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绪对身体及心理的影响。

本文通过总结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究其影响健康的生理机制,从而提出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

情绪对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保持良好的情绪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情绪身心健康影响生理机制方法
情绪是人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而产生的行为变化、生理变化以及对事物的态度体验。

①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果客观事物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幸福等。

否则,产生消极的情绪,如痛苦、伤心等。

情绪对人类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良情绪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人的精神活动而出现心理疾病,而且它还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等一系列中介机制,影响人体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甚至引起组织器官的器质性病理改变。

一、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积极情绪
1.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
(1)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人精力充沛,提高人的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保持机体内分泌的平衡,使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发挥人的潜在能力。

(2)积极的情绪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人体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大脑及下丘脑等神经系统通过激素、神经肤、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作用于体内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增加细胞免疫和体内其他功能,从而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如,垂体前叶分泌的多肤物质生长素可使自然杀伤细胞及巨噬细胞活力增强,免疫细胞生成的各类干扰素均有杀细菌、抗病毒及排除异物作用,增强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因此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影响人的免疫系统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3)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康复。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以开启身体的自愈系统。

机体内的自愈功能懂得如何保持体内各系统之间的平衡,在病毒侵人的时候,调动身体各器官来与病毒进行对抗。

2.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
(1)能够降低人的心理疾病的易感性,使人更好的应对负性或压力事件。

首先,积极情绪能够有效保护处在压力事件中的人,减少事件引起的主观压力。

其次,对于经历了严重负性事件的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保护因素,积极情绪能够降低其物质滥用和出现精神病症的可能性;甚至,积极情绪与个体积极构念存在相关,还可以减少个体的自杀构念(Hirsch,2007);积极情绪也与个体的主观幸福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表明,个体活动导致的积极情绪,能够提高心理上
①朱丽莎.新编健康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②赵军燕.健康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的幸福感(Pressman,2009)。

(2)积极情绪的表达有益于心理健康。

例如,研究表明采用书写表达积极情绪和记录愉快事件的方式均提高了被试的主观幸福感,而且书写表达积极情绪的这种效果在干预5个月后依然有显著效应(王艳梅,2009;王永,王振宏,2011);此外,研究发现通过干预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增多还可以改善个体的病态心理状况(王振宏,王永,王克静,吕薇,2010)。

(3)对于心理疾病有着保护和缓解的作用。

例如抑郁症,Wichers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够缓解遗传的抑郁倾向;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因素,积极情绪也能够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来减少个体心理疾病水平和风险。

(一)消极情绪
1.消积情绪与身体健康
(1)易诱发身体疾病。

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受到压抑,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宣泄,会使身体各系统之间的作用失去平衡,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会引起疾病。

如过度的恐怖、焦虑、愤怒等会使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等内分泌激素增加,造成人的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深、胃肠蠕动减慢等,易诱发冠心病、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

很多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像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月经失调、癌症等疾病,均与情绪有着密切关系。

(2)降低免疫力。

当人体处于消积情绪状态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茶酚胺、皮质醇、泌乳素以及天然镇静剂β-内啡肽、脑啡肽等物质,使免疫细胞的功能发生阻碍,免疫力降低。

同时,消积情绪可损伤细胞DNA的自然修复,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减少,降低T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活动,使免疫细胞的增殖应答减弱,免疫球蛋白A减少,影响相关激素释放增加,免疫细胞的功能受损,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①如在长期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作用下,个体免疫力下降,会诱发癌细胞形成,导致癌症的发生等。

2.消积情绪与心理健康
消积情绪主要包括2种情绪体验形式:一种是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体验,指在悲、忧、恐、惊、怒、躁等消极情绪之中保持数日、数周、甚至数月。

另一种是过渡性的情绪体验,指心理体验过分强烈,超出了一定限度,比如狂喜、过分激动等。

②专家指出,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过渡性的情绪体验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广义指那些偏离了正常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狭义是指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严重为精神病,轻度者为神经症③。

当人处于消极情绪中时,不能很快的进行自我调整,时间久了就容易走极端,一种是导致心理失衡,引发焦虑,会导致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另一种极端是全面爆发,引发深层次冲突,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

强烈的消积情绪首当其冲地影响神经系统,使其机能暂时或持久的紊乱而致心理疾病。

如古代的范进中举大喜而癫狂,德国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曾
①赵军燕.健康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②袁丽.情绪与健康[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7).
③崔东红,王丽萍.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
指出:“害怕和罪恶感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的根源。

”K·T斯托曼也尖锐指出:“情绪在变态行为或精神障碍中起核心作用。

”①
二、情绪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
(一)情绪的神经机制
无论是脑还是外周神经,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

首先是外界刺激通过各感觉器官和感觉通路,通过传入神经到脑的各级中枢,同时沿传入侧支兴奋脑干网状结构,造成脑广泛性唤醒状态,以便更准确地感受外部环境。

而后这些传入信息在与情绪反应有关的脑结构聚合后,一方面形成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通路和外周神经引起情绪的表达。

在表达过程中,垂体、腺体等内分泌系统也发生重要变化,而外周植物神经和内分泌激素所支配的靶器官就发生相应功能改变,继而出现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影响健康。


(二)情绪的生物化学调节机制
情绪除了通过中枢调节影响人体健康,而且还通过生物化学调节机制,即神经——体液环节调节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血液成分等中介环节影响人体心身健康。

下丘脑内许多神经递质汇聚在一起,其中对情绪绪调节发生重要作用的是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轻色胺(5-HT)和乙酞胆碱(Aoh)。

在脑内平行分布着NE化学通路和5-HT化学通路,相互制约地调节着情绪活动;在外周系统中,副交感神经以Ach为神经递质,交感神经以NE为神经递质。

当情绪变化强度不大时,首先是肾上腺徽质分泌较多肾上腺素(E),只有当情绪变化极大时,血液中的NE含量才会显著升高。

NE和E在血液中发挥着激素的体液调节作用时,既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使其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又作用于脂肪组织和存储的肌糖元和肝糖元,分别使它们转变为游离脂肪酸、甘油和葡萄糖用于满足情绪表现时对能量的需要。

由于糖元分解代谢必须由肾上腺髓质的两种激素(NE和E)和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协同作用,而肾上腺皮质则受下丘脑、垂体的调节,所以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的同时,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途径,使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

临床发现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引起溃疡病。

由此可见,情绪影响健康的生理机制是通过中枢及外周神经一体液调节的,主要通过交感一肾上腺髓质轴和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协同作用实现的。


三、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良好的情绪对人体身心健康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所以保持良好的情绪很重要。

(一)自我美化法
通过自我肯定和美化,避免自尊心受损从而增加自尊感。

可以通过进行向下
①王效道.心理卫生[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②崔东红,王丽萍.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
③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的社会比较,如想象有些人价值还不如自己,或者是进行缺陷补偿,对自己社会角色的重要性做重新评价,重新定义,补偿自己的角色缺陷;另外,还可以通过自我鼓励和暗示来缓解情绪。

(二)宣泄法
改善消积情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发泄。

当受到挫折后或心中气愤时,可以通过大喊大叫,大哭大笑,做运动,找一些事物作为发泄对象;或者是找朋友谈心,或是将烦闷写进日记等方式来进行宣泄。

(三)转移注意力
当了解自己情绪不佳时,可以把注意力、思想和行为转移到其他方面。

多想一些让自己高兴愉快的事情或是经历,也可以听听音乐,投身于自己喜欢的工作,好好的睡一觉或者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便可以乐以忘忧。

由上述可见,情绪对人们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消极的情绪更是危害身体健康,因此,只有注意调节情绪活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克服消极的情绪,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1]朱丽莎.新编健康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军燕.健康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3]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王效道.心理卫生[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5]崔东红,王丽萍.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
[6]袁丽.情绪与健康[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7).
[7]董妍淞,王琦,邢采.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的进展[J].心理科学, 2012,35(2).
[8]齐红,情绪对健康影响的研究[J].实验研究,2012(35).
[9]郑朝晖.合理情绪疗法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
版),2007(7).
[10]王艳梅.积极情绪的干预:记录愉快事件和感激的作用[J].心理科
学,2009,32(3).
[11]王永,王振宏.书写表达积极情绪对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效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
[12]王振宏,王永,王克静,吕薇.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9).
[13]Hirsch,J.K.,Duberstein,P.R.,Chapman.B.,&Lyness,J.M.(2007). Positive affect and suicide ideation in older adult primary care patients. Psychology and Aging,22(2).
[14]Pressman,S.D.,Matthews,K.A.,Cohen,S.,Martire.L,M.,Scheier,M.,&Baum,A.,etal.(2009).Association of enjoyable leisure activitie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Psychosomatic Medicine,71(7).
[15]Wichers,M.C.,Myin-Germeys,I.,Jacobs,N.,Peeters,F.,Kenis,G.,De rom,C,etal.(2007).Evidence that moment-to-moment variation in positive emotions buffer genetic risk for depression:a momentary assessment twin study.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11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