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前20种疾病诊疗指南(脊柱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前20种疾病诊疗指南(脊柱部分)
1、过伸性颈椎损伤
2、腰椎间盘突出症
3、腰椎椎管狭窄症
4、颈椎病
5、胸腰椎骨折
兴义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2013年12月28日
过伸性颈椎损伤
[定义]
颈椎过度伸展性暴力造成的颈脊髓损伤,常伴有轻微或隐匿的骨损伤,X 线多无异常表现,故易被疏漏,影响治疗。该损伤可占全颈椎各类损伤的29~50%,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脊髓中央管综合征。
[诊断]
一、症状
额面及鼻部擦伤和皮肤裂伤是最明显、多见的临床表现,系损伤时额面部或鼻部撞击物体或遭受打击所致。该特征常能提示颈椎损伤的外力作用机制,是判断颈椎过伸性损伤较有价值特征之一。因神经系统损伤程度不一,临床表现轻重程度有很大差别。
二、体征
局部压痛及活动机能受限。损伤节段椎前压痛明显,而后结构压痛少见。神经系统损伤多表现为脊髓中央综合征和前脊髓综合征,少数表现为部分和严重脊髓损伤。脊髓中央综合征典型表现为:上肢瘫痪重于下肢,手部重于臂部,触、痛觉损害重于深感觉。严重和部分脊髓损伤无明显的脊髓中央管损伤的特征。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
X线表现:颈椎过伸性损伤以软组织损伤为明显,骨性损伤小而隐匿,需仔细观察,以免漏诊。其主要X线征象有:
(一) 伤椎体前下缘三角形撕脱骨折片,需与前纵韧带节段性骨化鉴别。
(二) 损伤节段颈椎间盘和椎前软组织影的变化。颈椎椎前损伤出血或水肿时,造成损伤处椎前软组织影肿胀,椎间隙增宽。
(三)中老年患者常伴有颈椎退行性改变及椎管矢状径缩小,损伤多发生于C4~5、C5~6节段。
MR检查是必要的,可明确脊髓损伤程度和范围,以及脊髓受压的程度和致压物的来源和性质。
[鉴别诊断]
颈椎过伸性损伤易漏诊,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详尽病史的采集,常能提供损伤机制;颅脑伤患者,也应设法了解损伤时姿势和暴力。
二、颅面部损伤均应常规摄颈椎X线片,以免因其他部位损伤而掩盖颈椎损伤。
三、侧位X线片必须清晰显示上下颈椎结构。上颈椎损伤而神经症状表现低位时,需注意观察低.位颈椎有无变化。伸屈侧位X线片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必须慎用,以免加重脊髓损伤。
四、典型脊髓中央综合征,常能提示颈椎过伸性损伤;而其他类型脊髓损伤,必须结合上述各项再作判断。
五、考虑其他机制引起的颈脊髓伤,如椎体垂直压缩骨折也可造成脊髓中央综合征。
[治疗]
一经确诊,以非手术治疗为首选。
一、非手术治疗
常规应用颌枕带或者头环牵引,重量2~3kg,牵引位置宜取颈椎略屈150,持续牵引2—3周,然后以头颈胸石膏或颈托固定1~2月。
牵引期间,应用速尿或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以利减轻脊髓水肿及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二、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
1、脊髓损伤后经非手术治疗无明显效果,并已准确确定损伤节段者;
2、影像学检查显示有明显骨损伤,并对脊髓形成明显压迫者;
3、临床症状持续存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有加重趋势者;
4、合并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因外伤诱发发病者,待病情稳定后行手术治疗。
(二)手术方法:根据脊髓致压物的部位和范围,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和减压方法。单个或少数节段的前方压迫宜施行前路减压;以后方为主的压迫或广泛后纵韧带骨化的前方压迫,行后路减压。
(1)、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固定术(颈5/6为例)
手术步骤:1.患者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头自然后仰。
2.取右胸锁乳突肌内侧长约4-6厘米斜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于颈动脉鞘与颈内脏鞘间隙分离达椎体前部,将颈内脏鞘牵向左侧,切开颈椎前筋膜,用注射针头标记,C型臂透视定位颈5/6椎间隙,将指示钻芯的扁刀打入颈5/6椎间隙正中,用13mm环锯套入指示钻芯,加压并顺时针旋转,钻通颈椎后将环锯连同钻芯和骨与椎间盘组织取出,再用刮匙刮除残留椎间盘和边周骨质进行充分减压,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清除组织碎片。
3.取左髂前上棘后外侧长约6厘米切口,逐层切开,暴露髂骨后凿取适当大小骨块,再根据减压孔大小进行修整后用槌骨器轻轻打入。再于颈5、6椎体前方正中置入4孔H型钛板,依次经钻孔、攻丝后拧入螺钉4枚固定,术中观察及C型臂透视钛板服帖良好,位置满意。
4.充分冲洗切口,颈部切口置橡皮引流条或引流管1根,逐层缝合,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纱布器械清点无误,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2)、颈椎病后路单开门减压术
手术步骤:患者右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单,取颈部后正中长约15厘米纵行切口,逐层切开,定位明确后,紧贴颈3-7棘突两侧切断剥离竖棘肌,显露颈3-7两侧椎板,逐个咬断颈3-7左侧椎板以及颈2-3棘间韧带和颈7-胸1棘间韧带,切除黄韧带,显露硬膜,术中见硬膜搏动良好。再咬断颈3-7右侧椎板外板,咬除颈6、7部分棘突,颈3-7棘突打孔后穿入双粗线。将颈3-7棘突向右侧翻开,使左侧椎板开口约1.5厘米,再用粗丝线将棘突缝系至右侧小关节周围。用大量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切口,切口内置引流管一根,逐层缝合,手术顺利,术中出血不多,纱布器械清点无误,术后予颈托外固定,患者安返病房。
三、药物治疗
牵引期间,应用速尿或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以利减轻脊髓水肿及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四、康复治疗。
(一)功能锻炼:1),四肢力量及关节活动度训练。2),肺功能训练。3)。
膀胱功能训练。4),被动按摩肌肉。
(二)物理治疗:电针、神经肌肉治疗仪等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又称腰椎纤维破裂症、腰椎髓核突出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本病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和重体力劳动者多见。
[诊断]
一、诊断依据
(一)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史。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二)腰痛并向臀部和下肢放射,腹压增加疼痛加剧(咳嗽、喷嚏时),可有间歇性跛行,并局限于特殊体位以缓解疼痛,少数病人有大小便功能障碍。
(三)脊柱活动受限,并有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部位棘突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表现为典型的跛行步态,又始需扶拐行走,甚至不能行走。
(四)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减退或过敏,肌肉无力或萎缩,甚或瘫痪,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偶有二便失控或/和鞍区麻痹。
(五)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起坐屈膝试验阳性,抬头屈颈试验阳性、健腿抬高试验
、L3~4)。阳性(根腋型),屈髋屈膝试验阳性,仰卧挺腹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L2
~3(六)X线摄片检查见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增生,碘油造影摄片准确率在70%~90%,CT和MRI检查可确诊椎间盘脱出的部位和程度。
二、临床分型
病理分型
1、旁侧型
多数为一侧突出,少数为双侧突出。
(1)肩上型
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外前方,将神经根压向后内侧,临床表现为根性放射痛,脊柱多向健侧弯曲,向患侧突起,患侧椎旁压痛及放射痛。
(2)腋下型
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前方,将神经根向后挤压,临床表现为严重根性放射痛,脊柱生理前凸消失,前后活动均受限,多无侧弯畸形,椎旁压痛及放射痛明显。
2、中央型
髓核从间盘后方中央突出。
(1)偏中央型
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中央偏于一侧,主要压迫一侧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或两侧均受压,但一侧较轻而另一侧较重。
(2)正中央型
髓核突出位于椎间盘后方正中央,一般突出范围较大,主要表现为广泛瘫痪及鞍区感觉障碍,二便功能障碍,并无神经根刺激或压迫症状。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