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章超敏反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参与成分和发病机制
(一)抗原 种类很多,主要有: 1、内源性:肿瘤抗原、类风湿关节炎的变 性IgG、全身性红斑狼疮的核抗原等 2、外源性:各种病原微生物、药物等
(二)抗体 主要为IgG、IgM类抗体 (三)免疫复合物 1、IC的形成 (1)抗原的持续存在 (2)抗原、抗体的比例 (3)抗原的性状
嗜酸性粒细胞:通过1)直接吞噬、破坏肥 大细胞等脱出的颗粒;2)释放组胺酶灭活 组胺;3)释放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 4)释放磷酯酶D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从 而对Ⅰ型超敏反应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三、发病机制和过程
机体致敏 产生IgE 细胞活化 FcεRI交联
生物活性介质释放效应阶段
局部/全身反应
变应原 IgE FcRI
anti-B
B
AB
B
A、B
anti-A
none
O
H
anti-A、anti-B
二、新生儿溶血症
1、母——胎儿Rh血型不符 Rh- Rh+ * 头胎产生anti-Rh抗体(IgG) * 治疗:初次分娩72h内给抗Rh抗体可消除 2、母——胎儿ABO血型不符 症状轻,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新生儿溶血的预防
2.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为典型 的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常春藤毒 接触性皮炎
三、Ⅳ型超敏反应的皮试检测
为检测Ⅳ型超敏反应,可采用皮试法检测机 体细胞免疫针对某种抗原的应答强度。 将一定量的抗原注射到上臂皮内,于48-72小 时观察注射部位的炎症反应。如果皮试结果 为阳性,说明该机体存在针对受试抗原特异 性的致敏Th1细胞。
1.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趋化单个核细胞到达抗原部位
使巨噬细胞活化,加重炎症反应 可借助FasL杀伤表达Fas的靶细胞 2.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
1.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多发生于胞内寄生 物感染,如结核杆菌等分枝杆菌和某些原虫 感染等。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
(四)组织损伤机制 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通过三条 途径杀伤靶细胞 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2、调理作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3、ADCC:NK细胞、巨噬细胞 4、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相应受体 结合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示意图
三、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
血型
A
Ag
A
Ab/血清(IgM)
初次接触 花粉
B细胞产生 特异性IgE
IgE结合于肥大
细胞的FcεRⅠ
再次接触 花粉
脱颗粒 花粉症
食物过敏
对蜂毒的过敏反应
局部肿胀
全身荨麻疹
五、防治原则
(一)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
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是预防I型超敏反应发 生最有效方法。
临床检测变应原最常采用的方法是皮肤试验。 皮肤试验通常是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生物 制品或其他可疑变应原稀释后,在受试者前臂内侧 做皮内注射,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若局部皮肤 出现红晕,风团直径1cm为皮试阳性。
血小板凝聚
C5a
血小板
肥大细胞
微血栓形成
趋化
血管活性胺
血管壁
三、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实验性局部过敏反应(Arthus反应)
机制:异种血清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抗体,再次注射相同 抗原时,抗原不断由皮下向血管渗透,而血流中相应 抗体由血管壁向外弥散,二者相遇于血管壁,形成IC 沉积该处基膜,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 聚集,继之通透性增加,出现水肿,最终形成坏死性 血管炎甚至溃疡。
(二)脱敏治疗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 机制:使体内致敏靶细胞分期分批脱敏,以致最终 全部解除致敏状态。 此种脱敏是暂时的,经一定时间后机体又可重新被 致敏。 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 机制:①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特 异性IgG类抗体,降低IgE抗体应答;②IgG类抗体 可与相应变应原结合,阻断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上 的IgE结合,因此这种IgG抗体又称封闭抗体;③诱 导特异性Treg产生免疫耐受。
阿司 肾上 色甘酸 匹林 腺素 二钠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 成和释放的药物 支气管痉挛、 黏液分泌 、 平滑肌收缩
组胺 缓激肽 白三烯 PAF PGE2
改善效 应器官 的药物
IgE
生物活 性介质 拮抗药
血管扩 张水肿 肾上 腺素
皮肤注射 脱敏疗法
葡萄糖
Ⅱ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溶细胞型
一、特点
Ⅱ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 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 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 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双重生物学效应:参与迟发相反应和抑制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同肥大细胞一样,其表面 有大量的FcR,胞浆内有含多种生物活性 介质的大量嗜碱性颗粒。当IgE与其FcR 结合形成“桥联”后可导致细胞脱颗粒, 释放出生物活性介质而引起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特点:含量、半衰期、产生部位 IL-4
抗体(IgE)
NH3+
VH CH1 CL
二硫键
VL
Fab
亲细胞性抗体
CH2
CH3
Fc
CH4
COO–
(三)细胞 1、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 (1)分布 (2)FcεRⅠ:组成性表达
交联反应 脱颗粒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2、嗜酸性细胞 (1)分布 (2)FcεRⅠ:诱导性表达
Ag
免疫系统
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
Ir
C CKs Ab 免疫Cell
正常
异常
免疫学 诊断、预防 和治疗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 Hypersensitivity )
概述
历史背景
1913年:Richet CR获 的诺贝尔医学及生 理学奖
1、概念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后,出现的以机 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 适应性免疫应答。
四、遗传与环境因素
某些人接触环境中的普通抗原物质刺激
后易发生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被称为 特应性个体。
特应性个体具有异常高水平的循环IgE、
sCD23和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 细胞表达CD23与增加,表现为家族遗传 特性。
四、遗传与环境因素
某些人接触环境中的普通抗原物质刺激后易发生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被称为特应性个体。 特应性个体具有异常高水平的循环IgE、sCD23和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
(三)、药物治疗: 阻止生物活性介质释放:阿司匹林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扑尔敏 改变效应器官反应性:肾上腺素 (四)、免疫生物疗法 改变应答类型:Th2 Th1 构建人源化抗IgE单抗 阻断IL-4生物学作用
I 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避免接触 变应原
消 化 道 皮 肤 呼 吸 道 变应原皮 肤试验
外因:Ag (变应原allergens) 内因:机体反应性/特应性个体 遗传: 环境因素:Th1 Th2
4、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二、参与成分 (一)Ag:变应原
一些酶类
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 尘螨或其排泄物 真菌菌丝或其孢子 动物皮屑或羽毛
药物
青霉素 磺胺 普鲁卡因 有机碘化物
食入性变应原
(二)IgE及其受体
2.分型
分型依据 四型分型法 机制、临床表现 Ⅰ 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 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 IC型或血管炎型 Ⅳ 迟发型
Ⅰ、 Ⅱ、Ⅲ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 移。而Ⅳ型由T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变态反 应、速发型)
一、特点: 1.由IgE抗体介导,组胺等生物学活性介质 参与反应 2.发病快,消退快 3.功能紊乱
二、参与成分和发生机制
(一)抗原与相关致敏细胞 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有胞内 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 细胞的活化过程同一般细胞免疫应答 过程。 效应T细胞主要为Th1和CTL,Th2和 Th17也有参与,巨噬细胞既是APC又是 重要效应细胞
(二)T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类Arthus反应
(二)急性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用于治疗目的而初次一次性注射大量抗毒素后出现的异常反应
抗
原
抗
体
复
合
物
的
形
成
抗原多于抗体
抗原与抗体数量相当
抗原少于抗体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三)慢性百度文库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类风湿关节炎
变性IgG+抗自身变性IgG的抗体(类风湿因子:IgM为 主,也有IgG,IgA)
CD23与增加,表现为家族遗传特性。
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因
素及所处的外界环境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多基因参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环境因素:卫生假说
五、临床常见疾病
(一)全身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 有机碘、维生素B1、B2等 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常用的抗毒素均为马 源性抗血清 (二)局部过敏反应 呼吸道超敏反应: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 消化道超敏反应:SⅠgA和蛋白水解酶减少/缺 乏 皮肤超敏反应:荨麻疹
Gravers病发生机制
TSH TSH-R
甲状腺 细胞
Anti-TSH-R Ab
T3、T4
动画演示ADCC作用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一、特点
1. IgG、IgM、IgA类抗体介导; 2.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 3.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全身或局部血管的基 底膜; 4.激活补体系统; 5.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 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 伤。
脱颗粒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 发生机制
产生IgE 致敏肥大细胞 脱颗粒 临床症状
变应原 平滑肌细胞 小血管
APC Th2
Fc R
IL-4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
释 放 介 质
粘膜下腺
BCR
血小板
IgE
神经末梢
预先存在的介质 (脱颗粒)
组织胺(histamin)
即 刻 \ 早 期 相
激肽原酶
白三烯(Leucotrienes,LTs)
二、参与成分和发病机制
(一)Ag 根据来源不同,分为 1、组织细胞表面固有的成分 (1)正常存在于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 原:ABO血型抗原、Rh抗原、HLA (2)自身细胞成分:共同抗原、改变的自 身抗原(理化、感染)
2、吸附到组织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药物
(二)Ab IgG(IgG1、IgG2、IgG3)、IgM 来源:免疫性抗体、被动转移性抗体(血 型不符的输血,含有高价天然抗体) (三)效应细胞、效应分子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补体
IC
沉积
关节滑膜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一、特点
是抗原诱导的一种T细胞免疫应答
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
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 特征的炎症反应
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再次接触相同抗
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
此型超敏反应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
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 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四型超敏反应要点比较
型 别
参加成分
IgE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 胞、嗜酸性 粒细胞
发病机理 IgE粘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 细胞表面的FcεR上,变应原 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靶细 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作用于效应器官 在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等 协同作用下溶解靶细胞。
中等大小IC
2、IC的沉积 (1)血管通透性增加 (2)血管高压及形成涡流
Ag+Ab 形成
免疫复合物(IC)
小分子 肾滤过
中分子
大分子
沉积在局部 吞噬细胞吞噬
(四)发病机制 1、补体作用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3、血小板的作用
基底膜
1 2
内皮细胞
抗体 抗原
免疫复合物沉淀
复合物
补体
C3a C5a
新合成的介质
前列腺素(PGD2)
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y factor,PAF)
晚 期 相
细胞因子
组胺 PAF PGD2 LTC4
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 加 支气管 收 缩 肠能动
性增强
PGD2、 PAF、 LTC4 炎 症
机体致敏;IgE受体交联引发细胞活化;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局部或全身Ⅰ型超 敏反应发生
Rh抗体被动免疫
Rh– 初孕
Rh– 再孕
Rh+
Rh+
健康新生儿
胎儿红细胞进 入母体即被破坏 (不能诱导母亲 抗Rh免疫反应)
健康新生儿
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 感染 RBC表面成分发生改变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感染 共同抗原
五、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药物吸附到细胞表面 完全抗原
六、其他
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rs diseases) 抗TSHR抗体 → T3、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