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4-11-07T14:10:19.530Z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2014年10月第5期供稿作者:崔清源颜韵

[导读] 为了保障产教结合培养人才质量,高职院校应建立质量监控的节点,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关键指标、对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进行要素分析

崔清源颜韵

提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点。据此,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学校改革为先导,政府政策支持为中心,社会、企业积极参与为后续的整体配套改革。文章认为高职院校如缺乏应有的外部环境,则内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改革既难深入,又难有实效。为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和量的健康协调发展既兼顾提升“质”的地位,使其成为学校的重心,又要以“质”的发展带动“量”的发展。这种模式应是多元的,而且是主体多元,品牌多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关注于培养适应社会和个体职业双重发展需要的人,且通过人的完善达到完善社会之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作者信息|崔清源(1962—),男,博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基本理论,401331;

颜韵(1962—),女,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401331。

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基本认同,由此,高职院校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但由于高职院校规模大的跃升,缺乏全面,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为此,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2012年9月,《中国教育报》对《百余校长谈职教发展》进行了调查统计,统计显示,百余名校长对办学自主权的满意度仅为12﹒2%、对经费投入的满意度仅为6﹒7%、对就业制度的满意度仅为31﹒1%、对评估评价制度的满意度仅为13﹒5%、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满意度仅为22﹒2%、对产学合作制度的满意度仅为13﹒7%、对师资培养与选用的满意度仅为25﹒7%、对实习实训的满意度仅为24﹒7%,从表面上看,这是学校的责任。而实质上,学校应承担的责任是很有限的,因为学校并不能控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全部要素,由此,在高职教育界内外,产生了学生被认为 “学风不端”,教师也遭遇了 “教风不正”的批判舆论,高职院校更被视为“质量不高”学校的歧视。为此,高职院校管理者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不断的进行着理念的更新,然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作用也相当有限。

首先,高职院校在条块分割、多头指挥的局势下,不能够完全按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要求和高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来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质量标准。其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单一、封闭,主要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为主导。评价的主体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被评价和监督的对象是高职院校,而评价时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仅限于教育界、知识界,社会团体的评价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实质上单一、封闭的评价模式不能够适应多元化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要求,而在质量保障模式中,由于忽视了高职院校为先导的,由政府支持、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的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使得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的科学认识,以及良性建构保障模式的经验。最后,由于高度重视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单一的、线性的评价,将高职院校内部自评和由“教务处”领导下的“教学督导”视为质量保障的对象,而不是整个质量保障活动的主体,结果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缺乏“全面质量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缺乏全员、全过程、全面性和多样性的管理要素。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的理论依据

目前,高职院校单一、封闭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以教务处为主导的督导与评价,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缺乏自组织的能力。为此,本研究运用自组织的理论,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自组织理论方法主要包括自组织的条件方法论、自组织的协同动力学方法论、自组织演化路径(突变论)的方法论、自组织超循环结合方法论、自组织分形结构方法论、自组织动力学(混沌)演化过程论、综合的自组织理论方法论等。[1]这里主要研究组织过程,即将原来分散的、相对独立的事物如何形成一个具有整体结构与属性的新系统的过程。系统理论认为,凡是能够不再借助于外部控制而能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并维持有序状态的能力称为自组织的能力。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就是缺乏这种自组织的能力,而更多的是他组织能力。高职院校实行的是以内部为主的封闭式质量管理模式,而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是垂直的、线性的、表层的评估、检查造成了许多高职院校为完成上级的任务要求而形成应付,造假的现象。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考

高职院校是重要的育人之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其永恒的主题,也是不断更新的课题。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质量观就是在高职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新人才培样观念,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教师水平,活化单一模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删除陈旧教学内容,改革单一教学方法与落后的教学手段,同时,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

(一)适应时代的人才质量观

这种新质量观就人才培养而言,具有多样性,要从过去注重传授知识,提高能力,转向使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全面协调的发展,在 “做人”、“做事”上兼顾融通,还要具备技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个性特点,以充分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是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基础理论扎实、道德品质好、创新能力强、有个性等特点。

(二)和谐发展的人才质量观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和谐发展的人才质量观就是高职教育既要注重外延扩张,又要追求内涵发展,在外延扩张的情况下,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