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合集下载

苏联的迅速崛起

苏联的迅速崛起

D.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如何进行工业化呢?斯大林认为:
• 工业化的道路选择问题: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工业化的资金来源问题:
–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不能去掠夺
其他国家,也不能靠举借外债,而要靠本国节约 的办法,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社会主义国家 因其优越性也有可能靠自己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 工业化发展速度问题: – 发展要快,要高速发展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 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列举列宁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
列举列宁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
成就: ①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巩固了政权;
③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俄罗斯名称的变化
• 沙俄(1547年—1917年) • 苏俄(1917年—1922年) • 苏联(1922年—1991年) • 俄罗斯(1991—— 今)
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1 3
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2
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7)
3 3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苏联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原因
1、全国人民的努力 2、斯大林的正确领导, 政策方针符合国情
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2、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3、过程与方式:1928—1937两个五年计划 4、成就 5、取得成就的原因 6、存在的问题 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用行政命令的手段管理经济 影响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提示:(1)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 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原 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2)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 经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 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 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思考: (1)戈尔巴乔夫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2)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 的失败。”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提示:(1)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 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等。影响:经济改革 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 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失控,1991 年苏联解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 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 行改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内容 (1)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 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 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 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 业部门。

苏联(苏俄)经济建设之路PPT文档28页

苏联(苏俄)经济建设之路PPT文档28页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苏联(苏俄)经济建设之路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4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42)
【学习要求】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
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 曲折性。
3.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养育勇于革新和自强 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3、政治改革:
指导思想: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代替科学 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即全盘西方化,这是 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也是西方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 结改果革方式:推出“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多元化”
政治措施: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1991年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4)
2、失败原因:
❖ 第一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 第二 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 第三 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莫斯科落日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思考:戈尔巴乔夫改革前他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
三、莫斯科落日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内部
原因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和平演变”战略
根本原因: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苏联解体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表明战后美 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二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单元时空定位专题概要: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苏俄(联)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

这对苏联及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课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处于非常时期(1)内忧: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外患:帝国主义协约国武装干涉。

(3)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 者不得食”。

4、评价:(1)积极: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5、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两种特点,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名师点拨】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特别提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8)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8)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设计一、说学情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高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高中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说教材: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教学建议:1、课前思考:到20世纪50年代时,斯大林模式是否仍然有其优越性呢?导入新课。

讲清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使学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时期改革所导致的失败,而决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解体的教训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

4、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养成,组织小组讨论: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去搜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全班讨论会上对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些材料和得出结论的,与同学分享和接受同学的批评。

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做出总结)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三课 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爱沙尼亚
格鲁吉亚
哈萨克
吉尔吉斯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达维亚 俄罗斯
塔吉克
土库曼
乌克兰
乌兹别克
白俄罗斯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 残了,戈尔巴乔夫则把苏联改死了!”
复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
苏联(苏俄) 经济建设之路
轻轻的我走了, 但我留下一个 超级大国的辉 煌,也留下了 制约苏联进一 步发展的桎梏。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等国家领导人为其守灵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的发展越来越慢, 各种社会问题开始显现。 2.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科技上:
(1985-1991)
1、内容: A.1985—1988年,经济改革,实施“加速发展战略” →片面发 展重工业; B.1988年后,政治改革 取消了一党制,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C.对外关系 “新思维”外交 2、结果: 缓和与西方关系 主动从东欧撤军 鼓励变革
经济改革失败导致经济衰退;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民族 分离倾向加剧;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德国柏林墙被拆除
柏林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主德国、东德)于1961年8月12 日夜始建,用于隔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西德)。1989 年11月9日被推倒,促进了德国统一。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 入联邦德国。统一后的德国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名、国旗、国 歌、国徽,首都设柏林。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存在于1963至1992年,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 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1999年 科索沃战争后,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 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共和国(波黑)和科索沃。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苏联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过20多年的战乱与内部斗争后,为了实现自我发展并提高国力,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建设政策,从而成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工业化国家之一。

标志性计划: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是从1928年开始的,当时国营经济的占比仅有5%。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苏联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计划涉及到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铁路建设、电力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并提出了实现大量生产的目标。

五年计划的执行,成功地实现了苏联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并且实现了国营经济比例的飞速提高。

五年计划的成功,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苏联持续制定了若干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大量的成就。

工业化建设的速度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实施五年计划的时期,主要通过集中的建设工业来提高国家经济力量。

在这段时期内,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且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投资。

苏联成功地克服了诸如资金短缺和技术不足等困难,许多基础设施得到了重点建设,这些设施包括更多的电厂、发电站、铁路、公路、运输设施等,使得物流变得更加便捷,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工业化的成就和贡献苏联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在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许多成就。

重点推进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建设,钢铁、煤炭、机械等领域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其中苏联的工业品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了显著的地位。

在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体系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包括制造坦克、飞机和其他军事设备,使得苏联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同时,工业化的成功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开辟了先驱之路。

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挑战不言而喻,在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在苏联仍然面临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虽然五年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了工业化建设的一些问题,例如:1.资金缺乏苏联的国内财政收入不足,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袁万书听课要求:带着问题和思考来上课——做一个有“问题”的学生。

导言一、概念解析——何为经济体制?定义: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或制度模式。

经济体制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交通运输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经济体制的不同,体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同,而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经济体制不同。

二、必修一知识回顾——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推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三、革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即将面临一系列更加复杂而艰巨的问题。

材料一:列宁的困惑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十月革命后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一个是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个是现实问题:就是“生存斗争”,在列强包围下的苏维埃政权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可能。

如何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当时包括列宁在内的人们都满腹疑惑。

怎么办?怎么办?……问渠那得清如许?……。

对于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祖师爷马克思是如何阐述的呢?材料二: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见自教材P64 根据材料,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第一,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第二,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第三,“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的这段话最早出现于《共产党宣言》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二十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革命的指引下夺取了权力,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在苏联短短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经过数次大规模的动荡,但是苏联成功地走过了漫长而磨难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胜利的典范。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人民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坚持经济协作的国家统一体制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在苏联宣布实行五年计划,将苏联经济发展为工业化社会。

五年计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工业设备和资金,斯大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集中一切资源,实行计划经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整体调控。

苏联的成功政策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坚持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特征。

苏联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集体的力量,打造了集体农庄和集体工业。

集体经济将个人的力量和智慧发挥到极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大大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对人民的高度关注苏联领导人爱民如子,关怀百姓,每个劳动者都享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和福利。

苏联建设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免费医疗、教育、住房和文化活动等。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苏联人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苏联政府对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意识非常强烈,力求从精神上改造人民,提升国家文明建设的质量。

在苏联,基于集体主义的想法,诞生了伟大的作品和思想,如列宁、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的作家,诸如香港影响力巨大的,也诞生了在中国久负盛名的郭沫若、朱光亚等众多作家。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成功打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基础。

苏联的煤、钢、化工、军工等工业部门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

此前完全没有大规模工业的苏联,短短20年内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工业国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1)、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外)(2)、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经济情况极为糟糕(内)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无偿征收农民余粮(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5)、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经济结构单一求纯,否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5、评价:1)积极方面: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消极方面(失误):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3)、工人、农民不满(4)、阶级敌人乘机叛乱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目的:直接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原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3、内容(1)固定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4)实行工资制(按劳取酬)——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特点和实质(1)特点: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评价)(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记一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结构填一填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题术语1.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确立起单一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具有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特征。

2.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辨一辨1.(1)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苏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国家占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阶级的富农被消灭;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苏联最终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3.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

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

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背景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

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根本)。

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禁止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评价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终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创举,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

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 )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

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1.背景苏联建立。

1922、12 列宁逝世。

1924、1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同期的速度都快,仅次于日
本。到1980年,苏联的石油、钢、生铁、化肥等20
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均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
国民收入在1965年相当于美国的59%,十年后的 1975年就达到了美国的67%。在这段时间里,苏联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职工工资提
高了80%,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从10平方米增 加到了13平方米,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从32%上升到 90%,拥有电冰箱的家庭从10%上升到99%,还有 10%的家庭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 台执政。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主要内容/措施: (1)经济 ①发动垦荒运动 ②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④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政治 批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钱其琛 答 《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内因
原因
外因
历史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受 制于苏联; 内部原因:改革成效不大,社 会矛盾日益尖锐。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 治多元化; 西方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战略。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 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结 果失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 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 解体。
1978 11000 4500
❶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❷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跛脚的巨人
食品短缺,群众排除等待购买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讲解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必要性(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2.实施(1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32年,苏联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

3.评价苏联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各种化学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时,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不再是一个技术上依赖于西方的农业国,而是世界工业强国了。

但是,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实施(1为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

(3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过去一家一户自愿参加集体农庄的做法被整村、整乡、整区加入集体农庄的浪潮所代替。

(4过火的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1930年3月,斯大林为此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农业集体化运动又发展起来。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地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提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课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1)经济:使俄国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下了见识的基础,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理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的一次有益探索。

【轻巧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个背景: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叛乱,内忧外患。

两个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个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3)

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 由国家计划安排。……在列 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 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 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 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排斥价值规律,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压抑企业和地方积极性。
体制逐渐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4.“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 训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2)依据材料一,说明苏联采取何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国
家工业化途径?目的是什么? 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 目的:发展国防力量,应对战争,保卫国家。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联采取何种农业 政策?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 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政策:农业集体化; 问题: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重工业畸形发展,农 业停滞不前。 教训: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过程-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称
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主要成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一五计划 实际完 最佳方案 成数
煤(万吨)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1160
1900
2200
2140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引言:20世纪初,苏联在经历了历史上最血腥的革命之一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分析其带来的变革和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一部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始于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治。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赢得了政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许多尝试和挫折,但始终坚持着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

第二部分:工业化与计划经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境。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苏联采取了工业化的道路。

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和措施,苏联成功地建立起了庞大的重工业体系。

这一战略使苏联的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贫富差距的减少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苏联还实行了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国家计划为导向,统筹安排资源和生产。

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和人民的长期发展能力,使苏联走上了以工业为重点的现代化之路。

第三部分:农业集体化与粮食安全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为了摆脱农业领域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状况,苏联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增加了农业产量,确保了粮食安全,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尽管集体化运动也遭遇了一些阻力和困惑,但无疑为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部分:教育与科技实力的崛起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教育和科技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普及了义务教育并提高了教育质量。

这使得苏联培养出了许多卓越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为国家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联还成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实验室,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例如,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太空探索的国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在整理三次 改革的要点(背景、内容和结果)的基础上完 成下表
项目
赫鲁晓夫(50年代)
勃列日涅夫(6、70年代)
戈尔巴乔夫(80年代中
后期)
背景、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 日益暴露、斯大林 目的 的逝世等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 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等
改革急于求成、实行冒进政策; 改革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正确方向,不能长期坚持; 材料三: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 在全盘否定斯大林后继续搞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等等 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
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 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 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 15次。
(2)从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过程及其结果中你能体验出苏联社会 主义改革怎样的特点?
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第三层次:重点知识深化(理解)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探讨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 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 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 荒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 成为荒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 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 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课标要求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曲折性
第一层次: 对基础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探究三:角色体验法,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要求同学们深入思考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
尔巴乔夫各自改革的经验或教训,然后用抽签(四 人)或分组(四组)的方式,分别代表赫鲁晓夫、 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和一位裁判官,让他们各 自阐述自己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功绩和失误, 由裁判官来对他们进行评判并补充苏联解体的一些 相关原因。
经济上“加速战略”; 政治上,(1)提出 “人道的、民主的社 会主义”;(2)提 出“民主化”和“公 开性”;(3)推行 政治多元化,实行多 党制等;
改革失败,政局陷 入动荡、经济滑坡、 思想混乱、民族问 题严重,最终导致 苏联解体。
影响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 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 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 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 模式。
举例: 戈尔巴乔夫:我的改革本意是拯救苏联,但是结果是事与愿 违,苏联在我手里解体了。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积聚的矛盾太 多了,一方面是我的许多措施也有不当的地方,许多措施背 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在 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
材料二:1961年到1982年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1961— 1966— 1971— 1976— 1965年 1970年 1975年 1980年 社会总 6 .5 7 .4 6 .3 4.2 产值 国民收 6 .5 7 .8 5 .7 4.3 入 工业总 8 .6 8 .5 7 .4 4.4 产值 农业总 2 .2 3 .9 2 .5 1 .7 产值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 (2)结合教材,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探究二:阅读材料,探讨有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 有关问题
材料一: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 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 生产从55%上升到85%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情况出现 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 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苏联汉学家齐赫文后来就 对中国记者说过,赫鲁晓夫也曾尝试改革僵化的经济,允许农民拥 有自留地、自留畜,开了自由市场,“你们一反修正主义,他吓坏 了,规定自留地上不得种经济作物,别墅不得盖两层,自留畜不得 超过一头带小牛的奶牛,自由市场只能出售自产的多余农副产 品 ……” 缺乏科学的实验、严重脱离实际、瞎指挥;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第二层次: 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 和曲折性
结合上表思考: 1、(1)三次改革要解决的一个共同的 核心问题是什么?
(2)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 打破斯大林模式,纠正斯大林模式带来 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该死了。” 的弊端 你知道他们执政时期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吗?
(3) 结果如何 农业、重工业、政治领域
内容
农业(突破口)扩大 自主权、减税提价、 垦荒和种植玉米、提 高粮食产量 改革高度集中的工业管 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 权;批判斯大林的个人 崇拜;
经济改革重点 放在工业,推 行“新经 济体制”
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 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 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 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 国。但也未6 2 .8
4 .0
(2)仔细阅读材料二,分析并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存 在哪些问题? 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农业增长速度始终缓慢等
材料三:70、80年代,苏联生活物资奇缺,城镇居民在排 长队购买生活用品的情形。
(3)材料三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存在什么问题? 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重视工业的发展,导致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积聚了 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