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试卷(附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本题考查启示类问题,属运用层面要求,根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本题主题为善于用人,善于采纳意见,围绕这一主题作答即可,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 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小屋就是考生的居所(见下图),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材料一:浙江(杭州)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北平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这些句子里有“则”,本是“法则”“标准”之意。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显然是讥讽他作过小偷的往事。
——柏杨《中国人史纲》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明王朝跟宋朝一样,有一项不成文法,非进士出身,不能担任宰相(大学士)或部长级高级官员。
【答案】(1)赵匡胤
(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重文轻武的政策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
(2)据材料二的“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可知明科举考试分县试、乡试和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2)《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答案】(1)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2)唐太宗“以人为镜”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5分)
(3)特点:脸谱特色鲜明;虚实结合;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
(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明朝科举考试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自己说话,(八股文中没有“我”字),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及。这种文体事实上是严厉的禁止独立思考。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
——柏杨《中国人史纲》(整理)
(3)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的文字狱,文字狱残害无辜,制造恐惧,不得人心。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严重禁锢思想,限制独立思考,脱离社会实际,不利培养、选拔创新人才。文字狱和八股取士这两项措施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3)明朝的文字狱残害无辜,制造恐惧,不得人心。八股取士严重禁锢思想,限制独立思考,脱离社会实际,不利培养、选拔创新人才。这两项措施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言之成理,酌情打分。)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狱是指满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文字狱。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让军队定期调动,是为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可知,材料二、三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即重视文臣、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依据材料一“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和材料二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明朝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内容,认识八股取士的危害。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已经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材料二: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材料三: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科举制?
【答案】(1)明朝。四书五经。
(2)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八股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明朝。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的形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故“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哪几个阶段?
(3)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两项措施,这两项措施所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答案】(1)文字狱。
(2)明科举考试分县试、乡试和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2)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
(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言之有理即可)(5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答案】(1)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是;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考查七年级下册唐朝的兴盛的知识点。(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当时的国家统一,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国家统治者的实行的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 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小屋就是考生的居所(见下图),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材料一:浙江(杭州)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北平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这些句子里有“则”,本是“法则”“标准”之意。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释,当时江南方言,“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显然是讥讽他作过小偷的往事。
——柏杨《中国人史纲》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明王朝跟宋朝一样,有一项不成文法,非进士出身,不能担任宰相(大学士)或部长级高级官员。
【答案】(1)赵匡胤
(2)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重文轻武的政策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北宋,取代后周,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
(2)据材料二的“科举考试到明王朝,只剩下进士一科,并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县级考试(县试)录取,称为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考试(乡试),录取后为举人。然后才有资格参加由教育部(礼部)主持的中央级考试(会试),录取后再参加由皇帝主持(实际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试(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可知明科举考试分县试、乡试和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2)《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答案】(1)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2)《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2)唐太宗“以人为镜”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5分)
(3)特点:脸谱特色鲜明;虚实结合;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
(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明朝科举考试作八股文,不能发挥自己的意见,也不是自己说话,(八股文中没有“我”字),而是儒家圣人系统在说话,看起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实际上却什么都没有触及。这种文体事实上是严厉的禁止独立思考。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出全部可作为考试的题目。
——柏杨《中国人史纲》(整理)
(3)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的文字狱,文字狱残害无辜,制造恐惧,不得人心。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严重禁锢思想,限制独立思考,脱离社会实际,不利培养、选拔创新人才。文字狱和八股取士这两项措施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
(3)明朝的文字狱残害无辜,制造恐惧,不得人心。八股取士严重禁锢思想,限制独立思考,脱离社会实际,不利培养、选拔创新人才。这两项措施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言之成理,酌情打分。)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狱是指满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文字狱。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宋太祖”指的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材料二、三体现宋代哪一个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让军队定期调动,是为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控制军队,以此达到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二“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可知,材料二、三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即重视文臣、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依据材料一“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和材料二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明朝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内容,认识八股取士的危害。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已经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材料二: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材料三: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科举制?
【答案】(1)明朝。四书五经。
(2)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八股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明朝。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考试的形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故“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朱元璋从文句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冤狱的做法,人们称之为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哪几个阶段?
(3)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两项措施,这两项措施所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答案】(1)文字狱。
(2)明科举考试分县试、乡试和会试、殿试几个阶段。
(2)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
(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言之有理即可)(5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答案】(1)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是;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考查七年级下册唐朝的兴盛的知识点。(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当时的国家统一,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国家统治者的实行的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