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与创新定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破与创新

——浅析苏词之贡献

[内容摘要]苏轼继柳咏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他“以诗为词”,扩大词的题材、突破词的音律、创新词的体制,改变了婉约一体笼罩词坛的局面,使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为词这种文体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正因为他的这种改革和创新,给词坛带来了震荡,历代文人对苏词的评价都是言人人殊、褒贬不一的。本文着重论述苏轼对词史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即对词体、词风的突破和创新,同时也对历代文人对苏词的评价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评苏轼词

提起宋词,不能不让人想到苏轼。苏轼仕途坎坷曲折,一生颠沛流离,文学创作却是多采多姿,尤其是他把诗文创新的精神贯穿到词的创作中,“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境界,突破了词的形式格律的限制,摆脱了词为音乐附属品的地位,提高了词的品位,创新词的体制,扩大词的表现能力,改变了婉约一体笼罩词坛的局面,使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一改其婉约之风,避免了一味的倚红偎翠、浅酌低唱,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X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开豪放词派之先河,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途径,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为词这种文体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其诗、文、词均有很高的造诣。今存词三百五十首,数量虽比不上诗文,但题材广泛,内容丰

富,独具个性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情为他的词作增添了不少色彩,汇成一曲千古不衰的绝唱,是古代词苑中珍贵的艺术遗产。尤其是就各类文体各自的发展历史看,苏词创作较之诗文有更大的突破性、更强的创新意识。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狭小格局,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新词境。

清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所谓应歌,是说词人在绣幌绮筵上创作歌词交给倚红偎翠的歌儿舞女演唱,其目的既是“聊佐清欢”,其内容就不是应景,便是应酬;不仅空虚,而且单调。不外写男女之情,抒离别之恨,格局逼仄,气魄狭小,不仅很难表现作者自我的感情和志趣,甚至难于传达作者自我的声音——往往是以歌会舞女的身份、用歌伎舞女的口吻而作,所谓“代言”是也。

柳词虽大受欢迎,然内容无非是“浅斟低唱”的依红偎翠,或者以“晓风残月”写羁旅行役,格调是不高的;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柳永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苏词则有了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框,将写景、记游、说理、咏史、言志、抒怀、悼亡、送别、乡恋、友情、田家、国事、咏物、谐谑等等内容纳入词中,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苏轼使词跟诗一样,具备了言志抒怀的功能,解除了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束缚,将词从狭小的X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情达意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清人X熙载《艺概·词曲概》称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当然多少有些夸X,却正反映出苏词内容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充实。在这些丰富而充实的内容中,词人完成了多方面自我形象的塑造、自我情志的抒发,完成了词史上由模拟歌伎舞女声口的“代言”向直抒胸臆的“立言”的转变,完成了由情感内涵的“共性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这其中虽然也存在“应歌”乃至“应社”(同上周济语,指在文人聚会时作词以记一时雅兴)的成份,但总体上确实是出以个人的真情实感,亦归于个人的真情实感。金代文学家兼文学批评家元好问这样说:“自东坡一出,性情之

外,不知有文字。”(《新轩乐府引》,《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清人陈廷焯也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白雨斋词话》卷一)都是一语中的的确评。

苏轼既写男女恋情,离合悲欢之类的传统内容,又突破艳词的狭隘X围,将通常只在诗中出现的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内容移入词中,并充分利用词的体式上的特点,取得诗歌所难以具有的艺术效果。而最能反映苏轼在词的题材方面的开拓的有二类:一类是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表现出一种慷慨豪迈的精神。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X,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抒写了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雄心,作者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为自己勾勒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无论出猎,还是请战,场面热烈,壮志豪情,跃然纸上。所选用的词调恰好地配合了这种情绪。另一类是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之际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如苏轼贬官密州后,在一年中秋佳节为怀念分别多年的弟弟苏辙所填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人怀念兄弟的情怀并未被写得优柔寡断,而是用“把酒问青天”这种潇潇洒洒的大器风X来代替。虽未说出一个念字,但在月圆之夜看到的朱阁、圆月,想到的月宫境况,都充分的说明了作者的思念之情。而作者在最后,又给予自己以安慰,此处是最见他的大手笔之处。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排遣了思念之

情和离别的苦闷,告诉世人天下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只要能够同在一片天下,彼此心相连共同欣赏这同一轮圆月,就足已了。多么旷达豪迈的胸怀呀!

第二、不拘形式,突破词的音律,力创新调。

苏词在今天读来自具另一种顿挫错落的节奏感和往复回旋的情感美,但从音律上来看,为了更方便地拓展题材,充分表达意境,更自由地表达思想,苏词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缚,创制新调。

我们在苏词中偶能看到乐句与文句不合处,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咏杨花词》末三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按律当作五、四、四。《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按律当作四、五。这些可看成他主文不主声,对词的音律进行突破和创新的尝试。但却引起了许多观念狭隘、保守的词人的反对。皇甫牧认为苏轼不会唱曲子,“词虽工而多不入腔”(《历代诗余》引);李清照也不认同苏词,说他“句读不葺之诗”(《词论》);甚至他的弟子陈师道也批评苏词“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这些意见都是用传统规X的词风、词律来看待苏词,不仅陈腐、片面,而且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关于这一点,还属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的评价精辟:“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可见,东坡作词并非不讲音律,苏词也并非不能歌唱,只是“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也就是说决不因守音律形式而损害内容。因为他把词当成与诗相同的言志抒情的工具,为表达内容的需要,宁可突破现成的音律形式而予以创新,而不愿让自由奔放的风格受到束缚。苏轼在文学创作中是反对雷同一律的,这“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不是不要声律,而是在重内容、重艺术表达的情况下,对原有格律有所突破,使内容和声律更加协调。这实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完全符合原有声律规X,但这一突破就成了新的声律规X,后人就奉他的词为格律,取其词句,将词牌改为《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谣》。

第三、创新词的体制,扩大词的表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