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人的护理 PPT
伤寒
![伤寒](https://img.taocdn.com/s3/m/c4bcfa28a5e9856a56126096.png)
护理评估
一、护理病史 1.健康史 2,流行病学资料 3.心理、社会评估 二、身体状况 三、实验室检查
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与伤寒杆菌感染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消耗 及摄入减少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4.知识缺乏:缺乏伤寒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消 毒隔离知识。 5.舒适的改变:腹胀、腹痛。 6.焦虑:与知识缺乏、担心预后有关。 7.便秘:与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二)抗菌治疗
1、喹诺酮类:首选。氧氟沙星、环丙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诺氟沙星。体温正常后继续10~14天;婴幼 儿及孕妇不宜应用。
2、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 孢他啶。疗程10~14天;
3、氯霉素:成人1.5~2g/天,分3~4次口服,
退热后减半,再用10~14d。注意血象变化。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伤
寒
1.掌握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护理。
2.熟悉伤寒的病原体、治疗要点及预防。
3.了解伤寒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历 史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 1659 年,英国 内科医生 Thomas Willis 首先描述具有持 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 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 typhoid fever。——英文名称的由来
现谵妄、昏迷等中毒性脑病表现。
(二)极期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重脉,并发心 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明显。 5、玫瑰疹:淡红色小斑丘疹,病程7-14d, 直径2~4mm,压之褪色(充血性皮疹), 10个左右,分批出现,多见于胸腹部,2-4 天内消失。 6、肝脾肿大:病程第1周末可有脾肿大,质 软有压痛,肝脏肿大,质软有压痛,并发中 毒性肝炎时,肝功有改变。
伤寒病人的护理常规
![伤寒病人的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83a0537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2.png)
伤寒病人的护理常规
一、概念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肠出血和肠穿孔为主要的严重并发症
二、治疗要点
1首选第三代喳诺酮类药物治疗。
2 .严重毒血症状者,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3 .烦躁、高热者用镇静、降温等。
4 .防治并发症。
三、一般护理
休息与活动发热期病人必须绝对卧床休息至退热后1周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护理发热期间给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退热期间给易消化的高热量无渣或少渣、少纤维素、不易产生肠胀气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恢复期病人食欲好转,可进软饭,切忌暴饮暴食或进食生冷、粗糙、不消化的食物。
四、用药护理
遵医嘱使用喳诺酮类药物可影响骨骼发育,故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氯霉素使用时注意对其骨髓的毒性作用,监测血象变化。
五、心理护理
病人多有抑郁、孤独、恐惧等心理反应。
不理解病程中需限制活动、限制饮食的意义,
病人常出现不配合和急躁情绪。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
六、健康指导
1 .疾病知识及生活指导:病人的呕吐物、粪便及污染品应进行严格消毒;病人必须隔离治疗至体温正常后15日或每隔5〜7日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3周;出院后继续治疗1〜2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工作量;恢复期应避免粗纤维、多渣饮食;定期复查,随时就诊。
2 .疾病预防指导:开展预防伤寒发生或流行的宣传教育;加强公共卫生的管理和水源的保护;注意个人卫生,消灭苍蝇、蜂螂。
浅谈伤寒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浅谈伤寒病人的观察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92158a1784254b35eefd34e7.png)
浅谈伤寒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大与白细胞减少等,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
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加强饮食调理,进行病原体治疗和防止并发症。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伤寒患者80例患者,男32例,女48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5岁,小于30岁43例,四季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主,病程6~31天,所有病例均做血、骨髓、大便或尿培养,培养出伤寒沙门菌而确诊为伤寒。
发热80例,弛张热42例,稽留热16例,不规则热5例。
1.2 临床表现潜伏期l0d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h,而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d。
本病以发热起病,常伴有腹痛、畏寒、乏力、纳差、腹胀、腹泻或便秘、鼻出血等症状。
体温逐日上升,1周内可高达39~40℃,约第2~3周进入本病极期,高热呈稽留热型。
严重病例于高热期间表情淡漠呈无欲貌(伤寒面容)或神志朦胧、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厚腻,出现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以上典型表现目前已不多见,相对缓脉在年长儿较为多见,小儿伤寒的神经症状,皮疹及其他全身中毒症状均较成人为轻。
2 护理2.1 病情观察通过体温与脉搏观察热型的变化及与脉搏的关系,脉搏的强弱、节律等;注意有无腹痛及肠穿孔体征;观察大便颜色、性状、有无血便,并注意检查大便隐血,如有肠出血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血容量不足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神志变化,了解神经系统中毒状况,及时发现抗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2.2 一般护理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因休息可减少患者能量消耗,并可减少肠蠕动,有利于预防肠道并发症。
发热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热退后也至少要休息2周,可适当下床活动,以不感到疲倦为度。
合并心肌炎者则卧床时间须适当延长。
隔离至症状体征消失后,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伤寒病人的护理
![伤寒病人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cbcfb9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d.png)
总结
多学科合作:医护团队共同合 作,提供全面护理支持。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水分平衡
避免过量:避免过多饮水,导 致水中毒。
皮肤护理
皮肤护理
保持清洁:定期擦拭汗液,保持皮肤清 洁。 避免受压:病危患者翻身,预防压疮。
皮肤护理
观察皮疹:注意皮肤变化,及时报 告医生。
并发症预防
并发症预防
肺炎防治: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继发 肺炎。 心脏监测:监测心率,预防心脏并发症 。
温度调节:保持适宜的室温, 预防发热。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
流质饮食:高热期间以流质为主,防止 脱水。 营养均衡:提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促进康复。
饮食护理
小餐频食:分多次少量进食,减轻 消化负担。
水分平衡
水分平衡
观察尿量:注意排尿情况,防止脱水。 补充水分:口服含电解质的液体,保持 水平衡。
安全护理
环境安全:确保床边设备安全 可靠,防止意外发生。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
饮食注意:出院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体力活动:避免剧烈活动,循序渐进。
出院指导
复诊建议:按医生建议定期复诊, 监测病情。
总结
总结
伤寒病人护理要点:早期护理、饮食平 衡、水分调节、皮肤护理等。
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护理措 施。
并发症预防
营养支持:合理补充营养,减 少并发症风险。
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
体温监测:定时测量体温,掌握病情变 化。 症状观察:注意呕吐、腹泻等症状,及 时处理。
病情观察
医嘱遵循:严格按医嘱给药,避免 自行增减药物。
安全护理
安全护理
跌倒预防:保持病区整洁,防止患者跌 倒。 用药安全:正确记录用药信息,避免误 用。
地方性斑疹伤寒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地方性斑疹伤寒病人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77300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c.png)
发现症状时
患者出现高热、皮疹等症状时,应立即进行护理 。
及时就医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何时进行护理?
治疗期间
病人接受抗生素等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病情 。
观察是否有药物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何时进行护理?
康复阶段
患者在康复期间亦需持续关注其健康状况。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恢复正常生活。
在哪里进行护理?
地目录
1. 什么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在哪里进行护理? 5. 如何进行护理?
什么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什么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定义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通过虱子传播。
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流行周期性明显。
在哪里进行护理? 医院
患者应在医院接受系统的治疗和护理。
医院具备必要的医疗设施和专业人员。
在哪里进行护理? 居家护理
轻症患者在居家时也需要适当的护理。
需定期回访,确保病情稳定。
在哪里进行护理? 社区卫生中心
社区卫生中心可提供基本的健康检查和咨询 。
适合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
如何进行护理?
如何进行护理?
基本护理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
定期监测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
如何进行护理?
药物管理
根据医生的处方,按时给患者服用药物。
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及时向医生反馈。
如何进行护理?
心理支持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缓解焦虑。
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谢谢观看
什么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
伤寒PPT医学课件
![伤寒PPT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98ae96284ac850ad024293.png)
typhoid fever
Ø概述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 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
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可并发肠出血及肠
穿孔。终年散发,夏秋季多见。可获持久免疫力。
伤寒
2
Ø病原学
一、生物学特点 1、种属:沙门菌属中的D群,革兰阴性杆菌。
副伤寒为0.0781/10万
/
伤寒 11
Ø发病机理
伤寒杆菌 小肠并侵入肠粘膜(巨噬细胞内繁殖) 经淋巴管 肠道淋巴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致敏)
胸导管
血流(第一次菌血症,无症状,潜伏期) 血流 肝、脾、胆囊、肾、骨髓等器官内大量繁殖
伤寒 12
Ø发病机理
伤寒 5
Ø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 人 带 菌 者
典型患者:排菌量大,传染性强
患者:不易发现,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潜伏期带菌者 暂时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 水源污染重要途径 尤其慢性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
食物污染主要途径 密切接触、苍蝇和蟑螂散发流行
6
Ø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较稳固免疫力。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2、形态:呈短杆状,有鞭毛,无芽孢及荚膜。
3、生长情况:需氧及兼性厌氧菌,胆汁有助生长。 4、毒素:内毒素。 5、生存力:较强,耐低温,不耐热与干燥,对一 般消毒剂敏感。
伤寒
3
Ø病原学
二、抗原及抗体 1、脂多糖菌体(O)抗原 2、便毛(H)抗原 3、多糖毒力(Vi)抗原 相应抗体
伤寒
4
Ø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革兰染色)
肠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肠穿孔:最严重并发症
伤寒
![伤寒](https://img.taocdn.com/s3/m/3a1ebfe7b0717fd5370cdc22.png)
3、缓解期(病程3—4周):
体温下降,食欲增加,肿大的肝脾回缩, 仍可出现并发症。
4、恢复期(病程5周):
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约一 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二)临床类型:
➢ 普通型、轻型、迁延型、逍遥型 ➢ 暴发型、小儿伤寒、老年伤寒 ➢ 复发与再燃
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 第一周:淋巴组织的高度肿胀 ➢ 第二周:淋巴滤泡坏死 ➢ 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 ➢ 第四周:愈合,不留瘢痕
五、临床表现
(一)典型临床分为四期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
1、初期(第一周):起病缓,发热梯形上升,
5-7天内达39-40℃
➢ 粪便培养:病程3—4周阳性率最高
为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应注意: ➢ 尽可能在未用抗生素前采血 ➢ 在体温上升阶段取血 ➢ 采血量不宜小于5ml ➢ 注意无菌技术
3、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 测定病人血清中“O”及“H”抗体
伤寒抗体通常在1周左右出现,第3—4周 阳性率最高,可达70%,并可持续数月
➢ 接触者医学观察2周,发热者立即隔离
十、护理评估
1、病史 ➢ 询问流行病病史,病人饮食情况,
有无接触史,是否接种
➢起病经过、时间、症状、发热程度、 伴随症状、起病后处理
➢ 了解心理、社会因素
2、身体评估
➢
生命体征
➢
神经、精神状态
➢
皮肤
➢
腹部情况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2、细菌学检查:是否找到伤寒杆菌 3、肥达反应:效价是否增加
1、请问该患者可能患有什么病,要确诊还须作什么 检查?
108例伤寒病人的护理措施
![108例伤寒病人的护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0263d1408a1284ac95043c0.png)
108例伤寒病人的护理措施发表时间:2011-04-20T10:33:10.6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期作者:高雪梅安海霞[导读]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高雪梅安海霞(黑龙江省鸡西矿业总医院医疗集团城子河中心医院 158100)【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1-0342-02【摘要】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典型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及肠穿孔。
【关键词】伤寒病人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8例,其中105名为本地一所初中的学生,2名为居住在学校内的小学生,另一名为学校附近的男性居民;男性80名,女性28名,年龄7~17岁,均以发热待查收住入院;临床确诊73例,血培养阳性25例,均为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经过治疗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本组患者痊愈出院,现将临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2临床表现患者持续发热1~2周以上、相对缓脉、表情淡漠、腹胀、便秘或腹泻、玫瑰疹、脾肿大等,有助于伤寒诊断。
1.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清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尿、粪便、血或骨髓培养出伤寒杆菌可确诊为伤寒。
伤寒应注意与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急性粟粒性结核、恶性疟疾、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疾病鉴别。
2 护理措施2.1病情观察:密切监测①生命体征、面色、神志变化;②大便颜色、性状、有无血便,并注意检查大便隐血,如有大量肠出血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血容量不足体征;③注意观察有无腹痛症状及肠穿孔体征。
2.2休息:发热病人应严格卧床休息至热退后l周才能逐渐增加活动,因休息可减少病人能量消耗,并可减少肠蠕动,有利于预防肠道并发症。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117439f46527d3250ce04f.png)
【临床表现】
(一)典型斑疹伤寒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较明显,且很早出现; 表现为剧烈头痛、伴头晕、耳鸣及听力减退。 4.肝脾大 5.心血管系统症状 6.其他 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二)轻型
其特点为: 热程短(8~9天),热度较低 全身中毒症状较轻 常无皮疹,或可见稀少的充血性皮疹 肝脾大者少见
【诊 断】
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斑疹伤寒流行或1 个月内去过流行区,有虱叮咬史及与带 虱者接触史。
临床资料:出现发热、剧烈头痛、皮疹 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外斐反应的滴度 较高(1:160以上)或呈4倍以上升高即 可诊断。
有条件也可加做其他血清学试验。
【预 后】
预后与病情轻重、年龄、治疗早晚、 有无并发症等有关。
(一)典型斑疹伤寒
1.发热 起病急骤 体温在1~2天内迅速上升至39℃以上 高热持续2~3周后,于3~4天内降至
正常
【临床表现】
(一)典型斑疹伤寒
2.皮疹 第4~6病日始出疹; 初见于胸背部,1~2天内遍及全身,
但面部通常无疹; 开始为鲜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压之退
色,继而变为暗红色或瘀点,不融合; 1周左右消退,常遗留色素沉着或脱屑,
中繁殖。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后第1周传
染性最强,一般不超过3周。 (二)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人虱,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 传播方式:病原体——虱粪——伤口——
感染
【流行病学】
人虱
人
人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相当持久的免疫力 少数因免疫力不足偶尔可再次感染或
伤寒护理常识
![伤寒护理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4110993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f.png)
【护理评估】1.病史(1)流行病学特点:评估发病季节,如是否为夏秋季节;是否散发或当地是否有伤寒暴发流行;是否到过伤寒流行区,有无与伤寒病人接触史;病人的饮食、饮水、个人卫生及生活环境, 有无接触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等;既往伤寒病史、是否接种过伤寒疫苗。
(2)患病及治疗经过:病人的起病经过,如发病前是否饮用不洁生水、井水,摄入不洁饮食或于食堂、摊点等处就餐,起病时间、主要症状及其特点、病情的进展情况,目前一般状况等。
询问病人的食欲与摄入量,记录每天排便情况,有无便秘或腹泻、便血,有无腹胀、腹痛及其部位、性质、程度。
患病后经过何种处理、服药情况及其效果如何。
(3)心理-社会状况:伤寒具有传染性,需隔离治疗和控制饮食等特殊治疗,病人和家属往往对本病认识不足,容易引起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情绪以及行为上的一些变化。
因此需要评估病人有无抑郁、悲观、孤独、无助、困惑、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对住院隔离治疗的认识及适应情况。
患病后对家庭、生活、工作、经济等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如家属对伤寒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病人的心理支持等。
2.身体评估(1)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神志状态,必要时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
了解体温上升、下降特点,发热程度、热型及持续时间。
注意有无相对缓脉、重脉或脉搏细速及血压下降等。
(2)神经精神状态:注意病人意识状态的改变,如有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神志恍惚,甚至谐妄、昏迷等。
评估听力是否减退或重听、耳鸣。
有无脑膜刺激征,以及上述症状与体温升降的关系。
(3)皮肤黏膜:询问皮疹出现的时间,评估发疹的部位、数目、分布情况,形态、颜色、大小、压之是否褪色,有无皮肤黏膜黄染,有无白排及脱发现象。
(4)腹部情况:评估有无腹胀等腹部不适;右下腹部有无压痛,其性质、程度,有无腹膜刺激征。
触诊判断肝脾有无肿大,质地、压痛等,及出现的时间。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査(1)血常规检査:是否有白细胞计数减少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伤寒教学PPT课件
![伤寒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fcf73e561252d380eb6e6c.png)
血培养 骨髓 培养
+
—
粪培养 —
尿培养 —
肥达 反应
—
临床 表现
+
诊断 确诊
—
+
—
—
—
+
确诊
—
—
+
—
—
— 慢性带
菌者
—
—
+
—
+
+ + 确诊
—
—
—
+
+
++
确诊
—
—
—
—
++
+ + 临床
诊断
※确诊伤寒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与发热伴肝脾肿大,WBC减少) 1.病毒感染:起病急,病程多在1-2周内,少
2.免疫学上的回忆反应。
*肥达氏反应对诊断伤寒有帮助,但不能作
为确诊的唯一依据
七、实验室检查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1.WBC↓、 1.WBC↓、 1.WBC↓.E↓.N↓ 1. 血培(-) 肥达
E↓、N↓。 E↓、N↓
并发症时则↑ 2.骨髓培(+) 反应
2.肥达反应 2.肥达反应 2.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假阴性
1.早期第一周,抗体尚未产生; 2.全身情况差,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球蛋白
缺乏者,而影响抗体产生; 3.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病原菌清除早、
抗体效价可能不高; 4.有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始终呈阴性。
肥达反应假阳性
1.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 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冻伤管理及病人护理教学PPT
![冻伤管理及病人护理教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87c04d6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1a.png)
总结谢谢您的观 赏Fra bibliotek听冻伤管理及病 人护理教学 PPT
目录 冻伤管理 病人护理 总结
冻伤管理
冻伤管理
冻伤的定义: 冻伤是由于寒冷 环境导致皮肤和组织的冷冻而 引起的损伤。
冻伤的分类: 冻伤可分为一度 、二度和三度冻伤,严重程度 逐渐增加。
冻伤管理
冻伤的症状: 冻伤的症状包括皮肤发红 、肿胀、疼痛和疙瘩等。
冻伤的处理: 处理冻伤时,应将患部温 暖保护,逐渐恢复血液循环,避免破坏 组织。
病人护理
病人护理
病人护理的重要性: 病人护理 对于冻伤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和预防感 染。
保持患者温暖: 在护理过程中 ,要确保患者保持温暖,可以 使用保温毯或热水袋等措施。
病人护理
伤口清洁与消毒: 患者的伤口应定期进 行清洁和消毒,以预防感染。
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对于患者的康复 也非常重要,应提供富含维生素和蛋白 质的食物。
伤寒护理
![伤寒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1afcd93f915f804d2b16c153.png)
伤寒概况(二)
基本病理特征 持续菌血症和全身单核—吞噬 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 变最明显。 临床特点 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 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 减少等。 并发症 可并发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肠出血 和肠穿孔。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病原学特点
伤寒沙门氏菌属于沙门氏菌属D群,为革兰氏 阴性杆,菌,菌体裂解后释放出内毒素,并在 该病中起重要作用。 伤寒沙门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耐低 温,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维持1—2个 月,冰冻环境中可维持数月。对热和干 的环境 抵抗力弱。60C15min或煮沸后即可杀死。对一 般化学消毒剂敏感,消毒饮水余氯达 0.2~0.4Mmg/L时迅速死亡。
六、实验室检查(一)
(一)血象 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 胞减少或缺如。嗜酸性粒细胞对伤寒的诊断与病情评 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伤寒沙门氏菌培养 是伤寒诊断的“金标准”。 1、血培养:病程1-2周的阳性率最高(80-90%),第3周 约为50%,第4周不易检出。复发时血培养可再度阳性。 2、骨髓培养 :由于骨髓中巨噬细胞丰富,含菌多培养阳 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持续时间长。对已用抗菌药物 治疗,血培养阳性尤为适用。 3、粪便培养:第3-4周的阳性率较高,慢性带菌者可持续 阳性1年。 4、尿培养:早期常为阴性,病程3-4周有时可获得阳性结 果。
八、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处理 (三)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 为首选药物,抗菌谱广,杀菌作 用强,对伤寒沙门氏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可有胃肠道不适、胃纳差、失眠等。 2、头孢菌类 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抗伤寒沙门 氏菌作用强。
。
治疗方法(二)
伤寒
![伤寒](https://img.taocdn.com/s3/m/af2b9dc8d15abe23482f4dbe.png)
钩体病:疫水接触史,发热,眼结合膜充血,全 身酸痛,腓肠肌疼痛与压痛明显, 腹股 沟淋巴结肿大。化验:WBC 升高、NC 升高 、血清凝溶试验阳性,钩端螺旋 体分离培养阳性确诊。 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虱咬史,冬春季,寒战、高热、脉快、 结膜充血,3~5天出皮疹。有神经系 统 症状。 外裴氏反应(+)。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叮咬史,8~9月多见,症状轻,病 程短。外裴氏反应(+)。
名词解释
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 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 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 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 现的情形。 血培养再次阳性,可能与菌血症未完全控制 有关。症状加剧。
复发: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 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 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 情形。 机体抵抗力低,细菌入血。血培养 可再次阳性。症状较轻,病程较短, 并发症较少。
伤寒沙门菌培养
血培养: 最常用的确诊依据 1~2周阳性率80%~90% 第3周50%左右,第4周不易检出 再燃和复发时再度阳性 骨髓培养:已用抗菌药物,血培养阴性者 阳性率高于血培养,持续 时间较长
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75% 尿培养: 第3~4周阳性率高,25%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 带菌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 很少应用 玫瑰疹吸取物培养:不作常规
早期:“O”抗体上升,“H”抗体不上升 免疫:“O”抗体不上升,“H”抗体上升 已用有效抗菌药:抗体效价可不高 交叉反应:沙门菌D群与A群 可有假阳性(结核、风湿、溃疡性结肠炎、 血吸虫病、败血症等) 假阴性(血培养(+)者中10-30%为阴性)
其它检查:ELISA 法和 PCR 法
伤寒病人的内科护理
![伤寒病人的内科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bb5027a76e58fafab00379.png)
---------------------------------------------------------------最新资料推荐------------------------------------------------------伤寒病人的内科护理伤寒病人的内科护理樊佑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四团医院 836000)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大、白细胞减少等。
主要并发症为肠穿孔、肠出血。
1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1.1 发病机制伤寒杆菌经胃进入小肠,通过肠黏膜侵入回肠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生长繁殖,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而引起短暂的第一次菌血症,此阶段患者无症状,临床上为潜伏期。
然后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后大量繁殖,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出现临床症状,病程第 2~3 周经胆管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原已致敏的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导致坏死、溃疡,如果波及血管可引起肠出血,如果侵及肌层和浆膜层则可引起肠穿孔。
1.2 病理变化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末段的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
病程第 1 周肠道淋巴组织高度肿胀呈纽扣样突起;第 2 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第 3 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第 4 周溃疡愈合。
1 / 62 护理评估 2.1 健康史注意患者的发病急缓、热程、热型,是否伴有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病后有无神志及听力的改变,以及病后的诊治情况;在夏、秋季当地流行情况,患者的生活卫生习惯特别是发病前有无不洁进食史;有无伤寒病史、预防接种史、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史。
2.2 临床表现潜伏期 7~23d。
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 48h,典型伤寒自然病程可分为 4 期: (1)初期:相当于病程第 1 周,缓慢起病,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梯形上升,5~7d 内达 39~40℃,伴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达反应 抗体在病后1周左 右出现,第3~4周 阳性率最高 O” 抗体出现较早, 消失快;“H” 抗 体出现迟,持续时 间长
• 诊断 (一)诊断依据: •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季节,预防接种史及与患
者接触史等,有参考价值。 • 2、临床表现:伤寒六大主征:为诊断要点
(1)持续高热 (2)相对脉缓 (3)伤寒面容 (4)玫瑰疹 (5)肝脾肿大 (6)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 失) • 3、实验室检查:WBC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嗜酸性 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 肥达反应阳性。 • 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
(二)极期 • 病程2-3周,常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 1、发热:稽留高热,发热持续10-14d。 • 2、神经系统症状: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
伤寒面容(无欲征)。 • 3.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重脉。 • 4、玫瑰疹:淡红色小斑丘疹,病程7-14d,压之褪色(充血
性皮疹),10个以下,分批出现,多见于胸腹部,2-4天内 消失。 • 5、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部不适等。 • 6、肝脾肿大: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消化道隔离,彻底消毒粪便,发热期绝对
卧床休息,以免诱发肠出血、肠穿孔。 2、护理与饮食:注意体温、脉搏、血压、腹部情况及大便
性状变化。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的饮食。 3、对症处理:高热者不宜药物降温;
便秘者禁用泻药; 腹泻者忌用鸦片制剂; 腹胀者忌用新思地明; 少量短疗程激素。
(二)病情观察
观察热型、生命征、面色、便秘、腹泻、腹胀
观察大便颜色、性状以及有无大便隐血及腹痛、腹肌紧张等 并发症表现。
(三)对症护理 发热期:必须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 随时监测体温、体温的
升降特点、降温措施擦浴时,避免腹部加压。 腹胀者:给少糖低脂食物,补充钾盐。 禁用新斯的明:避免诱发肠道并发症。 便秘者:用开塞露或温盐水低压灌肠,忌用泻药。 (四)用药护理
(六)心理护理
伤寒病人的护理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 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 主要的严重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均是传染源。病人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 性最大。 伤寒病人在潜伏期时称为潜伏期带菌者;
遵医嘱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骨骼发育,故儿童、孕妇 、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氯霉素使用时注意对其骨髓的毒性作用,监测血象变化
(五)并发症护理
肠出血病人:迅速安置其静卧,暂禁食或给少量流质,遵医 嘱使用镇静剂及止血剂,严密观察其面色、血压、脉搏、 意识及便血情况。
肠穿孔病人:遵医嘱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加用对肠 道敏感的抗生素,监测生命体征的同时,积极手术治疗。
散发为主,部分地区仍有爆发。
临床表现和临床类型 .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 . 分为4期:初期、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 (一)初期 病程第一周。 起病缓慢,最早出现的症状为发热; 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 随病情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在3-7d内高达39~40oC。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关 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发热期病人必须绝对卧床休息至退热后1 周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护理:发热期间给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饮食,少 量多餐,多饮水;退热期间给易消化的高热量无渣或少渣 、少纤维素、不易产生肠胀气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恢复 期病人食欲好转,可进软饭,切忌暴饮暴食或进食生冷、 粗糙、不消化的食物。
(三)缓解期
• 病程第4周,体温逐渐下降,各项症状好转,但仍可出现 各种并发症
(四)恢复期
• 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在1个月左右完全 康复。
• 并发症
(一)肠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 饮食不当、腹泻为诱因。
(二)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多 发于回肠末段
(三)中毒性肝炎,40%~50%,常见于病程第1~3周。 (四)中毒性心肌炎病程2~3周,严重毒血症者。 (五)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常见于病程第1~3周。 (六)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主要由继发感染引起。
辅助检查
1
2
3
血常规
中性粒细胞可 减少,嗜酸性 粒细胞可减少 或消失
细菌粪便培养 尿培养
排菌期限在3个月以内称为暂时性带菌者;3个月以上称为 慢性带菌者,成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通过粪口途径感染人体污染的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 苍蝇等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普遍易感; 病后免疫力持久。与抗体效价无关。 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 (四)流行特征: 本病终年可见,夏秋季节多。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热带、亚热带多见。
囊。
(四)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①严格卧床、禁食水或少量流食;②适当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③止血药物④输血⑤外科手术
2、肠穿孔:①禁食水,胃肠减压②水电解质及热量—抗休 克③腹膜炎治疗—抗菌素④外科手术
3、中毒性心肌炎:①激素(有效抗菌素应用下)②营养心 肌药 ③小剂量洋地黄类药物。
伤寒的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体温过高 与伤寒杆菌感染、释放大量内源性致热原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消耗过多而营养摄入不足有
(二)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首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体
温正常后继续10~14天;婴幼儿及孕妇不宜应用。 2、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疗程
10~14天; 3、氯霉素:成人1.5~2g/天,分3~4次口服,退热后减半,
再用10~14d。注意血象变化。 (三)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1、氧氟沙星0.3,一日两次,疗程4-6周; 2、新诺明一次2片,一日两次,疗程1~3个月; 3、氨苄西林3~6g/日+丙黄舒1~1.5g/日,连用4~6周。 4、内科疗效不佳、合并胆道炎症、胆石症时可手术切除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