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层状超稠油防砂治砂对策研究与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层状超稠油防砂治砂对策研究与应用
【摘要】出砂是影响油气井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制约着油气田的开发效果。

因此,对出砂油藏开展防砂对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对曙一区互层状超稠油部分区块出砂原因分析基础上,开展了提高套管强度、优化射孔技术,控制采液速度及实施多种防砂措施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

这为同类油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出砂超稠油加厚套管高温固砂砾石充填人工井壁
1 概况
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

构造形态为一北东走向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

沉积模式为湖盆边缘近源浅水扇三角洲,位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以下5种微相类型:辫状分流河道微相,分流河口砂坝微相,边、心滩微相,分流间薄层砂微相,分流间洼地微相,储层砂体主要来自东北部,向南西展布,一般为82-95m,余部厚度一般为69-87m。

平均厚度为75.2m,砂岩系数0.57。

储层埋藏浅,压实作用弱,结构疏松,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为32.4%,渗透率为1664×10-3μm2,属高孔、高渗储层。

20℃时原
油密度1.006g/cm3,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145000mpa·s,平均凝固点为34.0℃,平均胶质+沥青质含量61.6%,平均含蜡量1.76%。

属于超稠油油藏。

曙一区互层超稠油自2002年起投入规模开发以来,出砂套坏成为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以杜813块为例,该块1999年开始试采,2002年进入规模开发阶段,截止2011年底,有出砂史的油井232口,占总井数的74.6%。

出砂严重的井,单井冲砂7井次,冲出最高砂柱高达124.2米。

该油藏出砂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油井出砂较为普遍。

曙127454、杜80及杜813等区块50%以上油井均有出砂史;二是油井出砂早、出砂量大。

232口出砂井中有103口在第一周期就表现出砂,平均单井周期出砂量最大为3.2m3,最小为0.2m3,平均为2.2m3。

2 出砂影响因素分析
2.1 成岩作用影响
成岩作用处于早期成岩阶段,储层埋藏浅,储层结构疏松,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均不明显。

岩石结构为点接触颗粒支撑,胶结作用以孔隙式为主,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地层易出砂。

2.2 岩性分布影响
油层储层岩性主要为不等粒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砂砾岩和砾岩。

2.3 注汽参数影响
吞吐初期注汽压力较高,前3个周期平均注汽压力为14.4mpa。

其中第1周期平均注汽压力为15.5mpa,超过破裂压力(15mpa),第2、3周期平均注汽压力分别为14.4mpa、13.1 mpa。

由于超破裂压力注汽,造成油层被压开缝隙,使砂粒间自然胶结和毛细管力受到破坏,油井生产后压降增加,当径向压力下降到有效径向应力超过抗拉强度时,就会造成油层出砂。

曙一区互层状超稠油出砂较为严重,使用单一防砂技术已很难有效治理油井出砂问题。

近年来,随着钻完井技术及防砂工艺的不断成熟,逐渐探索出多种防砂技术。

3.1 外加厚套管完井技术
新井采用加厚套管完井,提高套管强度。

研究发现,提高套管强度的最直接的方式是增加壁厚,通过对比研究,采用
tp100h+tp120th组合套管来提高油层段套管抗挤毁强度。

从热采模拟试验结果看,tp120th外加厚套管的壁厚达到17.14mm。

抗挤毁强度不低于130mpa,较tp100h(中177.8mm×9.19mm)套管增加了1.3倍多,是n80(中177.8mm×8.05mm)套管的近4倍,同时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

3.2 防砂射孔技术
射孔采用防砂射孔技术,控制压降,减缓地层出砂。

为了增大炮眼总的流通面积,减小地层流体在炮眼内外的压降,降低低地层流体径向流速,采用大孔径、高孔密、深穿透防砂射孔技术。

设计孔密26孔/米,孔径13.3 mm、射孔穿深1002mm。

采用φ140型防砂射孔枪,dp46rdx-1射孔弹,射孔孔眼截面积对比正常射孔增大1.6倍,使单位面积上的流速下降,减缓地层出砂。

2010年对杜813块投产的8口新井采用高强度的φ177.8mm加厚套管和26孔/米的高孔密射孔完井,生产至今,未出现套坏或管外窜槽现象,说明采用tp120th加厚套管完井和防砂射孔技术,能够很好的保护套管。

3.3 控制低周期采液强度
新井吞吐初期,严格控制放喷、生产过程采液强度,保证采液强度在1-1.5t/dm左右,目的是严格控制生产压差,防止激动过量出
砂,下泵时采用成熟的防砂、携砂泵技术排砂,目的是降压,为下步防砂奠定基础。

3.4 实施多种防砂技术
在油井生产1-3周期后,近井筒地带实现了降压,有利于实施防砂措施。

根据油井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防砂措施:
(1)吞吐低周期油层漏失不严重轻微出砂井,应用高温固砂技术;
(2)吞吐低周期油层严重出砂及高周期油层漏失的出砂井,应用人工井壁防砂技术;
(3)出砂严重造成大修的油井,应用tbs防砂筛管防砂技术;
(4)套变井及出砂严重区域新投产水平井,应用砾石充填防砂技术。

4 结论和认识
(1)超稠油油层出砂主要受地层本身条件及生产过程中吞吐参
数的影响。

(2)实施先期外加厚套管完井及防砂射孔技术,能有效保护套管。

(3)结合油井出砂的具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砂工作,能较好的解决油藏出砂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景三,司连收,张东荣,刘志华,刘东亮.大孔径、高孔密防砂射孔技术在草13块的应用.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79~80
[2] 余高伟,王先礼.防砂工艺技术在稠油油藏的应用[j].油气地质及采收率,2001:77~78
[3] 万仁溥,罗英俊,主编.采油技术手册(第七分册).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53~54
[4] 周明升.疏松砂岩超稠油油藏套管损坏防治方法研究及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20(6):78-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