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参赛稿修订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参赛稿修订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参赛稿修订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参赛

稿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教案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依据这一理念,本课设计通过激发、引领阅读期待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品味、体验,从而获得真实的体验。

WORD文档,可下载修改

[教材分析]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故居庭院的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外形和可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长青,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贵之处——能永保香气,显示出樟树的品质。由此让人想到樟树的主人,表达出了人们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因此文章在写法上有借物喻人的特点。

[教学方法]

1、由宋庆龄的一句话“我舍不得这棵树”入手?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促学生去读文理解,并以它为主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2、阅读过程中,要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说话。

3.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领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宋庆龄一身正气、顽强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一、引读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知道了“这是上海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她不肯,说——(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为什么会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这节课咱们就继续学习课文。

二、整体把握

1.整体感知樟树的介绍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樟树的自然段。思考一下:他们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介绍(学生浏览思考)

2.交流。(4、5自然段;分别从外形、香味)

三、品读樟树

(一)学习第四小节,品“蓬蓬勃勃”

1、看图感知

【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它给你的第一感觉。(学生交流特点词语:茂盛、生机勃勃……)

②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仔细观察一下,谁能抓住你感受到的樟树特点,用总分段式有序地给大家介绍一下樟树的样子(指导学生观察说话要点:总分、有序)

2、句段品读

①课文怎么介绍的呢?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樟树的生长特点(交流:“蓬蓬勃勃”)

②“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繁荣旺盛的样子)

3、联系上下文,文章中那些语句具体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用圈圈出来。

第一句:“枝干粗壮”、“伸得远远的”

A、读了这些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生说)

B、像什么?

C、说得真好。来,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D、同学们,读书的方法往往就隐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读了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后,现在再请你来读“蓬蓬勃勃”这个词,你会怎么读?

第二句:“稠密”、“发亮”

A、稠密的意思是什么你能换个词来说吗从这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B、太阳能够发亮,因为它本身能够发光,小露珠能够发亮,因为他可以折射光,但绿叶却不是这样,这一个“亮”字积蓄了多少生命的能量!指名读,生作评价

第三句:四季常青

A、樟树四季常青,生命力旺盛,出示“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一句,引读。

B、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能体会到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

C、生一齐读这句话,读出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D、同学们,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展开你的想象,它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幻灯片出示: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狂风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E、看,这是多么顽强的樟树呀?

4、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自然段,会背的就背。樟树不高——

小结:樟树是那样蓬蓬勃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难怪,当周恩来同志请宋庆龄换所大房子的时候,宋庆龄摇摇头说——【出示,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二)学习第五小节,品“香气拒虫”

1、从第四自然段我们品味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刚刚还有同学说樟树给自己的印象是──(引说板书),他们说的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出示第5小节】最后加点“这里”

2、感知可贵之处:

①默读思考:

“这里”——樟树的可贵之处究竟在哪里?请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出表现樟树可贵之处的语句。

②交流:

可贵一:“本身”说明什么?(与生俱来,自身具有)

可贵二:永久保持”——

怎么样就是永久保持了?能选用其中一组关联词说一说吗?

“即使()仍然()。”“只要()就()。

哪怕()也()。虽然()但是()。

③朗读:这是樟树最可贵的地方。来,一起读。

(幻灯片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3、对比表达体会:

①发现:这段除了写樟树的香气拒虫还写了什么?

(幻灯片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②体会:课题不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里是不是搞错啦?为什么要写别的树啊

(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樟树拒虫香味的可贵)

仅仅是石榴容易招虫吗那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来呢(……)

③朗读:我们一起对比着来读这一段。女同学读“别的树木”这部分,请男同学读“而樟树却不招虫”这部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整体感知樟树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不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你能用上关联词语“不仅——而且——”,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说一说吗?

(出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而且——”)

2、正是因为樟树与众不同,所以,当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搬个家的时候,宋庆龄摇摇头说──(出示,生齐)“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学习了课文的

4、5小节,现在,你读懂了宋庆龄舍不得樟树的原因了吗?

带着体会,齐读此句。

四、情感升华。

1、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可不知什么原因,今天,(引读最后一节──出示)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查找了许多宋庆龄的资料,不同的是,我不仅仅找了她的一般性介绍,还搜集了许多宋庆龄的小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特别吸引我,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读后让生说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相似之处。

3、多么崇高的人哪。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到宋庆龄故居来瞻仰,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那两棵樟树下留影了吗?

组织生交流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4、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

5、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了——(宋庆龄)。

6、是呀,难怪人们——

(学生读最后一小节,“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7、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一起读——“借物喻人”

8、现在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走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近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

(学生动情的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近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它──(蓬蓬勃勃、一身香气),通过作者笔下的樟树,我们也走近了宋庆龄,就让这节课成为一个开始,课后,继续走进宋庆龄(出示课外阅读作业要求),你一定会发现这位看似平凡的女性身上许多不平凡的地方。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借物抒情)

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以树喻人,树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人物的情怀。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樟树,读懂宋庆龄,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呢

一、抓“舍不得”,悟“可贵”。你看这两棵樟树,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叶子:“稠密、绿得发亮”;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充满了生命力。①“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②“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很可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难怪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她不肯,

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宋庆龄从心底里喜欢这两棵树:蓬蓬勃勃、香气永久。

二、抓“瞻仰”,悟“神似”。“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尊敬和爱戴。宋庆龄是一个怎么样的女性人们为什么纷至沓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教师就得向学生介绍她的小故事。

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三、抓“留影”,悟“怀念”。如今宋庆龄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看到的只是伟人生活过的故居,还有她舍不得离开的两棵樟树。“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也总爱在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这句话是点睛之笔,由叙写樟树到睹物思人,文章的结构由此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给我们的感受是:树即是人,人即是树,她的精神品质将四季长青。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就是因为宋庆龄就像樟树一样,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尚品格和坚毅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和怀念。

只有架起“树”与“人”之间的桥梁,学生才真正读懂樟树,读懂宋庆龄,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资源:

1922年的一天,孙中山接到密报,叛变的部队要攻打他的住地。

孙中山要宋庆龄跟他一起撤离,宋庆龄却坚定地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先生。为了中国,你先走。”

孙中山只能忍痛和宋庆龄道别。面对强敌,宋庆龄毫不畏惧,在危难时刻,她大义凛然,英勇战斗。等到确定孙中山安全后,才从容不迫地冲出了包围圈。

1936年,宋庆龄得知国民党反动派非法关押了7位着名的爱国人士,十分愤怒。

在那炎热的7月,她不顾疲劳,带着十几位救国会的同志,来到苏州高等法院。自请入狱。敌人被吓得一个个狼狈不堪。

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他们被迫当场释放了7位爱国领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