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谷题跋观黄庭坚书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山谷题跋》观黄庭坚书学思想
一、黄庭坚书学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一)北宋“尚意”书风的盛行
﹝1﹞黄庭坚
(2)兼收并蓄,吸取前人精华
黄庭坚虽然说“随人作计终后人”,但他并不反对学习古人,相反,认为只有正确学习古人,汲取古人书法精华,才能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山谷多次强调学习古人的重要性,认为首先要从“形”入手,临摹到“形似”,然后深入体会,领略古人书法中的“神”。这样由外及内循序渐进,方能体味到古人书法真谛。如在《书赠福州陈继月》中提到:“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在《论作字》、《与王子飞书七首》、《与赵伯充帖》等中也强调了学古人书时“入神”的重要性,并指出应以名家为师,无论是作书还是写诗,选择好的范本、学习对象,可以指引正确方向,否则容易走弯路,或误入歧途。
但黄庭坚并不盲目学习古人,不迷信权威,其学习方法出入孔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想,比如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山谷就采取了辨证的学习态度,在《又跋〈兰亭〉》中写道:
《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正因为山谷具有这种辨证思想,不盲目崇拜权威,才有“自成一家”之豪情,并敢于在书法、诗歌领域中自立门派。山谷之独立性格、求变思想尽显无遗,在唐人和苏轼之后,他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并付诸行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黄庭坚学习古人目的绝不是做古人的“臣仆”,他要开辟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自成一家”思想时时萦绕心头,如:
予尝戏为人评书云:“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过《瘗鹤铭》。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2](《题〈乐毅论〉后》)
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2](《论作字》)季海暮年,乃更摆落王氏规摹,自成一家。[2](《书徐浩题经后》)
张长史《千字》及苏才翁所补皆怪逸可喜,自成一家。[2](《跋翟公巽所藏石刻》)
如宣献公能用徐季海策,暮年摆落右军父子规摹,自成一家,当无遗恨矣。[2](《跋常山公书》)
今观晋卿行书,颇似蕃锦,其奇怪非世所学,自成一家。[2](《跋王晋卿书》)
永州僧怀素学草书,坐卧想成笔画,三十年无完衣,彼乃得自名一家。[2](《题韩忠献诗杜正献草书》)
山谷所云“自成一家”并不是刻意求奇、求怪,而是要有自己特点与独特风貌。山谷认为,书法真正有意义的是展现书家主体精神,不要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苏轼曾言:“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山谷也持此观点,认为书法的审美标准不是单一的,只要写出自己风格,就是成功的作品。那么山谷既然“自成一家”,又何谈“逼真”呢?一方面强调创新,另一方面又要模仿,是否矛盾呢?曹宝麟教授认为:对于黄庭坚的本意要顾全七个字才完整而真实,而不能只强调前面四字,“逼真就是仿造到与'真’相去无几”;“他所谓逼真的'真’,不是躯壳的伪真,而是精神的相似,……他们师徒二人(苏、黄)的共同目标,就是以力矫唐人'尚法’以来因循守旧、不思自振的积弊为己任,他们所要唤回的,也正是失落已久的推陈出新的精神。”[13](138-139页)可谓对山谷精神的深刻
理解。从中可以看出山谷主张先从模仿入手,在外形上模仿达到“形似”,再进而达到“精神”的“逼真”,就可抛弃先前“形似”,写出自己的风格,达到“自成一家”目的。(三) “字中有笔”的深解
黄庭坚提出“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的主张。这是黄庭坚书法创作的纲领,黄庭坚认为,对于这一点,只有具有“此眼”者才知之。“此眼”又称“法眼”、“道眼”。华严宗称为“法界观”,禅宗成为“正法眼”,其根本精神就是视万法平等,从而圆融无碍。“盖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受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黄庭坚的书法美学思想标举妙语,充满了顿悟式的妙语,他的整个人生观、艺术观受禅宗影响至深,形成了不落俗套,自由洒脱的整体风貌。“字中有笔”侧重于用笔的微妙,南宋姜夔云:
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山谷云:“‘字中有笔’如禅‘句中有眼’。”岂欺我哉?
“点画振动”是书法用笔求“活”形成的效果,在黄庭坚看来,这是活泼泼的禅机所显发的妙用。他认为只有做到“擒纵”才能做到“字中有笔”:
盖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
“擒纵”与禅宗思想有关。史季温注山谷“藏拙无三窟,谈禅剧七擒”云:“谈禅问答之间,譬若孔明之语孟获,七纵七擒也。”“擒纵”是禅师与学人谈禅的具体手段,是禅师接人的方便设施。
黄庭坚独特的书学理论“韵”
(一)“韵”与“俗”陈规相立
黄庭坚一系列的书学思想都是围绕“韵”字展开的如黄庭坚在《题绛本发帖》中提到:“观魏晋人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韵胜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论书及人”源于玄学思想中对于人的内在精神的关注,表现在审美情趣上,则是以人的内在精神来品评人物,把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性格、能力等放在首要位置。所以在人物的品藻中采用哪个一种由内及外地观察品评人物的才情,从外在的“形质”去探讨人物的内心、精神以及个性。而这种内外兼具地考察人物的气质和才情,归结为一个字,即为“韵”。
“余书姿媚而乏老气,自不足学,学者辄萎弱不能立笔。虽然,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其韵胜耳。病在此处,笔墨虽工终不近也”。他认为,为达“韵胜”可以不计工拙:
往时,王定国道余书不工。书工不工是不足计较事。然余未尝心服,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盖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
山谷曰:“此诗谓之句中眼,学者不知此妙,韵终不胜”
黄庭坚认为书之不工,根本在于字中无笔,同时黄庭坚认为字中无笔就如句中无眼,即无韵,无韵自然离俗不远矣。他认为免俗的方式在于提高自己的胸次和学识,即要做到“韵胜”然而存韵去俗的最好办法就是多读书。读书的好处在于让人明辨事理,不随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