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杜小敏刘亚男

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0期

摘要: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空前繁荣的时期。各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大开私人讲学之风,四处游说,相互辩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和其他思想领域一样,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活跃。本文从审美理想、审美准则、正乐的主张与实践、音乐的社会功能四方面出发,阐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学习做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孔子;审美理想;审美准则;正乐的主张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对前一时期(从虢文公到伶州鸠)音乐美学思想地继承、总结和发展,而他继承的不是前一时期音乐与自然地关系,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及音乐的审美准则,本文将一一展开。

一、审美理想——“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文”即文采,主要指一个人的礼乐修养。“质”即质朴,主要指一个人的仁义之道。孔子指出:仁义之道超过礼乐的修养,就会显得粗陋;而礼乐地修养超过仁义之道,就会显得虚浮。只要当礼乐地修养和仁义之道配合得当,才能算得上是君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尽善尽美主要是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歌颂舜帝德治的《邵》乐形式和内容统一,歌颂武王伐纣的《武》乐,虽然形式美好,但是内容不完善。究其原因,《邵》乐符合孔子提倡的“仁政”思想和“以礼治国”的原则,善合于礼的规定;而《武》乐表现周武王征服殷商、统一中国的武功,孔子虽有所不满,但却以为无伤大雅,故以“未尽善”评之。

这是孔子对艺术美的认识,对理想艺术、理想音乐地追求,是孔子审美理想的集中反映。但是,其实孔子并非文、质并重,而是质重于文;并非美、善并重,而是善重于美;并非形式、内容并重,而是内容重于形式。

二、审美准则——“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这里的《诗》指的是音乐、诗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孔子认为,《诗》可以使人思想纯正无邪。“思无邪”就是以礼约思、非礼勿思,就是要“思”合于礼,止于礼,人的思想及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地规定。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之言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意识到音乐中感情的表现是要有节制的,适度而不过分。将中庸之道运用到音乐美学中。它不是针对人提出来的,是反对郑声,提倡雅乐提出来的。所以,根本出发点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三、正乐的主张与实践——“乐则《韶》《舞》,放郑声”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邵》、《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颜渊问如何治理邦国。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乘商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则使用《邵》《舞》,禁绝郑声,远离善于巧言献媚的人。郑声太放纵了,佞人太危险了。”

孔子所谓的“用夏朝的历法,乘商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都是符合“周礼”,维护“周礼”的表现。主张“乐则《邵》《舞》”,主要是因为《邵》《舞》是雅颂之乐的代表,出于“复礼”的需要,是对雅颂之乐的偏爱。其实,雅颂之乐并不是孔子描述的那么悦耳动听。从《诗》看,颂乐大多无韵,音调平和,节奏缓慢,从《乐记》看,政治上颇有作为的魏文侯每听雅颂之乐便“唯恐卧”。可见,孔子对雅颂之乐的喜爱,可以说是偏爱。“放郑声”,远佞人。”反对“郑卫之音”,主要是因为“郑国”、“卫国”在西周末建立,相对于其他诸侯国而言,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思想开放,是新兴国家。“远佞人”,是因为郑国人善于巧言献媚,与自己理想的“中和、节制”大相径庭,认为学习他们会破坏封建礼仪制度。所以,极力反对新兴音乐的传播,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四、音乐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诗可以激发人的心智,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意识,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和批判。近了可以侍奉父母,远了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这是对音乐社会功用的记录。

“仁”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爱民是为了“易使”,是统治的手段。其思想的实质是礼本主义思想。在百家争鸣的年代,孔子将个人人格与人身自由的最高境界与“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放在同等位置,这确实是孔子向往和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其中不乏有对人性地束缚,一切原则都是为了统治阶级着想。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偏颇,但是,站在孔子的角度思

考,有一种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我们不能用今人的眼光评判历史人物,客观地看待它,才会为我们所用。

综上所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为礼乐思想,其美学思想和道德伦理观结合起来,为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很多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不乏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7.

[2] 段桥生,米瑞玲.孔子“尽善尽美”与“兴、观、群、怨”的音乐美学思想管窥[J].文化研究,2009,02.

作者简介:杜小敏(1993-),女,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刘亚男(1978-),女,硕士,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史、音乐教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