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王荣生教授学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跟王荣生教授学什么
——我的“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读书报告
用一整年的时间,一连阅读了王荣生教授四本语文教育论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此外还更细地阅读了郑桂华老师的《语文有效教学》、杨润根先生的《发现中庸》刘儒德先生的《教育学中的心理学》等书,初一接触,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压。王教授书里很多理念我闻所未闻,想所未想;很多语言,我读不懂,理不透,很多章节,我看不进,翻不动。上大学时也读过不少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也没觉得有这种吃力的感觉,可为何有了近十五年教龄的我却出现这种阅读窘境?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我到底在靠什么支撑?靠体力,靠教学参考书,靠网络,靠一年年的自学勤奋善思而积累起来的小经验?然而,在王教授的书里,我发现,这一系列支撑轰然倒塌,多少引以为傲的观念,多少自鸣得意的经验,多少自以为是的技巧,很多一下子失去了理据,一下子没了精神,突然变成了末技弄巧,越看王教授的书,我越是觉得在不断地陷入一种慌乱,越发感觉自己的卑微,越发感到一种思想观念上带来的强力近压感,压榨出心底深处的拙陋、浅薄与自以为是的偏见。但与此同时,我也从中更强烈更欣喜地感受到了这十几年中我在教学上的摸索的意义与收获:那种朦胧的理性认知,那种英雄所见略同般的愉悦,那种无路可走心有所向的豁朗,那种摸索无着而查有所同的晤合,无不让人激动。
于是,我越要把书读下去!
我敢说,没有几个人像我这样如此硬头地读了下去,我不再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忙、累、照顾孩子、应酬朋友,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我破坏性地截断了电视信号线,终止了网络缴费,一个猛子扎进了书里。
王教授的语文教育论著起初读起来非常的吃力,特别是《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前一百来页我用了两个多月才读完,不是读得细,而是读不进。王教授的书是面对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而写的,在这一系列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中,首先应当是那些语文教育研究者,是专家学者,是语文大纲制定者、语文教材编撰者、语文课程开发者、语文教研员,最后才是我们这些处在这个链条最底端的一线语文教师,所以,初读起来觉得好多对我们无用,太学术化了,没有共同的语言。但随着阅读的一步步展开,我也渐渐地从中找到了我的知音,找到了共鸣,渐渐地,自己开始像一个气球一样不断地得到充气,慢慢饱满起来,坚挺起来,自己的方方面面都觉得有了底气,有了基础,有了理据。那种教研上茫然无着的感觉基本一扫而去。
那么一年来我到底都跟王荣生教授学了什么呢?梳理一下,竟有以下十项:
一、我跟王教授学如何进行“课例研究”。
王教授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提出: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因而力主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并提出了五种课例研究样式:
“名课研习”——细致解析优秀语文教师的名课,供语文教师研习。
“课例研讨”——由一堂课延伸,研讨执教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某种主张,讨论其在课程论或教学论上的意义。
“课例评析”——评议比较典型的课例,从学理上分析语文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做法或普遍存在的问题。
“课例兼评”——分析语文教学的某种现象,兼及对一些课例的评议。
“课例综述”——对某一篇课文或某一课题(作文和口语交际等)的教学内容作较全面的扫描,并加以专题评议。在我看来,观课评教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活动,目的是谋求语文教学的改善。
在认真学习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后,我强烈地感受到平时我们只是在一味地模仿借取别人的好的课例,或者给别人评讲指出课例的问题,所凭的都是一个感觉,依仗的都是自己个人的经验,从没考虑过什么学理上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一种极浅薄的层次之上,所以课例分析了不少,却没有得到什么理路上的发展,学习过王教授的课例研究样式之后,我开始觉得课例研究是一项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研能力,是一种更好的自我提升自我改善的教研途径。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进一步对“课例研究”提出要求:“对教案与课例进行研究,关键是做学理的阐释,要在剥去教师个人因素之后揭示出一堂课的何以好何以不好;这样广大教师才能从中有所学习,有所借鉴,优秀教师个人的成功经验才能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公共财富。而做学理的阐释,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关照,可能要比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着眼更有作为”。
依着这种思想,我尝试着用王荣生教授的这种教育理念,以王荣生教授倡导的课例研究的方式,从学理上对本年度郑州市语文优质课决赛11节课例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研讨。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大强度的理论实践活动,用时二个多星期,共写了近27000字,对11节公开课逐一研讨,尽可能地按照王教授所说的做些学理上的阐释,尽可能地“剥去教师个人因素之后揭示出一堂课的何以好何以不好”,而这些学理上的依据又多来源于王教授在他书中的一些关于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阐释,尽量减少自己的经验性妄断。
做完这项超强度实践活动后,大有大脑被榨干的感觉,因为我感觉我是调集了我所有的学习认知才完成了这项工作,我对教学课例从此开始有了一种通透的感觉,我想这次实践活动的意义对我今后的发展还会有更深远的影响。
二、我跟王荣生教授学如何听课。
对于王教授而言,听课评教与开展课例研究是一件事情,但对于我,却完全是二件事,王教授听课评教就是为了进行课例研究,而我们平时听课评课,是家常便饭,更多的是一种认识上、业务上的交流。
以往我听课所关注的仅仅是一些非常表层的东西,而且还常常乐此不疲地向讲课人一条条地提出,以显示自己听课的认真与评课的专业,比如:教师的板书方式,教师的课堂发音,教师的手势与动作,教师的课堂姿态,教师与学生交流时的表情,教师对课文某一处的处理方式,教师应当讲解的哪些知识点,教师对某一知识点的处理方法,教师课堂上的某一创意举措,教师的某一精彩示范等等问题,我觉得一节课最主要的就是这些,我所关注的就是教师自身的课堂表现,我们所要学习的也正是教师的这些课堂上的优秀表现,这些才能真正地不断改观我们的课堂现状。但在学习了王荣生教授的论著后,我觉得这些关注都太浅薄了,而突然一下子接触到王教授所说的“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这样的观点,我还真的从心理上无法接受,难道我们平时的教学内容都是错误的不成?我们有那么多的教学参考书,我们怎么会连自己的教学内容都把握不准?然而在认真阅读学习王教授的论著之后,我渐渐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王教授特别阐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全面分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我们平时是当局者迷、认识不清的,我们只是一味地匍匐在最底层盲目而不科学地努力着,迷茫、混乱、繁琐,又觉得我们的工作可能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听课,根本没有弄清听课到底为什么,到底关注些什么,到底什么能促使我们成长。
而王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什么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推广呢?其实不是经验不能推广,而是我们一直没有弄明白要推广的是什么经验。在我们看来,单从教学方法而论教学方法、而论教学艺术、而论教学风格,很可能我们永远也找不到那些要推广的、应该推广的、可以推广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教学方法,就不仅仅是对一种研究方法的主张,它体现了我们对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认识,也意味着我们对“教学理念”的落实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观点。我们以前工作中,哪里曾听得过这样的教导?一种将我们执着努力坚持的行为准则被突然地如此充满理据地否定,这不能不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语文教学,而王教授更能察微入细,忧思深广,高屋建瓴,正本清源:时下有些教师观摩他人的课,只从教法着眼,蒙眬地觉得某个环节处理得好,就想“借鉴”,并且想与他完全是另一码事的教学内容“综合”,所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真是自以为是地在瞎搞。(《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欧阳代娜老师<岳阳楼记>研习》)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导言》“六、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意味着什么”)
就我近几年所观所评的公开课,包括我自己的,几乎无一例处地都在分分秒秒地尽力展示自己如何如何有新意,如何如何有技巧,课堂气氛如何如何地活跃热闹,如何如何地体现新理念新思想,但却大多沦为“浅、简、散、乱”,因为我们追求展示的是教法教技教艺,讲深了无法调动学生,只能浅些;讲繁了又只能沦为满堂灌!
听课,是一名一线教师最基本的职责。而王教授的观课理念是对我们时下听课风气的一个及时而有力的矫正,每个一线教师都应当以此观念作为听课的基本出发点。
三、我跟王教授学如何开展集体备课
这一年中,在省教研室孟素琴老师的安排下,我曾见到了来河南做讲座的王荣生教授,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