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私塾读经背诵法——传统私塾经验类编(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私塾读经背诵法——传统私塾经验类编
阅读:3122014-10-05 22:23
标签:深圳梧桐山天谦学堂
传统私塾读经背诵法
廖智楷辑录
1、初授小儿读书,须循序渐进
小儿读书,若初四句,不必多教遍数,以教识字为上。
若两句识得字,又读得稍熟,则令识后两句字,读后两句,又稍熟,然后令通读四句。
既读得四句尽熟,则放归。
似此数月。
则又可添一两句。
若其后授得字多,则初则分三两授读,俟其口熟,则通读。
若其中有甚难读者,则特读数十遍;如甚易者,则分读时不须读,直待通一授读,然后读其易者。
——宋-王日休-《训蒙法》
2、授书分段,每细段看读百遍,倍读百遍,通倍三十遍
师授本日正书。
假令授读大学正文章句或问,共约六七百字,或一千字。
须多授一二十行,以备次日或有故,及生徒众,不得即授,可先自读。
免致妨功。
(先计字数。
画定大段,师记起止于簿。
点定句读,圈发假借字音,令面读子细正过。
于内分作细段,随文义可断处,多不过十句。
少约五六句。
大段约千字,分作十段,或十一二段,用朱点记于簿。
还案,每细段,看读一百遍。
倍读一百遍。
句句字字要分明,不可太快。
句尽字重读,则句完。
不可添虚声,致句读不明。
且难足遍数,须用数
珠,或记数板子记数。
每细段二百遍足,即以墨销朱点。
即换读如前。
宁剩段数,不可省遍数。
仍通大段倍读二三十遍。
必待一书毕,然后换一书,并不得兼读他书,及省遍数)。
……既每细段看读百遍. 倍读百遍. 又通倍大段。
早倍温册首书. 夜以序通倍温已读书. 守此决无不熟之理。
——元-程端礼-程氏读书分年日程
3、每天背读及早晚背书温书要求
每夙兴,即先自倍读已读册首书,至昨日所读书一遍。
内一日看读。
内一日倍读(译白:当天看读的,当天就要背下来)。
生处误处记号,以待夜间补正遍数。
其间日看读(译白:那种隔日看读再背诵的方式),本为童幼文理未通,误不自知者设。
年十四五以上者,只倍读。
师标起止于日程空眼簿。
凡册首书烂熟,无一句生误,方是工夫已到。
方可他日退在夜间,与平日已读书,轮流倍温。
如未精熟遽然退混诸书中,则温倍渐疏,不得力矣。
凡倍读熟书,逐字逐句,要读之缓而又缓,思而又思。
使理与心浃。
朱子所谓精思,所谓虚心涵泳,孔子所谓温故知新,以异于记问之学者,在乎此也。
——元-程端礼-程氏读书分年日程
4、看读百遍,倍读百遍之读经法之重要性(读书如何避免不精熟)
读书自须成诵。
熟读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
未有不能记忆而能有得者也。
自幼至长。
应读之书甚多。
今之课读者。
初读生书时,学生强记以塞责,
先生以能倍而即止。
逾时渐忘,后来即加温习,已须多读遍数。
重费工夫。
迨读书渐多,工夫渐少。
温习难遍,多所遗忘。
继以温理苦难,师生皆以为畏。
直至废弃旧书,同于未读。
则前功尽弃。
终身无精熟之书矣。
看读百遍,倍读百遍之法。
似乎迂苦难行。
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记。
倍读百遍。
尤能牢记,不至趁口读过。
亦收放心之一法也。
又复连前带倍,每日温倍,不费工夫,温书虽多。
无虞难遍。
是虽勤苦于前,而终得收效于后也。
前辈常云。
读生书。
莫待温时熟。
言初读时,必使透熟,终身不忘也。
又云,读温书,好像生时读。
言已精熟,惟恐趁口读过,必须字字分明,句句体认,如读生书也。
二语与程氏所言相表里。
总之读一句。
熟一句。
得寸则寸。
则工夫不致浪掷,终身受用不尽矣。
——清-陈弘谋-《养正遗规-程畏斋读书分年日程》注
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味出。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
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
仍要时时温习,若功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终是认字不真,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明-何伦-《何氏家规》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
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清-郑板桥-《家书》
5、从识字到初教小学再教四书的步骤
生子至三四岁时. 口角清楚. 知识稍开。
即用小木板方寸许. 四方者. 千块. 漆好。
朱书千字文。
每块一字. 盛以木匣。
令其子每日识十字. 或三五字。
识字多者. 或乳媪. 或仆婢. 量.予奖赏. 则终日引诱认字. 胜于引诱戏骂矣。
复令其凑集成句读之。
或聚或散. 或乱或齐. 听其顽耍。
则识认是真。
如资质聪慧者. 百日可以识完。
再加以三字经. 千家诗等书. 一年可识. 一二千字. 然后从师入塾。
以五六岁为率。
近世惑于七颠八倒之说. 至九岁. 方送入塾者. 非也。
字之识者过半. 则读之易。
且其目之所视. 亦知属意在书. 而不仰天口诵矣。
读半年小书. 便可教读四书。
即与之逐字讲. 逐句讲。
如俗语一般. 使知书如说话。
从前至后. 如问如对. 有上句. 便知应有下句。
先将本日所教生书. 讲了一遍. 然后教以读。
教读数遍. 已能成诵。
如读不下. 再与之讲以第二句之故。
如资质可以读十五行者. 止读十一二行。
宁使其精力有余. 不可使之不足。
——清-唐彪-《父师善诱法》
6、读书必须细计遍数;读书作文总期于熟
唐彪曰:古人读书,必细记遍数;虽已成诵,必须满遍数方已。
故朱子云:读一百遍时,自然胜五十遍时;读五十遍时,自然胜三十遍时也。
唐彪曰:欲学生书熟,必当设筹以记遍数,每读十遍,令缴一筹。
一者,书之遍数得实,不致虚冒;二者,按期令缴筹,迟则便可催促督责之;三者,筹不容不缴,由学生不得不勤读,以早完课程,殆一举而三善备矣。
——清-唐彪-《父师善诱法》
唐彪日:凡经史之书,惟熟则能透彻其底蕴,时文、古文,熟则听我取材,不熟,安能得力也。
然熟亦难言矣,但能背,未必即熟也。
故书文于能背之后,量吾资加读几多遍,可以极熟不忘,则必如其数加之,而遍数尤宜记也。
最忌者,书读至半熟而置,久而始温。
既已遗忘,虽两倍其遍数,亦不熟矣!
唐彪日:天下事,未经历者,必不如曾经历者之能稍知其理也;经历一周者,必不如经历四五周者之能详悉其理也;经历四五周者,又不如终身练习其事者之熟知其理而能圆通不滞也。
故凡人一切所为,生不如熟,熟不如极熟,极熟则能变化推广,纵横高下,无乎不宜。
读书作文之理贵于熟,何待言哉!
——清-唐彪-《读书作文谱》
7、遍数之繁简,宜因人而定;读书带理书之法
唐彪曰:凡幼学,本日所读书,但随其资之高下,令读之若干遍,必满其数,能背固佳,即不背亦可。
次日加读若干遍,均令满数,然后总背。
生则示儆。
讹别字,以角圈标记之,然后授生书。
此读书带理书之法也。
凡书倩朋友先背,后送先生背,则纯熟而无讹误生涩矣(资有
高下,授书有多寡,故遍数之繁简,宜因人而定,不能尽拘一例。
斟酌变通,必使与资相合方善也。
)
——清-唐彪-《父师善诱法》
8、具体读法——一段生书五日分读并连背法(如何避免强记而速忘)
每见先生教了学生一首生书. 并不计其遍数. 惟期能背而已。
今日教. 或今晚背. 或次早背。
不知学生尽力一时强记. 茍且塞责。
及过数日. 茫然不知. 读有何益。
莫若教了一首生书. 即令读三十遍。
令其写字. 以养其气。
字毕. 令将昨日所教生书. 读二十读。
又令少息. 再读前日所教者二十遍。
仍少息. 再读前一日所教者二十遍。
又读前二日者二十遍。
总共一百十遍。
连生书共读五首。
凡学生清晨. 一到书房. 不许温读。
即令其前背五首背起. 连背至今早应背之书止. 共背五首。
是一首书. 读过五日。
又背带背五日. 然后歇。
是在学生口中习熟十日. 可以永久不忘矣。
万一背时有差讹字句. 即与他讲明. 这句书原是这样讲. 应该读某字。
如此教法. 自然终身不忘。
粗书理. 可以渐次明白。
读完四书. 而直讲已明。
读经时. 即可细为讲究章旨矣。
(书中有难读之句. 摘出多读数十遍. 则通体易熟。
亦是一法。
)
——清-唐彪-《父师善诱法》
……宜将经画七八百字,分作五日读之,每日读四十遍,五日之后,必能熟背。
此妙法也,今指出与人共之。
——清-唐彪-《读书作文谱》
9、从七、八十字渐增至二、三百字以上即止;熟书之良法,必不可易质之利钝,禀受于天,今人或不及古。
程氏谓“随日力、性资,自一、二百字渐增至六、七百字,日永年长,可近千字乃已”。
则人或疑其苦以所难。
兹拟减:从七、八十字渐增至二、三百字以上即止,不敢以日诵千字强责。
今之童幼,或致畏难苟安也。
至云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读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后凡读经书,仿此),此则熟书之良法,必不可易。
又云,才办遍数,即暂歇少时,复令入学。
此以惜小儿易困之精神,而化其怠缓待暮之习,宽严相济,塾师所不知也。
——清-黄之骥-《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
10、晨课背书要则;读书须看、背、分、合,循环不已,交尽其功
每日夙兴将已,读册首书,至昨日所读书,送函丈前背读一遍,生处、误处,师为正之,即用朱点记,以待夜间补正遍数。
次晨背读,复有生、误处,仍加点记如前法,必求烂熟,无一句一字生、误,方是功夫已到。
大抵生书一道,看读、背读遍数既足,始分之、继合之,又通之、温之,连朝连夕,复接续读之,则亦透熟矣。
可以经时不忘,计有半月,乃去册首最先一道,前者日减则后者日加,循环不已,旧闻新得,交尽其功,岂不美哉?凡熟书逐字逐句须缓读,以致其抑扬深思,以昭其涵泳。
斯理与心融,乃非记问之学所及。
——清-黄之骥-《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
11、子弟读生书,须于清晨乘其朝气熟读生书
子弟读生书,须于清晨令其连读,自百遍至二百遍,熟如流水,乃及别事。
盖今日之根本既深,嗣后永不遗忘,及理书时不烦多读,即通本一气滚下,何等省力。
每见乡塾中不乘其朝气熟读生书,日午纠督,一句一格,先生挞之,而加怒子弟,愈久而气昏,究竟此书甫读,彼书又忘,及后竭力温理,徒苦难熟。
——清-石成金-《传家宝》
12、新课教读法
书忌口传。
或不论生徒敏钝,教至数十遍,甚则师口一停,徒亦默然者,不知儿童止用口耳,不用心目,虽滔滔背读,倘摘指一字,则茫无以应也。
如上挨认字数遍后,口授十数遍,或数十遍。
数十遍中,每教两三遍,须令自读一遍再教。
又如教八句诗,先教四句成诵,后再教四句,又遇资之最钝者,须逐句教读一遍,令本生自然读五遍,方教下句,教完一首,又通首教五遍,或十遍,或数十遍,自能成诵,切勿因其资钝,落口传恶套。
到成诵后,师须静听,差则提之,此处一宽,后来大为费力。
又教书朗诵,勿恃自己书熟,令童子追读不上。
又教时,便将书义粗粗训解,难者罕譬曲喻,令彼明白,则后来受用。
——清-崔学古《幼戒-教书》
13、探、带、理、默、兼理、背书法
探书:以五首为率,每日每首读二十遍。
读至五日,非百遍乎?然须正日又读百遍,则每首二百遍矣。
况今日读,明日后日又读,至五日,心口渐顺,自不涩。
生者探至五日,背者带前五日,则每首而读十日,何患书之不熟也。
带书:额定五首,其差处生处,全赖此处稽查,若先生苦难,少至三二首。
则书不熟矣。
生徒若多,挑背亦可。
盖师虽偷力,生则全理矣。
理书:逢十总理十日书文,限午前背完,下午念探书。
逢廿理廿日书文,作两日理,限次日午前完,下午念探书。
逢月总理一月书文,作三日理,第三日午前完。
逢季总理一季书文,作五日理。
凡书念完一本,则通本理一遍,年终将一岁书文,总理一遍。
默书:背生书后,掩卷摸写,忌写变体小字,遇重字不可用两点,须连写二字,有一节书,分两首念者,须连写前半节。
兼理:凡课读,必兼理熟书,不得一本放空。
如大学已完,进读中庸,是庸为生书,学为熟书,第一次理半板,第二次一板,三次理二板,四次三板,发至通本背乃已。
然亦不可止停。
照前原理,或三板,或五板,各随生熟而多寡之。
读中庸半本后,须将先半从头理起,照理大学之法,读上论如之,上论不必半部读完,二册即可从头理起。
每完二册,法即如前。
下论两孟读理亦如前法,读完四书,进而读经,然后可将四书分作四本,学庸上论作一本,下论作一本,上孟作一本,下孟作一本,每
本或三板,或五板,各随生熟而多寡焉。
读经亦如四书法,随读随理,旋转不穷,书无不熟矣。
背书:师生须口耳相接,生涩差訛,切勿提过。
然吃紧在读不在背。
忽于读而慎于背,晚矣;忽于初背,而慎于温理,晚矣。
——清-崔学古《幼戒-教书》
14、吴氏家塾授蒙教学全程:识字、念书、讲书、背诵法
学者自幼至长,皆须日日有课程本,写、记尤须有一定工夫。
课程宜宽,工夫宜切实,不间断。
认字以《四书集字》《五经集字》,写与识先易讲者,认字须令真,移地与小大不同都认得,教认偏旁,认相似,不同者会分别。
读书先要端端正正坐着念,手足不妄动,不跛倚,眼不旁看。
念书要一字字清楚,一句句清楚。
单字认清念清再合成句,其蒙童乍念不成句或念字不清,先生与之同念,俟上口再令就位自念。
念字切忌鼻腔,又忌喉音。
送字不出,以致音俱不清又易于哑。
须令唇音字送到唇边,齿音字送到齿边,舌音字送到舌尖,余可以此细推……不使送不到,不使音不住,此一字音住,下一字方动。
不使有杂音零碎毛病,必须会换气,一字有一字一定念法,如何鼓动方出真音,人之自然,此天籁也。
字字鼓动不错,再不连混,自然便会换气。
会换气,则朗朗如贯珠、字字清真、字字轻圆,再念不累矣。
再能用心念进去,则声有兴致,而更熨贴矣。
先生再能粗讲字义,分出文气,句读节次断开,领着念上口,则使听者,不能不欣然于书声之可乐矣。
念书背书,不许成片滚着快念抢念,字既不清,且有口无心;一错便茫然无措,且存心含混,即是欺诳,戒之戒之。
念字不许尽着重,念不下去,声只要轻清不在大小,乱嚷甚不成事,莫似两部鼓吹。
蒙童,切勿使以读书为苦,大忌口念心混、终日念终日玩,坏其心术,不如不念。
须令念时,心、口、眼俱认真,能念十句只令念五六句,不可贪多。
头遍必须多遍念,极熟不使勉强。
暂记不难,再背过难,再背过犹用心,认真加遍数,念极熟也。
念熟后,未到吃早饭时亦可放学,午间亦可放学一次。
以放学与早放学为念好之奖赏,使之欢喜舞蹈,畅达其发、生之气,则可谓善于养蒙者矣。
头一遍念不熟,极如蒸馍未熟,即撤火揭笼,再蒸亦不能去生心。
盖书少则可挨着强背,书多则愈积愈生,温书成一大累,多费无限工夫,仍念不熟,职此之故。
朱子教人:生书读三百遍。
今虽未能如法,亦须成诵后,再认真念几十遍也。
念书必须记遍数。
或用十文钱记、或用纸写、或用竹写、一至十字均可。
念生书,质钝不易成诵者,分作几截念,再合念成诵,再多念遍数。
书上要贴号,一日一号,五日五号,至第六日合五号温,不上生书;第七日退去第一号,连本日一号合温,再背,以次递推……至十五号合温,竭一日之力为之。
书渐多,岁数渐长,心渐入矩,聪明渐进,生书不添惟添温,各经书,日各一号。
背书不熟或多背几遍,可使收心;背不过不可提字,不得不严。
头一日所念书,黎明未起前,父师令其自背一遍最好。
上生书,即须讲。
蒙童有蒙童讲法。
过二年,温熟书,再另讲。
看其岁数、资质能解得到何处,即随时启发之。
书理虽有浅深,非浅者有异也。
以大学问能教小学生方是真有涵养,方是真实,说得平易分明也。
……句读宜讲求圈点,必工整;字音脚须讲求字体;正俗宜讲求书板,错者、讹者宜改正。
讲字须领会,记得方算,不记得再说、再领会。
——清-吴式芬-家塾授蒙浅语
15、童蒙以诵习为主,遍数愈多愈好,量其材力而授之
精诵读
成童读书讲论贵多于诵习,而童蒙则以诵习为主,讲论之功止解大义已足,不可躐等求速。
盖童蒙知识未开,多有记性,诵读既熟,便终身可以不忘。
读书之道,遍数愈多愈好,量其材力而授之。
书能诵百行者授以五十,而以读百行之功力读之,则遍数可以加多。
背诵后复读百遍,而日日又兼所授者并读,或五日或十日,再从头逐节抽退,则书无不可熟。
读时最要真切安详,宜中声不宜急疾,取其静也;宜重声不宜模糊,取其真也。
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误一字不可倒一字。
心到眼到口到,而又从容精细,自然字字清楚。
读熟后再限千遍,使其言皆若出于己之口尤善。
而读时记数,宜力戒伪妄,方能踏实。
书宜就《广三字经》中所载,循序读之。
《小学》、《近思录》、《四书》、《五经》皆宜读注,若限以资力而不能读注者,先读正文,俟后追补。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且义纵有不明,思索亦易。
精思由于熟读,以后根基胥筑于此,所关非细,切勿轻视。
——清·王晋之《问青园课程》
16、学生背诵检查法
唐彪曰: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先生用心细听,则脱落论误之处,了然于耳,然后可以记其脱误而令其改正。
若声轻而且速,则不及察矣。
又有书不能背,倩同堂之人哄然读书,以乱师之听闻者;又有书不能背,将所读之书,或书之掌中,或书于片纸偷视而背者。
凡此诸弊,为师者亦当时时觉察也。
——清-唐彪-《父师善诱法》
17、家传温书之法
若读书当时虽极熟。
久而不读亦必忘。
予尝诵一真言。
二十万遍。
久而不诵。
皆忘之。
故读过书。
不可不温。
其温书之法。
且若初读过书一卷。
则一日温此一卷。
其后读过二卷。
则二日温一遍。
三卷则三日温一遍。
二百卷则二百日能温一遍。
亦永不忘。
如长成者。
读过语孟六经。
一放下之后。
则周年未必能温。
此所以不能记也。
此乃杨子吴秘之家传。
温书之法如此。
则初读时不须四授。
以一日之工温之。
亦不须一卷了。
又分为两授温之。
既省工。
又永永不忘之妙法也
——宋-王日休-《训蒙法》
18、温过之书,宜作标记。
更宜置课程簿,五日一记
唐彪曰:温过之书,宜作标记。
不作标记,或多温,或少温,淆乱无稽,书之不熟,皆由于此。
且有不肖弟子,避难就易,反温其熟者,置其生者。
故标记不可少也。
更宜置课程簿,五日一记,如初一至初五日,读某书起,至某书止,温某书起,至某书止。
童蒙不能记者,先生代为记之,庶免混乱无稽之弊。
——清-唐彪-《父师善诱法》
19、温书标记之法
唐彪曰:学生读过之书,资钝者以三十行为一首;资颖者以四十行为一首,俱于其行下画断,以为每日温习之定额(三十、四十行之下,画一小画,三百四百行之下,画一曲尺画)。
书头之上,以“理”、“温”、“习”、“熟”四字为纲,加圈以记其温过之次数,如第一次书头上记“理”字,二次“理”字上加一圈,三次又加一圈,四次加尖角圈,第五次记“温”辽,六次、七次、八次加圈如前,九次记“习”字,十次与十一、十二次加圈如前,十三次记“熟”字,十四、十五、十六次加圈如前,此温书标记之法也(以上温书,虽也三十、四十行为率,若资性悬绝,犹当因资增减,不宜执定其数也)。
——清-唐彪-《父师善诱法》
20、倍读熟书,须缓读精思,虚心涵泳
凡倍读熟书,逐字逐句,要读之缓而又缓,思而又思。
使理与心浃。
朱子所谓精思,所谓虚心涵泳,孔子所谓温故知新,以异于记问之学者,在乎此也。
——元-程端礼-程氏读书分年日程
附:读经背诵实例
1、崔述读书例
述五岁始授《论语》,每一字旁,必硃书平、上、去、入字,使不误于方音。
每授若干,必限令读百遍,以百钱置书左而递传之右,无论若干遍能成诵,非足百遍不得止也。
既足,则令少憩,然后再授如前。
——清-崔述-《考信录》
2、民国初钟先生读书例
钟先生还提到怎样教小孩子背书,有“背带书”、“背理书”、“背年书”、“挑书”之说。
钟先生说小孩子刚开始读这些书时,普通资质的,每天背两三行就可以了,若是聪明一些的或者年纪再大一些的,可以酌量增加。
第二天要求背诵头天学过的内容,如果背不出来就让他接着读。
每天都要检查前些天所学内容的背诵情况,这叫“背带书”;以前背过的整本书,也要随时抽背,这叫“背理书”;一年终了,要让小朋友将一年所学过的,通背一遍,这叫“背年书”,如果背不出来,就要重读,
直到准确无误地背出来为止。
对于已经背过的书,还要时不时抽取其中的一句,让小朋友背上下文,这叫“挑书”。
钟先生说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孩子把书背得滚瓜烂熟。
等小朋友把基本的书背过了,然后才可以给他们讲解,这叫“开讲”。
老师给学生讲过的书,第二天要求学生“回讲”。
如此循序渐进,方能成功。
钟先生所总结的,实际就是旧时私塾的教学方法。
——檀作文《怎样教少儿学习国学经典》
3、崔元章:我的私塾生活
我从八至十四岁,断断续续上过四年私塾。
在私塾里,绝大部分时间是读书。
凡读书必须背诵。
每天上午,走进学屋,即向老师背诵前一天所读的书。
之后,老师另教新的内容。
其法是:师生同用手指着字,老师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
其量是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而定,重复教四遍,学生就到自己的座位上读。
读至会背,去向老师背,老师再教新的。
背多少遍,因人而异。
读到大约十一点左右,老师示意停止,开始写字,直到中午放学。
下午,仍是写字,老师看作业交得差不多了,示意读书。
进行仍如上午,直到放晚学,学生吃过晚饭,复读一天所读的书。
第二天鸡叫头遍或二遍即起床读书,直到熟背。
每天如此,除大小便外,不出学屋,也没有休息。
在一个屋里,有十几个学生,或二十几个不等。
老远就能听到书声琅琅,因为个人都在听自己的声音,用心记忆,彼此之间,没有妨碍。
每一本书读到一半时,老师让返回复习。
一次背初读
时三天的量,每天共复习多少,也是依各人的能力,复习完,再复习第二遍,每次背初读时九天的量,复习完,再一次背完半本,读完下半本,仍如前复习。
待背完下半本,要全本合在一起背。
这次复习,一般要四天。
这次背,老师要提,提到哪,都必须接着背下去。
如提某章节的第一句,比较易接。
如果提某节的中间一句,甚至末尾一句,则不好接,但都必须能接,才算背完这本书,接着再读新的一本。
读完几本书以后,为了不遗忘,老师要学生既读新书,有要带着复习已读过的书。
有的带一本,有的带三本或更多。
不仅带经书,有的还带古文唐诗等,以扩大知识范围。
初上学的时候,觉得比自己大的学生,大学长、二学长、老师,读书背书都特别好听,并且轻松自在,那情景是怎么得来的呢?没见人问过也没听老师讲过。
但当读完几本书后,自己就慢慢也成了那样子。
速度快慢随己,声音高低随己,抑扬顿挫随己。
所以常有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在田野看庄稼的时候,就情不自禁放声背起书来。
在私塾里,一直读呀背呀,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我们也不厌烦,并且越读越喜欢读,越读越聪明。
本来有些躁气的人,读了几年书,竟能不自觉地沉静了。
常听老人们议论学生说:“你看某某,满脸书色。
”这可能是《孟子》尽心篇说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脺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还有点象《易经》坤卦六五的文言说的:“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
(转自《华夏复兴论坛》作者步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