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让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媒体让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会有这样的同感:散文艺术表现情势丰硕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景致画,让人沉醉,教学时信手拈来,总是得心应手;而说明文犹如一幅淡抹的水墨画,冷若冰霜,教学时冥思苦想,总觉无从下手。咀不出味嚼不出汁成为说明文教学的通病,有者按部就班“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有者草草了事“学生明白就是”。如何让说明文教学走出教和学的低谷,如何让说明文教学也充满情趣,充满语文味,我在教学中引入了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所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声像并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激发学习动力

说明文的写作很讲究实用,除一些小品文外,大多比较质朴平实。

如《中国石拱桥》,似拉家常地介绍包涵高深知识的石拱桥,实在无法像文学作品那样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把《中国石拱桥》安排为说明文单元学习的首篇,因此开篇设计必是重头戏——让学生有兴趣。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古代的桥和现代的桥的动态画面,并让他们说说身边的桥。接着用flash播放李春建桥的动画,引入话题“位于河北省赵县境内的赵州桥是我国着名的古迹之一,它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巨大石拱桥,对世界后代的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被称为‘天下第一桥’”。通过对比,学生感性认识了世界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画面与称誉组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突破教学难点

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学生大多没有全面游览过,或者即使游览过石拱桥,对石拱桥也只是有感性的经验。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为什幺列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代表?我运用图片及有关录像资料,突破学

生对拱桥的单一认识: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这两个事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另一特别之处便是桥两侧栏杆上无数的“狮子”。建成时,桥上石栏望柱共有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柱顶雕刻有大大小小众多的石狮,据古书《从海记》中说:"桥柱刻狮凡六百二十有七"。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极富变化,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而整座桥就是石雕艺术长廊。从以上两方面的画面解说,学生弄清文中例子选择的代表性,突破了难点。

三、培养审美能力

画家吴冠中让我们学到了一种欣赏美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画家眼里的桥,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

的搭配;美在与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下具有的不同的美学效果。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图例,让学生感受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长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风雨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学生深有感触: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护”,桥自身无论多幺美丽动人,周围环境与它的配合对于桥的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引导情感领悟

《说“屏”》中在屏的设置上的看法等,仔细读来,其中就有很多发人深省的人文哲理。这些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努力挖掘一个重

要方面,让说明文阅读读出另一番景致。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年代的久远,屏风已淡出我们的生活。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作者在文中也并未对“屏”作形象化描述,加上“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多见,没深入大众生活,这种时空上的隔膜,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兴趣,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教师巧用多媒体展示,提供各种屏风图片,给学生直观印象,让学生对屏风的古朴美、通透美、玲珑美、趣味美、文化美有些了解。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不同色彩、风格的屏风图片,让学生自由谈论:你所见到的屏风及特点。此活动既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通过对话,学生认识了作者在文中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的一种文化休憩的方式,一种集功能与美感于一体的绝活,一种构思精巧品种繁多、无论皇家宫廷还是民间馆舍都不难寻觅的国粹。文中既充溢着自豪感,同时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怀旧感与失落感。课文结尾时再展示家乡的小器物拓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说一说我们生活中那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这样以“屏”为媒介,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文化的情感,从而更加爱自己的祖国。

五、培养思考精神

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课前我主要搜集了两组画面,一组是有如仙境般的罗布泊;一组是满眼黄沙,遍地是奇形怪状的枯死的胡杨的罗布泊。我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罗布泊昔日美丽的风光,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用美丽,壮观等词语赞美过去的罗布泊。继续播放罗布泊现在样子的图片,适当的解说一些图片看完这组图片以后,让学生再谈感受。学生把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增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究仙湖消逝的原因。从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盲目开发等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忧患意识。

信息技术的到来,正适应了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增强了说明文的

感染力,扩拓展了学生的认识和思维空间,学习自由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浓了,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而且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照。虽然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但是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解放思想,敢于尝试,把说明文教学与多媒体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能让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那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一定能闻着花香、听着鸟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