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闵博士、教授《教师专业发展——走向专家型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听课现场记录:胡惠闵博士、教授《教师专业发展——走向专家型教师》
2008-06-07 11:37:54.0 2008年6月7日星期六上,华东师大留学生公寓2,胡惠闵博士、教授《教师专业发展——走向专家型教师》
事实上,我比较抗拒“专家型教师”这一提法。
日本的:学着做——独着做——合着做——领着别人做
专业发展:我认为这个词应是中性词
一
我想谈三部分:问题在哪?有哪些问题?我们做了些什么?
我感觉,特别是实践工作者,会提出:你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问题一:如何促进教师的成长?
答案:当时国际上惊人的一致的观点:教师教育机构的健全与完善。[这种结果为什么需要惊人?早前几十年的事,有哪样不认为是需要学校教育?只是后来社会建构主义出现,才发现,原来教育不仅仅是发生在学校]
有了职前与职后的教师教育机构并完善,就能解决教师成长问题吗?下面问题就出来了
问题二:教师成长是在哪实现的?
答案:学校本位思想的提出。
不是在教育机构里完成的,是在学校里完成的。这样提出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重在让教师在“学生”与“课程”中间搭一座桥,而不是以前专家帮老师搭好桥,老师只要领着学生在“桥”上走到“课程”那里去。
问题三:我们曾经做过哪些努力?
答案:教研组制度、以老带新、听课评课制度、公开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
我们做了那么多,为什么学校本位的思想不产生在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不产生在中国?
问题四:与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距离?
曾经的努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目的教者+教育者教者+教育者+研究者
内容技术+经验技术+经验+实践问题
方式“上对下”(火车快车头带)伙伴共生(合作平等互利:两猴分果实验)
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概念命题演绎,是求同存异
实践逻辑:强调要解决最紧要的问题,是求异存同。布什政府是“实践逻辑”最好的实践者
二、出路何在?国外理论三种经典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取向
1、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观念:老师要有“内容”并有能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教育知识
专业发展的途径:通过“传授”的方式让教师“获得”这些知识基础
[注;其基础是教育的“仓库理论”]
2、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观念:教师对于影响其专业活动的知识或理解,不是通过培训或外面专家那儿获得
专业发展途径:“自传”及“合作的自传”
[注:其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
3、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观念: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风格是个人化的;教师并非孤立地形成与改进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更大程度上赖“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
专业发展方式:主要注意力不应是学习某些学科知识或教育知识,也不是个别教师的所谓“反思”,而是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太时髦了,不知有没有“文化教育主义”?]
三、走向专家型教师
(一)要有问题意识[中小学老师绝对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实践者的问题与你研究者的问题视角是不同的]
否则他只有“术”,不能“道”
面对“问题”的困难:以布置任务与检查为主、以现成答案与现成经验为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救火队型教师与我发现的问题
如何帮老师们解决问题:课题从问题来,问题从差异来,求异存同。
第一步: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什么——提出问题(存在的不足、让人不安的现象、一次失败的经历、至今无法确定对与错的行动)
第二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设计方案
第三步:在日常实践中如何实现——行动过程
第四步:如何看待行动结果——反思行动过程
是否按计划执行?哪些方面没有按计划执行、为什么?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程度如何?哪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什么?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是什么?有没引发新的问题?
(二)关注学生学习
课程改革中有关“教”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发现了“教师”
我们初问的是“怎么教”,好象教的内容都是定了似了的
我们再问“教谁?”发现了我们教的是儿童而不是“小大人”
我们又问“教什么?”发现了教育内容中原来有许多可以研究的东西
我们还问“谁来教?”我们最终发现了教师
教师对课程意味着什么?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
教师是课程的诠释者
教师是课程的制定者
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
现实教师作为课程研究者的问题之一
·用追求分数为借口忽视了课堂教学基本特征的研究
·用专业的方式而非行政方式来推进课堂研究
·先进理念——教学法——实践经验
·一节节课怎么上——一个个问题怎么解决
教师作为课程研究者的问题之二
·寻求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之心理顺序的沟通,是教育界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核心追求”之一
·当今教育改革方向倡导“教师研究学生”,可如何研究学生,少见可行的切入点·教师专业发展的核体现为对“学生学习状态”“师生有效交往的途径”的把握
1、课程分析框架
·理想的课程(相关人员)
·正式的课程(政策)
·领悟的课程(教师)
·实行的课程(教师)
·经验的课程(学生)
案例:2+3不=14
请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答数:2+3=
摆好了吗?数一数,你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生1:我一共用了5根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2:我一共用了14根小棒,但是2+3不等于14呀。[这个案例,价值到底在哪?是生1回答错误,还是生1的心理定势?或是老师的口误?真不知胡教授要说明什么?]
案例:小学男老师,教导主任。教小数移位,小数点向前移一位怎样,向后移一位怎么样?
生:老师,不是向前移,向后移。
那向哪里移呀?是向黑板前面移,向黑板后面移?真笨。[这个地方我也搞糊涂了,不知要说明什么]
4、研究内容
从细节中跳出来设计学习活动:
导入性学习活动
体验性学习活动
探究性学习活动
练习性学习活动
欣赏性学习活动
三、建立互相诊断制[胡教授的标号,我真的搞不清一二三了]
医学上的经验与借鉴
临床带教:一带一,一带多(实习医生抄处方,是同一情境下的反思:用什么药、多大剂量?)
治疗过程:以恢复健康为目的(一个只交流自己治死了多少人的医师协会的故事)以病例为主:教研时,从来不学理论、只讲“术”。[社会建构主义的边缘性参与已经非常好地分析了师徒制的学习模式?不知胡教授为什么只字不提?]
实践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