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 第六章 集合代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元集: 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称为n元集 0元集: 1元集(或单元集),如{a}, {b}, {}, {{}},… |A|: 表示集合A中的元素个数,
A是n元集 |A|=n
有限集 (finite set): |A|是有限数, |A|<, 也叫有 穷集 n个元素集合A的m元子集. 例: A={1,2,3}求该集合的所有子集
2、集合的表示形式
列举法: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元素之间用逗号隔 开,并把它们用花括号括起来 注:
1) 集合的元素是无序的(无序性) {2,1}={1,2} 2) 重复的元素应该认为是一个元素(互异性) {2,1,1,2}={2,1} 3) 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一个集合,但不能是该集合本身。 A={1,2}, B={a,b,{a},A}, C={ a, C }
A∪ C ⊆ (A∪ C )∪ B ⊆(A∪ B )∪ C ⊆C∪ C=C
B∪ C ⊆ ( B ∪ C )∪ A ⊆(A∪ B )∪ C ⊆C∪ C=C
3.利用集合的运算和恒等式 例:证明:已知A ∪B=A ∪ C 且 A∩B = A∩C 则 B=C 利用恒等变形 B = B∩(B ∪ A) 利用吸收律 =B∩(A ∪B) =B∩(A ∪ C) =(B∩A)∪(B∩C) =(A∩C)∪(B∩C) =(A ∪ B)∩C =(A ∪ C)∩C = C
4、空集 (非常重要的集合) 定义4: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为 Ø 可用 Ø={x | x≠x }表示; 实例:{x | x∈R∧x 2 +1=0} 性质: |Ø|=0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唯一的 (反证法) 问题: Ø与 {Ø}是什么关系? 可以用Ø构造含有4个元素的集合吗? 5、全集 E 任何集合看成是全集E的子集,∀ A ⊆ E 6、集合的文氏图表示 全集、包含、相等
2. 利用A⊆B的等价形式 A∪B=B 、
A∩B=A 、
A-B= Ø
例: 证明: A ⊆ C 且B ⊆ C的充要条件是A∪ B ⊆ C
证:必要性 利用1将(A∪ B)∪ C
= (A∪ C )∪( B ∪ C)=C ∪ C =C 充分性:看A∪ C与 B ∪ C是否是C的子集( A∪ C = ⊆ c ?)
例:判断下列问题是否正确: 1、若A ∈B 且B⊆ C 则A ∈C 2、若A ∈B 且B⊆ C 则A ⊆ C 3、若A ⊆B 且B∈ C 则A ∈ C 4、若A ⊆B 且B∈ C 则A ⊆ C
例:A={a} B={{a}} C={{a}, b } 例:A={a} B={a,b} C={ {a ,b } }
二、集合之间的关系 2、相等关系 定义2 设A,B为集合,如果A ⊆ B且B⊆ A,则称A与B相等, 记作 A=B. ( ) 集合相等 的谓词表示为:A=B <=> A⊆B ∧ B⊆A 注:判断两个集合的相等应从相互包含来证明
3、真包含关系 定义3 设A,B为集合,如果B⊆A且B≠A,则称B是A的真子集, 记作 B⊂A。 ( ) 真子集的符号化表示为谓词表示: B ⊂ A ⇔ B ⊆ A ∧ B ≠ A
描述法(谓词表示法):用谓词来概括集合中元素 的属性{x|P(x)} 如: S={ x | x是实数,且x21=0} 如:S={2,4,6,8,…}={x|x>0且x是偶数}
3、集合的元素个数-基数 对于有限集合用 |A|来表示该集合中的 元素个数。 A={1,2}, |A|=2 4、常用的集合: 自然数集合N(在离散数学中认为0也是自 然数), 整数集合I,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复数集合C, 素数集合P
证明:A-B =A 的充要条件是 A∩B = Ø 充分性: 必要性:
证明 A⊆B任取 x ∈ A 利用所给的性质 ⇒ x∈B 或采用谓词演算方法 ∀x(x∈A→x∈B )成立 例:已知 A⊆B ,证明 ~B ⊆ ~A 证:∀x x∈~B ⇔ ┐x∈B 因为∀x ( x ∈ A → x ∈ B ) ┐x∈B → ┐x∈A ⇔ x∈ ~B → x∈~ A
第二部分
集合论
(集合代数、二元关系)
第六章 集合代数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不可精确定义的概念)
1、集合定义: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个体的聚合 如:方程x2-1=0的实数解集合; 26个英文字母的集合; 坐标平面上所有点的集合; 全体中国公民的集合; 论文中全部概念的集合; 宇宙中的全部星球; 注意: 1)集合一般用大写字母来标记:A,B,C……等 2)集合的成员或元素。集合的成员一般用小写字母标 记:a,b,c…..x,y…. 3)集合的成员可以是另一个集合 4)元素和集合的关系是隶属关系 元素b属于集合S b∈S 元素b不属于集合S ┐(b∈S) bS 5)单元素与单元素集合 a 、{ a }、{{a}}它们之 间的关系
5、对称差 1) 定义5 设A和B是任何两个集合, A和B的对称差集 A⊕B, 定义为: A ⊕ B ={x|(x∈A)∨(x∈B)} 排斥或(异或) 或 A ⊕ B=(A- B)∪(B - A) = (A ∪ B)-(B ∩ A)
2)对称差的文氏图表示 3)性质: (a)A⊕B=B⊕A (b)(A⊕B)⊕C=A⊕(B⊕C) (c)A⊕B=(A∩~B)∪(B∩~A) (d)A⊕A= ø (e)A⊕ ø = A 作业: P 96 1、2(1,3,5)、4、(1,3,5)、 5、 6、 8(1,3,5) 、9(2,4,5)、 19(奇数)、
二、集合之间的关系 1、包含关系 定义1 设A,B为集合,如果B中的每个元素都是A中的元素, 则称B是A的子集合,简称子集.这时也称B被A包含,或A包含 B,记作B⊆A。( ⊈ ) B⊆A ⇔ ∀x ( x ∈ B → x ∈ A ) 性质:(1)自反性 显然对任何集合A都有 A⊆A. (2)传递性 若 A⊆ B 且 B ⊆ C 则 A ⊆ C 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隶属关系和包含关系,对于某些 集合这两种关系可以同时成立. 如:A={a,d,{d} } 和{d} 注意: x ∈ A 则有 {x} ⊆ A
5)同一律 A∪ ø=A [ P∨ F ⇔ P ] A∩E=A [ P∧ T ⇔ P ] 6)零律 A∪E=E [ P∨ T ⇔ T ] A∩ ø =ø [ P∧ F ⇔ F ] 7)补余律 A∪~A=E [ P∨┐P ⇔ T ] A∩~A= ø [ P∧┐P ⇔ F ] 8)吸收律 A∪(A∩B)=A [ P∨(P∧Q) ⇔ P ] A∩(A∪B)=A [ P∧(P∨Q) ⇔ P ] 9)德· 摩根定律 ~(A∪B)= ~A∩~B [ ┐(P∨Q) ⇔ ┐P∧┐Q ] ~(A∩B)= ~A∪~B [ ┐(P∧Q) ⇔ ┐P∨┐Q ] 10)双重否定律 ~(~A)=A [ ┐┐P ⇔ P ]
4、补集 1)定义4 给定全集E,对于任何集合A来说,A对E的相对补集, 称为A的绝对补集或简称为A的补集,并记作~A。对于E和A所进 行的差分运算通常称为求补。 ~A = {x | x ∉ A)} = E -A = {x|(x ∈E)∧ ┓(x ∈ A)} = {x | ┓(x ∈ A)} 2)补集的文氏图: 3)性质 (a)A∪~A=E (b)A∩~A = ø (c)~(A∪B)=~A∩~B (d)~(A∩B)= ~A ∪~B (e)A-B = A ∩~B
0元子集:Ø, 1元子集:{1},{2},{3}, 2元子集:{1,2},{1,3},{2,3} 3元字节:A 集合A的所有子集个数
三、集合的幂集
1、幂集 定义5 设A为集合,把A的全体子集构成的集合叫做A的幂集,
记作P(A) (或2A) 幂集的符号化表示为: P(A) ={ x | x ⊆ A } | P(A) |=? 注:幂集是以子集合为元素的集合 任何集合A一定有二个平凡子集 :Ø 和 A 例:设 S={a,{a}} 求P(S) 2、对于隶属关系和包含关系要明确 A ⊆ B 的充要条件是 P(A)⊆ P(B) 例:设:A= {Ø } B = P(P(A)) 判断真假: Ø ∈ B 、 Ø ⊆ B 、 { Ø } ∈ B 、 {Ø }⊆ B { {Ø }} ∈ B 、{ {Ø} }⊆ B { {Ø },Ø } ⊆ B 、 { {{{Ø}} ,{Ø}} } ⊆ B
§6.2 集合的运算(共定义5种集合的运算及其运算律) 1、交运算 1)定义1 任何两个集合A和B的交集A∩B,是由集合 A和B所共有的全部元素构成的集合,并可规定成 A ∩ B = {x| (x ∈A)∧(x ∈B)} 2)性质 ( a) A ∩ B = B ∩ A (b)(A∩B)∩ C = A∩(B ∩ C) (c)A ∩ A = A (d) A ∩ Ø = Ø (e ) A ∩ B = Ø 表示A与B无公共元素 3) 交运算的文氏图表示
§6.3
集合恒等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集合运算的恒等式与命题公式的等值式有非常类同地方 即将: ∩看成 ∧ 、∪看成 ∨ 、 ∼ 看成 ┓ 空集Ø 看成 F 、全集E看成 T 那么命题公式的等值式可表示为集合运算的恒等式
一、下面给出对照的公式: 1)等幂律 A∪A= A [P∨P ⇔ P] A∩A= A [P∧P ⇔ P] 2)结合律 (A∪B)∪C=A∪(B∪C) [(P∨Q)∨R ⇔ P∨(Q∨R)] (A∩ B)∩C=A∩(B∩C) [(P∧Q)∧R ⇔ P∧(Q∧R)] 3)交换律 A∪B=B∪A [P∨Q ⇔ Q∨P] A∩B=B∩A [P∧Q ⇔ Q∧P] 4)分配律 A∪(B∩C)=(A∪B)∩(A∪C) A∩(B∪C)=(A∩B)∪(A∩C) [P∨(Q∧R) ⇔ (P∨Q)∧(P∧R)] [P∧(Q∨R) ⇔ (P∧Q)∨(P∨R)]
二个概念一定要分清 属于:
例:判断真假 元素b作为一个整体属于集合S
⇔ ∀x ( x ∈ B → x ∈ A )
b∈S
包含: B⊆A
1) 2 ∈{ {2}} 2){2}∈{{{2}}、{2}}
要求所有的B中的元素均属于A 例:设S={2,a,{3},4} R={ {a},3,4,1 }判断真假 1) {a,4,{3}}⊆ S 2) {a} ⊆ S 3) {a} ∈ R 4) {a} ⊆ R 5) Ø ∈ R 6) {Ø} ∈ R 7)Ø ⊆ {a} 8) Ø ⊆ {{a}}⊆R ⊆ E
2、并运算 1)定义2 设A和B是两个任何集合,A和B的并集A∪B, 是由那些或属于A或属于B或同时属于二者的所有元素 构成的集合,并可规定成 A ∪ B = { x |(x∈A)∨(x∈B)} 2)性质 ( a) A ∪ B = B ∪ A (b)(A ∪B)∪C = A ∪(B ∪C) (c)A ∪A = A, A ∪ Ø= A , A ∪ E = E (d)A ∪(B ∩C)=(A ∪B)∩(A ∪C) (e)A ∩(B ∪C)=(A ∩B)∪(A ∩C) 3) 并运算的文氏图表示
3、相对补集 1)定义3 设A和B是任何两个集合,B 对A的相对补集 A-B, 是由属于集合A的但不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 A - B = { x |(x∈A)∧(x ∉ B)} = { x |(x∈A)∧ ┐(x∈B)} 2)相对补集的文氏图表示 3)性质 ( a) A - ø = A (b)A ∩(B-A)= ø (c)A∪(B-A)= A∪B (d)A-(B∪C)=(A-B)∩(A- C) (e)A-(B∩C)=(A-B)∪(A-C) (f)A - (A∩B)= A - B (g) A ⊆ B的等价形式: ⇔ A ∩B=A ⇔ A-B =Ø ⇔ A∪B =B
11) ~ø = E ~E = ø 12) A∩B ⊆ A A∩B ⊆ B A ⊆ A∪B A-B ⊆ A
[ ┐F ⇔ T ] [ ┐T ⇔ F ]
[P∧Q⇒P] [P∧Q⇒Q] [ P ⇒ P∨ Q ]
A-B⊆A
13) A-B = A ∩~B
二、证明方法介绍 集合部分的证明内容一般为:集合的包含关系和集合 的相等关系 A⊆B 和 A=B 1、常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