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法律普及与民众意识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法律普及与民众意识关系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以法律为基础进行社会活动,遵法、守法、用法是每一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为基础,推动法律普及效果的实现。从目前我国的法律普及与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的现状看来,法律普及与公共的意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二者之间相互推动,共同进步。文章结合我国公民的意识现状,积极推进法律普及的措施为基础,进行二者关系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法律普及意识关系

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完善,法律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任何行为都要以尊重法律为基础,同时,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遵法、守法、用法,在了解法律的同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用法维权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带动公民遵法、守法、用法的基础,同时,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能更好地促进法律的普及与推广。法律普及与法律推广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法治社会服务,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我国法律普及现状分析

法律的普及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基础,也是提高民众意识的基础。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国家针对普法问题作出了一些规定,法律普及与立法之间形成了一种必然的联系,加强法律普及是推进公民懂法、用法的基础,从目前来看我国法律普及具有如下现状:

(一)法律普及范围

从法律普及的范围来看,我国目前法律普及的范围不够全面。随着我国法律普及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在法律普及上不断的深入,在普及范围上不断的扩展,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法律普及上极为重视,为了帮助偏远地区的民众提升意识,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尊重,学会用法律来进行自我保护,并避免无意触犯法律行为的出现,在偏远地区举行了多次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同时,在一些民众聚集的场所,如社区、活动中心、俱乐部等地方进行的普法的宣传活动,动员民众一起参与到普法活动中来,帮助人们接触对法律问题的疑问。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法律普及的效果,促进了法律普及影响力的提升,但是,从法律普及的范围上来看,我国的法律普及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力求使法律普及行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展。因此,我国法律普及影响力范围是法律普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二)法律普及对象

所谓法律普及的对象,是指通过法律普及行为所影响到的民众。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应该是法律普及的对象。换言之,普法行为没有民族、地域、阶层的差异,普法行为“一视同仁”。在我国,法律普及所涉及到的对象从农民到工人,从蓝领到白领,从领导到群众,可以说法律普及对象涵盖了我国所有公民。但是,随着我国法律的更新以及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法律普及应该将其普

法对象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的法律普及对象组织科学的普法行为,使我国的法律普及行为影响层面更加深远,普法对象更加全面。

(三)法律普及方式

法律普及方式是法律普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普及的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是法律普及效果的保证。我国法律普及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普法对象和不同的普法内容设定丰富多彩的普法模式。随着信息化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普法活动更是融合了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积极因素,将普法活动与现代化相结合,融合了现代化社会所提供的积极力量,丰富了法律普及的形式。随着社会结构的日趋复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法行为在形式上还需要进行创新,使普法方式与民众背景相结合,体现普法的真正目的。

二、影响民众意识因素

民众的意识与法律普及之间存在这必然联系,只有民众提升了自身对法律的认识,才能尊重法律,并且能够合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对合法权利,保证自身行为不违背法律规定,做一个合法公民,根据我国的民众意识情况来看,我国民众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升。从目前来看,影响我国民众意识提升的因素有以下几种:(一)基础法律教育不完善

在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相对固定化,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涉及到的知识相对固定,以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明显不足,甚至有许多人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法律知识教育。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教育过程中法律的缺失导致了人们缺乏法律知识,而法律知识的匮乏便导致了人们意识的淡薄。基础法律教育的不完善阻碍了民众意识的形成,使人们在法律面前显得极为盲目,甚至是缺乏对法律的准确定位,致使许多违法行为屡见不鲜。

(二)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是民众所普遍接受的,人们对于公众权利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甚至是具有狭隘的小我观念,这种观念致使人们的生活圈和生活范围缩小,对于公众利益和权力不在乎,甚至是忽视。这种小我的观念是人们忽视了法律对于集体的影响力,也忽视了法律对于个人的约束力,有一些民众认为,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便不会违反法律。这种小我的传统理念阻碍了民众法律的意识的提升。

(三)和平社会环境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安居乐业”的思想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我国处于和平年代,而且社会的各个阶层之间相对和谐,当然,不否认在我国的社会中也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但是,社会的主流是和谐的,这种和谐的社会主流使得民众随遇而安,甚至忽视了违法行为对自身的危害,导致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会忽视法律的存在,当遇到违法行为的时候只顾逃避而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平社会的祥和状态影响了民众法律意识的提升。

三、法律普及与民众意识关系

法律普及与民众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

发展,随着法律普及的不断推进,民众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同时,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为法律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促进了法律普及效果的产生。

(一)法律普及对公众意识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律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法律的普及为人们遵纪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奠定了基础,同时,以法律的普及为基础,能有效地促进民众意识的提升,使人们自觉地参与到守法、护法、用法的行为中来。

法律普及能有效促进公众意识的提升。法律普及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作,法律所涉及能够加强人们对法律的理解,规避违法行为。从目前来看,我国民众的意识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法律的意识上,在对一些基本法律规范的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不足。从人们的思想理念出发,法律的普及是人们思想升华,意识提升的基础。法律普及是提升民众意识的一种基础行为。从目前我国法律普及的现状来看,法律的普及主要是向公众推广法律知识,传播法律准则,通过一系列的普法活动将法律所涉及到的最基本、最新、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渗透到人们的思想里,从而改变人们的思想。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能有效提升人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使人们在思想深处理解法律知识,重视法律知识。这样,通过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便促进了人们法律意识的提升。

同时,目前我国民众的意识大多停留在基本生活中,意识形成的基础是日常生活,这使得许多民众的意识不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甚至会形成盲目的错误的认识。这种盲目的认识需要一定的行为予以规范,法律普及就为民众意识的规范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人们从不同的法律普及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规范民众的意识。因此,无论是从法律普及对民众意识形成的基础性作用出发,还是从法律普及对民众意识的规范性作用来说,法律普及都促进了民众意识的形成和规范,使民众意识在良好的氛围中得以规范。

(二)公民意识对法律普及的推动作用

法律普及的对象是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个体,换言之,法律普及是针对民众而进行的,在法律普及活动的作用点是民众,随着民众意识的不断提升,为法律普及提供了更好的空间,促进法律普及效果的产生。

首先,民众意识为法律普及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法律普及是针对人们思想意识的一种活动,法律普及意在端正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加深人们对法律的了解,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守法、用法。良好的意识能更好地促进法律普及的开展,使法律普及效果体现的更为明显,并且,在良好的民众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法律普及活动,能有效地展示法律普及的作用,为法律普及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民众法律意识不强是法律普及产生的前提。法律普及活动主要是针对那些对法律认识不明确,对于一些法律常识不了解的人,为了端正民众对法律的认识,加深民众对法律的理解,尤其是加深人们对常用法律知识和新颁布法律知识的理解,促进人们自觉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行为。

再次,针对新出台的法律普及行为来说,良好的民众法律意识是检验新出台法律的重要标准。对于许多新出台的法律来说,他们还没有完全参与到社会中来,还不为民众所熟知,为了检验新出台法律的群众影响力,将新出台法律融入到日常的普法活动中,使人们对新出台法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民众的反应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