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强化学习的动机
• 动机是人们学习新事物成功与否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 语言学习中也不例外,而且学习动机在语言学习的诸多因 素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也是语 言学习获得成功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学习动机通常可以分 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和融合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为谋职或提高自己的修养,通过 考试等而产生的学习动机是工具型动机。为参加目的语社 团的生活而熟练掌握语言的愿望是融合型动机。如果单纯 怀有工具型动机,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学习语 言时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动机,即要有工具型动机也应 该培养强烈的融合型动机。学习者只有本着了解目的语文 化的态度,才能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6、文化因素
• 根据 John Schumann(1978)的文化合流模式 (Acculturation Model),各种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着学 习者适应目的语文化的程度,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如 果学习者所习得的目标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差异大,那么 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就大,学习者易对目的语产生低触心 理,文化适应程度就低,输入的语言不能内化,第二语言 习得程度就会相应的降低。从思维方式上说,中国人习惯 于整体思维、具象思维和迁回型思维,而西方人习惯于分 析性思维、抽象思维和直线型思维。表现在语言上,特别 是在会话或写作的语篇组织上,中国学生往往喜欢由远到 近、由外及里、由个别到一般,在主要信息前面堆砌大量 的辅助性语言,欣赏那种层层剥笋、画龙点睛式的语篇风 格。西方人则相反,说话、写作喜欢直来直去,开门见山, 重要信息放在句首,然后才辅以解释说明。由此而产生了 数量众多的中式英语句子,从而使得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石 化现象及其普遍。
1、生理因素
• 著名语言学家Lamendella在1977提出了著名的“关键期 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人脑中 有一个专门管理语言习得的机制,它可以讲外部输入的语 言知识通过语法规则内化而成为学者这的语言能力,但这 种习得机制到了青春期或“关键期”就会自然消失,因此 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会进入停滞阶段,石化现象也就由此 产生了。当前国内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实学生进入中学 后才开始接触外语,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是青春期 (puberty)之前,一旦过了青春,由于大脑功能的单侧 化导致大脑可塑性的损失 ,语言自然习得的能力也就丧失 了。目的语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时,大多数人已经错过了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换句话说,他们的母语语言系统已经 深深根植于大脑之中,这就是造成目的语学习者外语中介 语石化生理上的原因。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and Rules to Avoid Fossilization 浅析语言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小组成员:
李志青 吴丹 郭宗瑶 郭艳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容提要
一、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现象概念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分析 1、生理因素 2、心理因素 3、语言因素 4、策略因素 5、环境因素 6、文化因素 三、避免石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1、树立积极的语言学习态度 2、充分利用所学语言 3、强化学习的动机 四、结语
四、结语
• 通过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石化现象是外语 习得中比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并且对我们的语言 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石化 现象无计可施,只要我们深入分析其原因,在根 据具体情况仔细思考,石化现象还是可以消除和 降低其严重程度的。这就要求广大的外语教学工 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多观察外语学习的情 况,即使发现问题并即使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并和外语学习者一起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和学习效 果,使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避免石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 通过前文对石化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可以 知道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 要障碍。因此,必须深入思考制定出一系 列应对石化现象的策略和方法,使外语学 习者能够更加顺利快捷地学好一门外语。 下面探讨了三个应对石化现象的策略。
1、树立积极的语言学习态度
• 促进二语习得的很重要因素的一个因素就是积极的学习态 度。我们都知道,在外语学习的初期,外语学习者们的外 语成绩通常都很好,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外语的好奇感和新 鲜感,外语学习充满信心,自然就积极主动并能取得较大 的进步。但越往后面学,很少的学习者能够保持一开始的 成绩,这是因为很多外语学习者一旦交际的目的达到以后, 学习者可能会感觉外语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就行了,于是对 外语就失去了热情,这时候最容易产生石化现象。正是在 这种时候,学习者一定要树立积极的态度,决不能消极冷 淡地对待外语学习。而是应该继续保持以往的热情,才能 更好地促进二语习得,尽可能避免或减小石化程度。
2、心理因素
• 关键期假说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语 言习得成效上的差异,却未能解释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Schuman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外语学习者的心理变化,认 为在青少年时期,生理、情感、认知方面的变化会让他们 产生一种防范心理来抵制业已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和观念, 这种防范心理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根据Schumann的理论, 如果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与所学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学习 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 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就会受到限制。 这种限制就如同在缺乏语言环境和语言条件下学习的外语 学习者,语言的输入以及对输入的处理过程都极其有限。 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学习者只能依靠内部输入,也就是母语 和自己的中介语来处理语言。由于长期以不完善的中介语 为基础来处理语言,也就出现了中介语的石化现象。
二、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分析
• 由于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是Selinker提出的, 这位语言学家也提出了他自己认为的原因,分别是以下五 点:(1)母语迁移(languge transfer);(2)培训转 移(transfer of training);(3) 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4)交际策略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5) 目的语过渡概括现象(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 • 除了国外的学者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有过探究之外, 许多国内语言学者也对石化现象非常感兴趣,也就该问题 展开了深入细致研究,认为引起中国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石 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4、策略因素
•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learning)和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 以上两种策略都与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有一定关系。 • 一般认为,学习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运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存储、提 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外语学习者在发展他们中介 语的过程中,总是运用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例如省略错 误反映了学习者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学习任务,忽视了他 们还为掌握的语法特征。所以如果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不 当,就容易造成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 • 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使用该门外语进行交际时, 常常会由于知识缺乏而使用各种各样的交际策略。比如学 习者可能会避免使用拿不准的词,像动词“make”。他 们可能会用“ask”代替“make”,因为“make” 特殊, 后面跟动词原形做补语,而“ask”是规则动词, 后面跟 不定式, 所以较容易掌握。
一、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现象概念
• 在1969年的剑桥国际会议上,著名语言学Larry Selinker最早提出了中 介语的概念,并在1972年的他所发表的论文中第一次正式使用 “interlanguage”来指称中介语这个术语。从此,中介语作为语言学 及语言教学中的术语而诞生了。中介语又称过渡语、语际语,它是第 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不同于母语 (native language)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但同时又具备母 语和目标语的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尚存在一定缺陷或还不是很地 道的语言,是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语言教 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5) • Selinker经研究发现,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外语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 后,就不再像学习的最初阶段稳步地提高,而是处在一种原地不前的 徘徊状态,且可能伴有逐渐退步的趋势。Selinker在1972年将该现象 命名为石化现象,又称之为语言僵化(fossilization),并在1996年将 其定义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中一些语言项目、 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 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甚 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 还是会在过渡语的使用中出现。”。
3、语言因素
• 外语习得是在已会本族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族语对 目的语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研究中,语言学家将 此称之为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单纯从语言 的角度,引起中介语石化的主要救赎就是语际迁移。“语 言迁移” 的概念是 Lado(1957) 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 学》 中提出来的,他认为,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中,学 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 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 去。迁移又分正迁移和负迁移,前者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而后者阻碍第二语言习得,形成石化。例如: 研究发现,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学习英语时,总是避免使用定语从句, 原因是他们母语中没有对等结构。又如中国人用英语道歉 时,倾向于过分使用表达后悔的话语,因为他们把母语中 的标准迁移到了外语中。
5、环境因素
• 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外语学习是在课堂上 完成的,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学生除了 每天 (有些是隔几天 )在课堂上接触到有限的 45分 钟的英语外,其他时间都处于汉语环境的包围之 中,所看、所听、所说、所想无不打下汉语深深 的烙印。由于所学语言的输人量有限 ,且无法与目 的语群体进行有效的接触,说出来的英语充满汉 语腔调和只有中国人才听得懂的 Chinglish,开口 便是 How are you, Teacher Zhang . 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中介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充分利用所学语言
• 目前国内的外语学习都是一种简单的输入式学习, 而对目的语的输入简直是少之又少,所学的外语 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但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 同样有积极意义。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 不够的,学习者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使用语言。在 语言输出中,学习者同时在检验有关目的语的结 构和意义的假设。另外,学习者还能够获得修正 假设的至关重要的反馈。借助反馈,学习者会修 正假设,进行再次尝试。通过语言输出,学习者 还可以提高语言的流利度、自然度和准确度。积 极的语言输出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流利度和准确 度,使学习者越来越接近目的语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