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1框体味文化课后素养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味文化
[练案1]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例如,同为春节,北方冰城哈尔滨用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迎春。

这说明( C )
①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
③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④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②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③直接说明了南北方文化形式上的不同;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错误。

2.一卷书香,一杯茶香,茶和书安静地交汇,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图画,给人以从容淡定之感。

这说明人的文化素养( B )
A.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流露,是纯自然的东西
B.要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培养
C.是由人的价值观念决定的
D.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析] 品茶读书,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人们可以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B正确。

文化不是纯自然的东西,而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A错误;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能对文化起决定作用,C、D错误。

3.唐代著名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B )
①作者触景生情,吟诵诗歌是文化活动
②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吟诗作赋是诗人为了表现文化素养的高低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一种自然现象,②排除;诗人吟诗作赋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文
化素养的高低,而是触景生情,表达情感,③表述错误。

4.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

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沉默注视着下面发生的悲剧。

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嘴唇、拳头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

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创造者内心的苦闷。

这表明( C )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D.物质载体离不开精神产品
[解析] 创作者通过雕像《思想者》来表达内心的苦闷,表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C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A、B与题意无关。

5.为全民阅读立法,就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确定政府为促进全民阅读的责任主体。

实行全民阅读立法,是因为( B )
①精神富有就能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可以充分保障公民的阅读权利
③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说法错误。

实现全民阅读立法,是通过法律法规充分保障公民的阅读权利,发挥优秀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②③说法正确。

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④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W企业秉承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成功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W企业改变过去制造企业习惯于追求速度和数量,坚持走有别于传统来样来图模式的“正向研究”之路,从源头开始,从实验室到市场化的开发,破除外国企业牢牢占据的“技术壁垒”,通过科技创新成
功跻身中国汽车零部件制动器行业龙头。

如今依靠持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向无人驾驶等高技术领域延伸产业,致力于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力量的知识,分析说明W企业秉承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的依据。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发扬精益求精、创新精神,有利于成功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力量的知识,分析说明W企业秉承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的依据,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的力量角度分析说明W企业秉承以“工匠精神”涵养中国制造有利于成功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创新拓展
一、选择题
1.网络时代,网友们利用智能手机将生活中的凡人善举拍下来,并传到网络上,让更多人感受生活的美好、人间的温暖。

这说明( B )
①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②美德借助网络等现代传媒才得以传播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平凡的人生才能体验到文化的魅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现象的特点、文化的特点。

①观点与题干相符,题中利用智能手机将生活中的凡人善举拍下来,说明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入选。

③观点与题干相符,将凡人善举拍下来并传到网络上,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入选。

②观点表述错误,美德借助网络等现代媒体可以更好地传播,并不是借助现代传媒才得以传播,排除。

④观点表述错误,不管是平凡的人生还是伟大的人生都能体验到文化的魅力。

排除。

故本题选B。

2.“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我们学习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 ( C )
①涵盖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②包括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
③是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④专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含义的相关知识。

我们学习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除经济、政治以外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②③正确;①是大文化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④是小文化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下列文化现象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是( B )
①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②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
③5G通信技术
④文学和史学研究
⑤甲骨文和金文
⑥电影和电视剧
A.①②⑥B.①④⑥
C.④⑤⑥D.②③⑤
[解析] 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可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文学和史学研究、电影和电视剧,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属于意识形态部分,故①④⑥正确;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5G通信技术、甲骨文和金文都不具有阶级性,属于非意识形态部分,排除②③⑤。

故选B。

4.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梦”“一带一路”以及“命运共同体”等词汇应运而生,并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知和理解,成为高频用词。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C )
①文化就是人类全部精神产品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①错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④错误,该观点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与相对独立性。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梦”“一带一路”以及“命运共同体”等词汇应运而生,并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知和理解,成为高频用词。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③正确。

选C。

5.2019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倡导博物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说明了( A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纯粹“自然”的东西也可称之为文化
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④置身于文化环境中就能提升文化素养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2019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倡导博物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说明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②错误;置身于文化环境中不一定能提升文化素养,④错误。

故本题选A。

6.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开人”将自身能力付诸改造社会、振兴民族的实践。

这说明 ( C )
①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③文化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④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①选项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其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选项错误,该观点过于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开人”将自身能力付诸改造社会、振兴民族的实践。

这说明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②④正确。

选C。

7.“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

这是因为理想信念( D ) A.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B.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C.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
D.可以转化为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物质力量
[解析]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A错误;教育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B不合题意;理想信念是促进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影响性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C不合题意;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

这是因为理想信念可以转化为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物质力量,
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治于人就如同空气,人生的每一步都需要法治的护航:加强对财产权的保护,完善教育、医疗、人身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法治的护佑下感受着畅快的呼吸,法治才能成为内心时时恪守的律令。

A市政府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工作,通过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一条街”“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法治文化企业”“法治文化超市”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权靠法”的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结合材料,运用体味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A市政府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理由。

[答案] (1)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逐步培养出来的。

通过系列法治文化活动,使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通过打造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推广法治观念。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解析] 本题以A市政府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工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体味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A市政府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理由。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的限定。

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

这类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

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

故可以从文化素养的形成、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以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