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讲讲练练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口高考《普通化学》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教材分析]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化学知识的基础,是从大量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化学现象的本质,它对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能否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注意分析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体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理解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

熟记常见的元素符号。

2.理解化合物的涵义,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分子式,并能根据分子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3.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能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4.理解酸、碱、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二、化学中常用的量
1.理解原子量、分子量的涵义。

2.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涵义。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涵义,能判断一些典型的、易分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能判断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学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包括中和反应)。

能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4.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涵义,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和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

能判断并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理解反应热的概念及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四、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涵义。

并能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理解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涵义。

了解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涵义。

3.了解晶体的基本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及典型的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在熔点、沸点方面的差异,学会根据熔点、沸点高低判断晶体类型。

4.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理解同主族元素和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理解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作综合运用。

5.了解电子云的概念,能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排布。

五、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

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2.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及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六、溶液
1.了解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结晶、结晶水合物等概念。

2.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3.理解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4.了解胶体的概念及其应用,并能用实验方法区别悬(乳)浊液、溶液和胶体。

七、电解质溶液
1.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

能区别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能正确书写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2.了解电离平衡和电离度的概念。

3.掌握PH值的涵义,并能对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与溶液PH值进行简单换算。

掌握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甲基橙)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

了解酸碱滴定的概念。

4.理解并能应用盐类的水解原理,判断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强酸强碱盐溶液的酸碱性。

5.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并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解释电极反应。

了解立式隔膜电解槽示意图。

掌握电解原理的应用。

[学法指导]
一、化学基本概念的复习方法
1. 熟练掌握概念的涵义,力求准确、严密
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极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掌握了基本概念就可以从本质上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掌握一个概念必须弄清它应用的对象、前提条件、表达方法和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如气体摩尔体积,它应用的对象是气体,那么它对固体、液体就不适用。

前提条件是标准状况。

2. 在分析、理解概念的内涵时,还必须注意:
(1) 要切实弄懂概念中的一些字和词的含义。

例如氧化反应的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这里所说的氧包括游离态的氧和化合态的氧,不要把氧误认为只是氧气。

(2) 要重视数量词在概念中的作用。

有些概念如果忽略了数量词,就会失去原来的含义,它的内涵就变了。

如“一个”、“几个”、“一种”、“全部”、“任何”、“多种”、“一部分”、“少数”、“多数”等等。

(3) 不可忽视概念中的注释语。

化学概念中的注语的形式是加括号,如,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融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叫做合金。

(4) 不仅要搞清概念的内涵,还必须搞清概念的外延,即了解概念的引申、联系和发展 3. 要注意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质量百分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都是表示溶液浓度的概念,这二种浓度中溶质、溶剂、溶液浓度三个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这是二种浓度概念的共同点,但从二者具体表示方法来分析,他们又是不同的。

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百分比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可以进行相互间换算,反映了概念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及适当的计算练习,对这一组概念就会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和有可能达到灵活地运用。

有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可以通过对比搞清他们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达到加深和巩固的目的。

二、化学基础理论的复习方法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物质结构理论是重点。

结构理论是化学理论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指导着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其它理论知识的学习。

[典 型 例 题 分 析]
例1. 设某元素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 ,中子数为n ,则下述论断正确的是 (A )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原子量 (B )这种元素的原子量为m+n
(C )若碳原子质量为Wg ,此原子的总质量为(m+n )Wg (D )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
[分析] 本题设置的意图在于考查考生对原子量的认识,原子量是化学科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本题最常见的错误是对原子量与质量数混淆不清。

原子量全称是元素的平均原子量,不是某一个原子的原子量,因此选项(B )看上去似乎是正确的,实际上是错误的。

任一原子的质量不可能是碳原子质量与此原子质子与中子数之和的乘积,而且碳原子有许多种同位素,选项(C )中的W 是没有被指定的数值,选项(C )也不能成立。

题目没有指定是哪一种核,无法确切知道此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的相对多少,故选项(D )也不对。

由于本题是单选题,如能一开始就判断出选项(A )是正确答案,其它选项都可以立即排除。

[答案] A
例2. 已知一种[+H ]=1×103-mol/l 的酸和一种[-
OH ]=1×103-mol/l 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其原因可能是1×103
- mol/l
(A )浓的强酸溶液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 )浓的弱酸溶液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 )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 )生成了一种强酸弱减盐
[分析]酸和碱之间的反应是最常见的化学反应之一,本题意在于以这类最常见的反应为素材,多角度的考查与之相关的知识。

酸和碱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成酸性,其原因有下列两种可能:
其一,这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但参与反应的是弱碱和强酸,生成强酸弱碱盐容易水解而显酸性。

其二,酸和碱并没有恰好完全反应,反应以后酸有剩余,因而溶液显酸性。

本题中的酸溶液+
H 离子浓度只有1×103
- mol/l ,如果此酸是强酸,它是完全电离的,可见它是一种稀溶液;如果是弱酸,因为它只有少部分电离,则弱酸的浓度可能较大。

碱溶液的-OH 离子浓度也是1×103
- mol/l ,当然也适于上述分析,即或是强碱的稀溶液,或是弱碱的较浓溶液。

如上所述,可立即排除选项(A ),并确定选项(B )是符合条件的答案,混合后的溶液呈酸性这表明所用的是较浓的弱酸实际上是过量的。

由于题目处于第二大题,还有可能有正确的选项,需继续分析(C )、(D )两选项。

如果酸是强酸、碱是弱碱,按前分析,两者不可能是等浓度的,可判断选项(C )不对。

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混合溶液呈酸性肯定不是从生成的盐水解而来的,这样,选项(D )也不正确。

[答案] B
例3.在一定体积的容器中,加入1.5 mol 氙气和7.5 mol 氟气,于400℃和2633 kPa 压强下加热数小时,然后冷却至25℃,容器内得到一种无色晶体外,还余下4.5 mol 氟气,则所得无色晶体产物中,氙和氟的原子个数比是
(A) 1:2 (B) 1:3 (C) 1:4 (D) 1:6
[分析]从题设条件可看出,1.5 mol Xe 气在此合成中完全进入了氟化氙晶体,进入此晶体中2F 的物质的量为: 7.5- 4.5 = 3 mol
即在氟化氙晶体内氙的物质的量为 1.5 mol ,氟的物质的量为 6 mol ,由于元素的物质的量与它们的原子数成正比,可知氟化氙中氙、氟原子数为 1.5 :6 = 1 :4
因此这样形成的氟化氙化学式应是 4F X e 。

[答案] C
例4.在1L 浓度为 c mol/L 的弱酸HA 溶液中,HA 、H +
和A -
的物质的量之和为 nc mol ,则 HA 的电离度是
(A )n ×100% (B )n/2×100% (C )(n-1)×100% (D )n% [分析]电离度的定义可以用下式表示:
子数溶液中原有电解质的分数
已电离的电解质的分子 上式中分子和分母内都涉及到分子数,因为物质的量和分子数密切相关,可以立即完成这种从分子数向物质的量的转换。

因为溶液中原有电解质HA 物质的量为 c mol ,按题意,电离前后HA 、H +
和A -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关系,可以分别表示如下:
HA H +
+ A -
电离前 c 0 0
平衡时 c (1-α) c α c α 式中α为HA 的电离度。

电离度α = ×100%
由于平衡时HA 、H +和A -
的物质的量之和为n α,这样,可以写出下式: c (1-α)+ c α+ c α= nc 即 1 + α = n
因此 α = n - 1 = ( n - 1 )×100 % [答案] C
例5.某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盛有适量的A 和B 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A + 3B
2C
若维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当达到平衡时,容器体积为V L ,其中C 气体得体积占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①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2 L ; ②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1 L ;
③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A 消耗掉0.05V L ; ④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B 消耗掉0.05V L 。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分析]
本题对化学平衡的知识是通过简单的定量关系进行考查的,属于理解层次的试题。

它涉及到气体体积、物质的量、压强。

依反应,生成气体C 的体积等于反应中混合气体减少的总体积;气体A 所消耗的体积,等于混合气体减少的总体积的一半;气体B 所消耗的体积,等于混合气体减少的总体积的1.5 倍。

由于平衡时总体积减少10% V L ,则原混合气体的体积应为 1VL + 10%VL = 1.1VL 建立平衡时,气体A 的消耗为: 2
1×10%VL = 0.05VL
气体B 的消耗为: 5×10%VL = 0.15VL [答案] A
例6.下列①~③小题中都隐含着2个数字。

请比较这2个数字的大小,用A 、B 、C 、D 分别表示前者和后者的关系。

A 表示“大于”,B 表示“小于”,C 表示“等于”,D 表示“不能肯定”。

①K 40
19和Ca 40
20原子的质量数
②在相同温度下,100g 水中最多能够溶解的无水硫酸钠和芒硝的质量 ③纯水在20℃和80℃时的pH 值
[分析]本题所列出的三个事实都比较简单,但是它们也有一定的梯度。

(1)只要认识到质量数的含义及表示方法,对所给出的两种原子的质量数对比很容易解
决。

众所周知,在书写同位素时,是把原子的质量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

K 4019
和Ca 40
20当然属于质量数相等的两种不同原子,也有人称它们是“同质异位原子”或“同质异位素”。

(2)芒硝是十水硫酸钠,化学式为O H SO Na 24210⋅。

无水硫酸钠和芒硝各在100g 水中溶解,无水硫酸钠的质量明显地小于芒硝的质量。

(3)水是很弱的电解质,按下式电离: -
++⇔OH H O H 2
众所周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

那么,作为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水的电离当然是吸热反应。

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H 离子浓度因而也增加,则水的pH 值应减小。

这样,水在20℃的pH 值当然比80℃时大。

[答案] (1)C (2) B (3) A
例7.G 、Q 、X 、Y 、Z 均为氯的含氧化物。

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分子式(或化学式),但
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
O H X Q NaOH Z O
H Q G NaOH Y H X O H Q NaCl
Q G 2222)4()3()2()1(++→+++→++−−→−++→电解 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底到高的顺序为
(A )QGZYX (B )GYQZX (C )GYZQX (D )ZXGYQ [分析]以有关氯的含氧化物之间转换关系,来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变价的分析推理思维能力。

可以从反应(1)入手,分析题目所给出的5种氯的含氧化合物化合价的相对高低。

根据反应(1),由于G 和Q 都含有氯元素,可断定反应(1)必然是一个歧化反应。

氯化钠中的氯元素为-1价,它是氯元素最低的化合价,由此可知,化合物G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一定要低于化合物Q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据此分析,选项(A )可首先排除。

再根据反应(2),生成物中的H 2是由水中的氢元素化合价降低而形成的,因而可判断出Q 中的氯元素化合价一定低于X 中的氯元素,也即G 、X 、Q 三种化合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按由低到高排列的顺序是G 、Q 、X ,因此,选项D 也可以被排除。

按照反应(4),Z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肯定Q 、X 中氯元素之间,则答案必为选项(B )。

[答案]B
例8.在一定温度下,把2molSO 2和1molO 2通入一个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
反应:32222SO O SO ↔+
当此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混合物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现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令a 、b 、c 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SO 2、O 2、SO 3的物质的量(mol )。

如果a 、b 、c 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满足一定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三种气体的质量分数仍跟上述平衡时的完全相同。

请填写下列空白:
若a=0,b=0,则c=______。

若a=0.5,则b=______ 和c=______。

a 、
b 、
c 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请用两个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个只含a 和c ,另一个只含b 和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对化学平衡的考查由具体到抽象。

这与中学现行通用教材介绍化学平衡的主导思想相一致。

问题在于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程度。

本题设置了3个小问题,思维力度逐步提高,第(1)问最容易,它可作为解答全题的基础。

对于一个建立了化学平衡的可逆反应来说,无论反应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度将与逆反应速度相等,这样就建立了化学平衡。

此时反应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都保持不变。

对于平衡体系 32222SO O SO ↔+ 来说,无论是从2mol SO 2和1mol O 2的混合物开始反应,还是从2mol SO 3开始反应,都将达到完全相同的化学平衡状态。

按照上述分析,第(1)问的答案,显然是c=2。

第二问则有所不同,其反应的初始状态既不是2mol SO 2和1mol O 2,也不是2mo SO 3l ,而是包含了SO 2、O 2、SO 3三种气体物质,且已指定SO 2为0.5mol 。

解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如果能够把加入的各初始物质的物质的量转换为等价于a=2、b=1、c=0是,就一定会使反应达到与题设相同的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就实现了题目所提出的要求。

现在题目设定a=0.5,
那么对于b ,符合逻辑的推断当然b=0.5/2=0.25 接着,要判断c 的值。

与a=2、b=1、c=0的初始状态相比较,a 、b 的差值分别为1.5和0.75,由方程式的计量系数知c 的差值应为1.5,由于题设的初始状态c=0,故(2)问中c=1.5.
为回答第(3)问,需将(1)、(2)两问中的具体解“升华”为一般解,即将具体问题抽象为一般规律。

从a=0、b=0、c=2和a=0.5、b=0.25、c=1.5两组关系中,不难发现下列两式可以成立a+c=2 2b+c=2 这是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式。

它们相当于2mo SO 2l 和1mol O 2反应建立起的化学平衡或由2mol SO 3反应建立起的化学平衡时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当然,这两个式子也可以写成其他形式。

[答案](1)c=2 (2)b=0.25和c=1.5 (3)a+c=2 2b+c=2
例9.在等物质的量的短周期金属A 和B 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酸,A 中加入盐酸,在B 中加入稀硫酸,反应完全后,生成氢气的体积分别为V (A )和V (B ),而且V (A )≠V (B )。

若要确定反应生成物A 和B 的化合价,至少还需要知道的数据是:
(A )V (A ):V (B )的值 (B )V (A )或V (B )的值
(C )A (或B )的物质的量 (D )盐酸或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题目涉及了一定的知识面,包括元素周期表、金属与酸的反应、物质的量以及化合价等,均为学生较熟悉的知识。

在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的金属单质都处于金属活动顺序表内氢以前,因而它们与盐酸、稀硫酸都可以发生置换反应。

由于所用的酸都是过量的,因此用什么酸以及所用的酸的浓度是多少无关紧要,这样就首先排除了选项D 。

从金属单质与过量酸进行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可以看出,当金属的物质的量相同时,而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不同,生成的氢气体积也不同。

这种判断是解决本题的重要关键。

由上述判断可知,只要知道了V (A )与V (B )之比,就可以知道两种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这是因为,若m 、n 分别是A 、B 的化合价,下式可以成立:m/n=V (A )/V (B ) 由于A 、B 两元素的化合价只可能是+1、+2或+3,知道了他们化合价之比,也就可确定出他们的化合价。

[答案]A
[综 合 检 测]
一、选择题
1. 金属钛(i T )常被称为未来钢铁,钛元素的同位素i T 46
22、i T 48
22、i T 49
22、i T 50
22中, 中
子数不可能为( )
A .30
B .28
C .26
D .24
2. 对于 0.1mol/l COOH CH 3溶液,采用何种措施能使COOH CH 3的电离度减小而溶液的pH 值增大( )
A .加少量NaOH 固体
B .加少量NaAc 固体
C .加少量水
D .加热
3.NO 2存在下列平衡:Q g O N g NO +−→←)()(2422,在测定NO 2
的相对分子质量时,下列条件较为适宜的是( )
A .温度130℃压强Pa 5
1003.3⨯ B .温度25℃压强Pa 51001.1⨯
C .温度130℃压强Pa 41005.5⨯
D .温度0℃压强Pa 4
1005.5⨯ 4. 既有离子键又有配位键还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
A .+
O H 3 B .Cl NH 4 C .22O Na D .42SO H
5. 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0N ,标准状况下某种22N O 和的混合气体m g 含有b 个分子,则n g
该混合气体在相同状况下所占的体积(L )为( )
A .04.22mN nb
B .04.22nN m b
C .m b
nN 0
4.22 D .m nbN 4.220
6. 在相同状况下两杯甲酸溶液,a 杯甲酸溶液浓度为a
C ,其电离度为a α,b 杯甲酸溶液
浓度为b C ,其电离度为b α,若b 杯甲酸溶液中-
HCOO 浓度恰为a C ,则必然有( )
A .A 杯溶液pH 值大于b 杯溶液pH 值
B .b a
C C >
C .b a αα>
D .b a
αα<
7. 已知O H NO O NH 2236454+=+,若反应速率分别用3
NH V 、2
O V 、O
H V 2(mol/L ·min )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
A .O
H NH V V 2323
=
B .NO O V V =254
C .O H O V V 2265=
D . 2
54
O
NH V V =
8. 某种一元酸(HA )溶液加入一种强碱(MOH )溶液,反应后溶液呈中性,则下列判
断正确的是( )
A .所用酸过量
B .生成的盐不水解
C .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合
D .反应后溶液中][][+
-
=M A
9. 某金属元素最高价氟化物式量为1M ,其最高价的硫酸盐式量为2M ,若此元素最高正价为n ,则n 与1M 、2M 的关系可能是( )
A .
58212M M n -=
B .2912M M n -=
C .58212M M n -=
D . 581
2
M M n -=
10. 某强酸溶液pH=a ,强碱溶液pH=b ,已知a+b=12,酸碱溶液混合后pH=7,则酸溶液的体积
酸V 与碱溶液的体积碱V 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
酸V =100碱V B .碱V =100酸V C .酸V =2碱V D .碱V =2酸V
11. 已知:
O dH cM H bO M a 23224+=+++
++,则系数c 的值是( ) A .1 B .2 C .3 D .4
12. 从下面变化过程,推断氧化剂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①O H S SO S H 222232+↓=+②2222I KCl Cl KI +=+
③ 32222FeCl Cl FeCl =+ ④HCl I FeCl HI FeCl 2222223++=+ ⑤HI SO H O H SO I 242222+=++
A .2232SO I Fe Cl >>>+
B .2322SO Fe I Cl >>>+
C .
2232I SO Fe Cl >>>+ D .2223SO Cl I Fe >>>+ 13. 以下微粒①4CH ② +
4NH ③ Cl CH 3 ④4P ⑤ -24SO 中结构为正四面体且键角
为109°28′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⑤
D .①④⑤ 14.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Cl 通入水中:-
-+++=+ClO Cl H O H Cl 222
B .向2NaAlO 溶液中通入过量2CO :-
-+↓=++33222)(2HCO OH Al CO O H AlO
C .加热浓盐酸和2MnO 制2Cl :O H Cl Mn Cl H MnO 22222244++=+++
-
+
D .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3NaHCO :22332CO O H CaCO HCO OH Ca ++↓=++--+ 1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主族金属的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 B. 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 分子间作用力越弱,分子晶体的熔点越低 D.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去电子
16. 将标准状况下的a L HCl 气体溶于100g 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 3
cm g ,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L mol a /4.22 B .L mol ab /22400 C .L mol a ab /5.3622400+ D .L mol a ab
/5.36224001000+
17. 一真空密闭容器中盛有1mol/l 5PCl 加热到200 ℃时发生如下反应: )()()(235g Cl g PCl g PCl +↔。

反应达到平衡时5PCl 所占体积百分比为M%,
若在同一温度和同一容器中最初装入的是2mol 5PCl ,反应达平衡时5PCl 所占的体积分数
为N%,则M 和N 的正确关系是( )
A .M>N
B .N>M
C .M=N
D .无法确定
18. 用质量均为100g 的Cu 作电极电解
3AgNO 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两电极质量相差28g ,此时两电极质量分别是( )
A .阳极93.6g ,阴极121.6g
B .阳极100g ,阴极128g
C .阳极91.0g ,阴极119.0g
D .阳极86.0g ,阴极114g
19. 若室温时0.1mol/L 的NaX 溶液的pH=9,则该盐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的-
X 离 子占全部-
X 离子的( )
A .0.09%
B .0.01%
C .1.0%
D .无法确定 20. 某种氯化镁晶体由+
2Mg 、-
Cl 35和-Cl 37组成。

在熔融条件下使1mol 这种氯化镁完
全电解,在阳极生成的气体是相同状况下2O 质量的2.22倍,则这种氯化镁晶体中-
Cl 35离子
的量分数约为( )
A .25%
B .40%
C .75%
D .50%
21. 含n g 3HNO 的稀溶液恰好使5.6g Fe 粉溶解,若有3
4gHNO n
被还原成NO (无其它还原产物)。

则n 值不可能是( )
A .12.6g
B .16.8g
C .18.9g
D .25.2g
22. NaCl 为正六面体型晶体,当使离子间距离扩大2倍时,晶体密度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 )
A .161
B .81
C .41
D .21
23. 下列微粒成键共用电子对数与孤对电子数之比为3:1的是( )
A .+4NH
B .3CHCl
C .+
O H 3 D .S H 2
二、填空题
24. 室温下将32g O H OH Ba 228)(⋅和11g Cl NH 4置于250ml 锥形瓶中,设法将固体药品混合均匀,30秒后将装有2NO 气的无色密闭容器置于锥形瓶中,再在锥形瓶口悬挂一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试回答: (1)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有何颜色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装有2NO 气的无色密闭容器置于锥形瓶中,后观察到容器内气体颜色由 红棕色迅速变浅(接近无色),发生颜色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是用20gNaOH 和11g Cl NH 4来进行上述实验,瓶内的气体颜色是否也会发生类
似的明显变化?__________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A 、B 、C 、D 是短周期元素,A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它的气态氢化物反
应得到离子化合物,1mol 该化合物含有42mol 电子,B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的3倍,C 、D 两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内层电子数的一半,C 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之一,试写出:
(1)A 、B 元素形成的酸酐的化学式____;
(2)D 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A 、C 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小____<____(化学式表示)
26.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氟的含氧酸不存在。

自1971年美国科学家用2F 通过细冰末获得
HFO (次氟酸)以来,对HFO 的研究引起重视。

(1)HFO 的电子式为______
(2)次氟酸能与水反应得到溶液A ,A 中含有B 、C 二种溶质。

B 常用于雕刻玻璃,C 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能迅速分解生成一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次氟酸与水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 将A 溶液滴入紫色酸性4KMnO 溶液中,溶液紫红色逐渐褪色。

完成并配平下列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4MnO +( )[ ]+( ) +
H = ( ) +2Mn +( )[ ]+( )↑2O
27. a, b, c, d, e, f, g 为七种由短周期元素构成的微粒,它们都有10个电子,其结构特点
其中b 的离子半径大于e 的离子半径;d 是由极性键构成的四原子极性分子;c 与f 可构成
两个共价型g 分子,试写出:
(1)a 微粒的核外电子结构示意图______
(2)b 与e 相应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较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d 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g 微粒所构成的晶体类型属_______(5)c 微粒是______,f 微粒是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8. 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之一如下:
Q CO Fe CO FeO -+↔+(气)(固)(气)(固)2
其平衡常数可表达为]
[]
[2CO CO K =
,已知
160℃时K=0.263。

(1)温度升高,化学平衡移动后达到新的平衡,高炉内2CO 和CO 的体积比值_____。

平衡常数K 值_____(本小题空格均备选:增大、减小或不变 )。

(2)1100℃时测得高炉中,[2CO ]=0.025mol/L ,[CO]=0.1mol/L ,在这种情况下,该反
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____(选填是或否)。

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正V _____逆V (选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在一定温度下,把2体积2N 和6体积2H 通入一个带活塞的体积可变的
容器中,活塞的一端与大气相同(如图)。

容器中生以下 反应)(023322>+↔+Q Q NH H N ,若反应达到
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为7体积。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保持上述反应温度不变,设a ,b ,c 分别代表初
始加入的2N , 2H 和
3NH
的体积,若反应达到平衡 后混合气体体积及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仍与上述平衡时完全相同,那么①若a=1,c=2,则b=___。

在此情况下,反应起始 时,化学平衡将向____方向进行(填正或逆)。

②若需规定起始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c 的范围是__________。

(2) 在上述装置中若使平衡后混合气体变为6.5体积,则可采取措施是 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智利硝石矿石层中含有碘酸钠,可用亚硫酸氢钠与其反来制备单质碘。

(1)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短线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及总数。

( )3NaIO +( )3NaHSO — ( )4NaHSO
+( )42SO Na +( )2I +( )O H 2 (2)已知含氧酸盐的氧化作用随溶液酸性的加强而增强。

在制备实验时,定时取样,并用酸化的氯化钡来检测-
24SO 离子生成的量,发现开始阶段, 反应速率呈递增趋势,试简
述这变化趋势发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将一定量的NaOH 与3NaHCO 的混合物X ,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2CO 气体1V L (01≠V )。

将反应后的固体残渣Y 与过量盐酸反应,又生成22V CO L 。

(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测定)(1) Y 的成分是( )
A .32CO Na 与NaOH
B .32CO Na 与3NaHCO
C .32CO Na
D .NaOH
(2)X 中NaOH 与3NaHCO 共___mol ;NaOH 与3NaHCO 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

[检 测 题 答 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B 5.A 6.A C 7.AB 8.D 9.A 10.AB 11.D 12.A 13.C 14.BD 15.BC 16.D 17.B 18.A 19.B 20. D 21.A 22.B 23.C
二、填空题
24.(1)颜色变红 (2)在瓶内实际存在一个平衡体系:Q O N NO -↔无)红棕)((242,降低温度平衡向生成42O N 方向移动,据此可知Cl NH O H OH Ba 4228)(与⋅反应是一个吸热反
应,能使平衡体系温度显著降低,故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3)不会;NaOH 与Cl NH 4反应有水生成,而NaOH 有强吸水性,且吸收时放出大量热,故不会发生类似明显现象。

25.(1))(5232O N O N (2)↑+=+2222H LiOH O H Li (3)33NH PH <
26.(1)略 (2)HF O H O H HFO +=+222 (3)
222224582652O O H Mn H O H MnO ++=+++
+-
27.(1)略(2)2)(OH Mg NaON > (3)-
+↔⋅↔+OH NH HO NH O H NH 4323
(4)分子晶体 (5)-
OH +O H 3
28.(1)增大,增大 (2)否,大于;
此时][][2CO CO
<0.263 因温度不变,K 值不变,为
增大][]
[2CO CO 比值,需逆正V V >
29.(1)①b=3;逆反应。

②1〈 c ≤4 (2)降温;合成
3NH
反应是放热反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降温向放热方向移动
30.(1)2,5,—,3,2,1,1
(2)开始阶段由于-
3HSO 被氧化生成+
H 和-
24
SO ,酸性加强,反应速率增大。

31.(1)C (2)2.112
V ; 121
2V V V V +-
[同 步 题 库]
A 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0分)
1.某元素的阴离子R n-,核外共有x 个电子,原子的质量数为A ,该元素的原子核里的中子数是( )。

A.A-x+n
B.A-x-n
C.A-n+x
D.A+x-n
2.某元素的原子第n 电子层,当它属于最外层电子时,容纳电子数目最多与n-1层相同,当它属于次外层时,其电子数目比(n+1)层最多能多10个电子,此电子层是( )。

A.L 层
B.M 层
C.N 层
D.无法确定 3.取20毫升pH=3的CH 3COOH 溶液,加入0.2摩/升的氨水,测
10e
23NaHIO +53NaHSO N 2(2体积)
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