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历史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大历史背景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
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
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
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
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
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
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
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
城里。
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
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
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
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
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
而今,
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
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
陈列室
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
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
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
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
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
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
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
进了最好的房子。
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
从某种程度来说,蒙自就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城,外部世界的炮火隆隆,根本不曾影响到这里,然而这里的宁静与秀丽却并非是联大师生们主动自由的选择,而是被战争所迫,他们理应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南宋,那个为躲避蒙古人入而由北向南,偏安一隅的宁静时光,两者之间如此相似。
四十八岁的陈寅恪曾不无消沉的说道:“北归端恐待来生”。
然而对于那些年轻的学子们来说,他们仍旧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哪怕在蒙自这样一座小城,他们也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时光。
不曾料想,短短四个月之后,
因为国民政府重要的航空学校需
要设在当地培养航空人才,联大
文法学员不得不把校舍让给了他
们,离开蒙自回到了昆明。
对于
学生们来讲,那才是一座最终属
于他们八年,并奠定了他们一生
命运的城市。
不过对于小城蒙自
来说,一切都结束了吗?并不如
此,至少联大人离开之后,蒙自
的姑娘出门已经不必再打伞了
的,女孩也可以进入中学读书,
少数有志青年还开始试图离开蒙自,去考取一些像是西南联大之类的大学。
那里已经被改变,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来了。
而对于联大学子们来讲,离开的时候他们对于南湖也是流连再三,难以割舍,在昆明他们将会待上八年的时间,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现在才真正得以展开。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西南联大的杰出成就源自其精神的指引,现代大学的建设及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之功能的实现,需要现代大学精神的支撑。
身处西南联大的溯源地和发祥地,云南高校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承优势和义不容辞的传承义务。
我们的责任,就是将时代特征与西南联大精神宝库中的精髓相结合,渗入现代大学的方方面面,塑就现代大学的精神脊梁。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一百八十天,但是在呢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各路仁人志士在蒙自期间宣传的抗日救国爱国思想与传播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对蒙自的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西南联大已经久远,蒙自分校亦成追忆,但联大精神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