的意义,乃至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谐美好的人文理念需要大家来体会。只有不断吸取,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选择清华,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我们不仅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还要有更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我们需要看到旁人所没有看到的,想到旁人所没有想到的。当整个国家都沉浸在经济腾飞的喜悦中时,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少年自强,我们要挺起社会主义中国的脊梁。试想,如果最尖端的人才仍然大量流向国外,如果面对社会上某些低俗风气无动于衷,我们是否对得起清华人的称号?我们是否肩负起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我们该如何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次看见这么多赤心许国的人。也许只有在这里,人们议论的不是那些流行元素,而是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印度问题等等。也许只有在这里,我那些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偏激与极端才会有共鸣。也许只有在这里,那些在西化流行的今天里看似可笑的决定才会发生。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在台上慷慨陈词,我的内心有些湿润,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少年自强,是你们挺起了中国的脊梁!我为自己的怯懦而羞愧……
清华的文学底蕴也许不如北大,但它的文化底蕴丝毫不逊于北大,清华精神在每一个清华人的身上都能得到体现,能进入这样一所学校度过大学的四年,我感到很幸运。同时,因为我们是人杰,所以我们就必须担负起比其他人更大的责任,哪怕它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