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摘要: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一带和南方稻区发生较普遍。此病为害叶鞘、叶片,致叶片枯死,使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产量损失10%~30%,严重时达50%以上。南方稻区由于此病普遍而常发,其引致的总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成为水稻稳产高产的严重障碍。

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发生较重,已成为当地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近几年来也有所发生。稻株受害后瘪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如果引起倒伏,茎、叶腐烂,则损失更大。

1 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稻穗和茎秆。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互相联合成云纹状大斑。干燥时,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至灰绿色后变灰白色。潮湿肘呈水渍状,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病鞘常因组织受破坏而使其上的叶片枯黄。

叶片上病斑与叶鞘相似。病重的叶片因病部扩展快,呈水渍状污绿色,最后枯死。剑叶的叶鞘受侵染,轻者使剑叶提早枯黄,重者可导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植株于抽穗后,如穗颈受侵染,则病斑呈灰绿色,并直接造成谷粒不实和秕谷增加。

纹枯病严重发生常引致植株倒伏或整丛枯死。

湿度大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并且还可在病部见到白色至暗褐色菌核。菌核扁球形,直径1.5~3.5mm。粘附在病斑的部分扁平并略凹陷。菌核大小似萝卜子,或不规则形。菌核借少量菌丝联系于病斑表面,易脱落。发病中后期有时可见病组织表面有一层灰白色粉状物,为病菌的有性子实层,当气候干燥或其他环境不适时则很易消失。

2 病原

病原菌为佐佐木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sasakii),属担子菌亚门;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

菌丝白色,老熟时浅褐色,母枝与分枝成锐角分枝,分枝处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分隔。气生菌丝集结形成菌核时,细胞中间膨大,两隔膜间距离缩短,分隔处明显缢缩,使菌丝细胞呈藕节状。菌核初为白色,后变暗褐色,表面粗糙呈蜂窝状,内外颜色一致。病部所产生的一层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担子及担孢子,其传病作用尚不明了。

3 病害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田边杂草上越冬。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人田中,成为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菌核的生活力极强,据试验证明,各种不同冬作物的稻田中,在土表或水层的越冬菌核其存活率达96%以上,在土表下10~24cm的菌核存活率也在87.8%以上,在室内干燥条件下保存8~20个月的菌核,萌发率达80%;在室内水层下保存32个月的菌核,萌发率为50%;保存11年的“浪渣”菌核,萌发率仍有27.5%。

春耕灌水耕耙后,越冬菌核飘浮水面,插秧后菌核随水漂流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菌丝在稻株叶鞘上延伸并伸入叶鞘缝隙里,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经1~2天左右便出现病斑。

病菌侵入后,在植株组织内不断扩展,并向外长出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叶鞘,叶片或邻近的稻株间继续蔓延扩展,进行再侵染。一般在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如条件适宜此病在株间或丛间不断地横向扩展(称水平扩展),以孕穗期至抽穗期最快,导致病株率或病丛率的增加。其后病部由下位叶鞘向上位叶鞘蔓延扩展(称垂直扩展)。以抽穗期至乳熟期最快。条件适宜时,在高秆品种上每上升一个叶位约需3~5天,在矮秆品种上只需2~3天。到抽穗前后10天左右达高峰期,为害性也最大。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后,可随水飘浮附在稻株基部,萌发产生菌丝,也有再侵染的作用。

纹枯病的发生和为害受菌核基数、气象条件、稻田生态、水稻抗病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对菌丝生长和稻株抗病性的影响,是决定发病轻重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据相关单位测定,稻田相

对湿度在95%~100%时,病害发展迅速,83%~86.5%时病害发展缓慢。晒田期间湿度变动在80%~90%之间,最低75%,不晒田的在92%~96%之间,所以晒田有制止病害发展的作用。灌水以后,病害又出现高峰-排灌管理也是控制无效分蘖的措施,从而增加田间通透性,降低湿度,并可提高光合作用效能,增强抗病力。

施肥对纹枯病的影响一般与稻瘟病相似。偏施和过量施用氮素发病重,在高产密植的丰产田中更应重视。日本报道,对纹枯病菌进行营养液的培养及大田稻株测定试验,说明在定量的氮素营养液(0.8~1.3mg/ml)中。菌丝丛的生长随着淀粉量的增加而变差,若营养液中把淀粉量加大为25mg/ml时,即使增加氮素含量也能抑制菌丝生长。但在21℃以下低温时,淀粉的抑菌作用不明显,其原因尚不明了。以上说明,增施有机肥料以及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施用,使稻株既保持一定氮素营养,又可迅速合成大量碳水化合物,对植株健壮和抑菌均有利。该试验还说明,稻田磷、钾肥充足,光合作用强,保证稻株体内较高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时,增大氮素的施用量;也不降低水稻抗病性。

此外不同品种植株高矮、叶片宽窄及株型松散或紧凑以及插植的方式和密度,对田间小气候均有二定影响。一般而言,插植条数多、密植程度高时,株间湿度高,适于菌丝生长蔓延,而且光照差,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足够的碳化物,抑菌能力差。为了丰产抗病,必须在保证有效穗的基础上调剂密度和改善插植方式。

5 防治方法

防治纹枯病必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结合喷药保护。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在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多数菌核浮于水面,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到田边或田角,可用打捞工具打捞“浪渣”内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或晒干后烧毁。还应注意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防止病稻草归田。(2)湿润灌溉,适时烤田。必须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条件,在比较多肥密植的情况下,分蘖末期以前应以浅水勤灌,结合适当排水露田为宜;分蘖期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使水稻青秀老健。(3)合理施肥,增强抗病力。总的要掌握基肥足、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当的原则。在施肥种类上,要以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切忌过施、偏施氮肥。(4)适期喷药保护。一般应在病害水平扩展阶段及时用药。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每公顷750克加水1125千克喷雾;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2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25~1500克加水1125千克喷雾。抗菌素主要是596井岗霉素水剂防治效果比较理想,每次每公顷1500毫升,喷洒于禾苗下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