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0-14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符号互动论
一、选择题
人们在“舞台”上“表演”的过程中,会努力去呈现观众期望的一系列行动,也努力去反对一些观众非期望的行动,戈夫曼将此称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印象管理
B.戏剧表演
C.角色扮演
D.舞台移情
E.符号互动
【答案】A
二、填空题
戈夫曼的戏剧互动理论的实质是“______”。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印象管理
三、名词解释
1.“镜中之我”(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镜中之我”是社会学家库利在研究个人的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主要是指每个人都是通过观察其他人对自己行动的反应,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获得对自我的认识。

库利将这种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成为“反射的自我”或“镜中之我”。

2.自我(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

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②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③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3.印象管理理论(戈夫曼)(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研)、印象管理(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印象管理是指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

或者说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己。

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

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戈夫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的: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补救表演。

4.情境定义(南开大学2004年研)
答: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在于分析人们的行为,分析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

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应。

情境定义恰恰居于客观环境与行为反应之间,是人们的主观经验因素。

任何一个自我决定的行动,在其开始以前,都有一个考察和深思熟虑的阶段,我们可以把这称为“情境定义”。

事实上不仅具体的行动有赖于情境定义,而且整个的生活谋略和个人人格都逐渐遵从一系列这样的情境定义。

5.符号互动论
答: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来,它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基础是: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早期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和米德。

6.共同行动
答:“共同行动”是布鲁默提出的概念,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的行动。

在共同行动中,处于不同地位上的人通过各自的解释、定义而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定义有共同认识时就会出现固定模式的行动。

固定模式的行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7.角色距离
答: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对此称之为角色距离。

角色距离的研究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更进一步说,只有当某种角色不仅适合这个人承担,而且对他具有某种“挑战”意味时,这个人才可能充分施展其才能,达到“进入角色”的程度。

8.社会机构内互动
答: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动。

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

这种演出是由社会互动所有参加者的活动构成的,它既包括自我的表演、感情的表达、信息的发出,也包括周围人对这些动作、符号的理解。

表演是按一定的常规程序进行的。

在表演中,预先设计的模式逐渐展现出
来,每个人都根据剧本扮演角色,当然,在剧本说得不清楚的地方人们可以自己设计动作或修改剧本。

9.社会机构外互动
答:社会机构外互动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

戈夫曼把这种互动称作“相遇”,认为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

这种相遇互动与群体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遇可以是群体生活的一个方面,但是人们之间的有些相遇与群体关系大不相同。

虽然人们在这些公共场合的行为与人们在社会机构里的表演有所不同,但是印象管理的原则在这里也是适用的。

10.人际互动
答: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

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

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领域,它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

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

11.相遇互动
答:社会机构外互动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

戈夫曼把这种互动称作“相遇”,认为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

12.标签理论
答:标签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标签理论认为,可以利用贴标签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但只有将某种社会状况与行为贴上了“正当的”、“正常的”、
“符合规范”的标签,才会自动消除它们的对立性。

13.越轨行为
答: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离轨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即它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必须是违反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是应用规章、法律等对于一个“冒犯者”标定的结果。

四、简答题
1.简述米德 符号互动 思想的基本内容。

(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
答:米德符号互动思想基于两个基本的假设:一是人类之所以迫使他们与群体中的他人进行协作是为了谋求生存,克服自身弱点;二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人类生存或适应的行动将会被保存下来。

从这两个假设出发,米德认为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

(1)心智
米德认识到人类心智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

其中他将运用象征符号的过程称作想象性预演。

想象性预演的主要内容是:选择各种行动方案,扮演他人的角色。

当一种姿态在它的发出者和接收者身上都能引起共同的反应时,它才获得了社会意义,米德称这种姿态为常规姿态。

当一个有机体能懂得常规姿态(尤其是语言)的含义,承担他人角色,并想象性预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那么,米德就相信这一有机体具有了“心智”。

(2)自我
自我概念是人们的主观意识的核心,但人们不是天生就具有自我概念,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通过采取他人立场,并以别人的观点评价自身的行为,从而个人就成为自身的对象了。

这种在互动中将自身想像为被评价的客体的能力,是与心智过程紧密相
联的。

米德指出自我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阶段。

①玩耍阶段,个人简单地“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会角色。

②游戏阶段,由于生理的成熟和角色领会的实践,个人同时承担几个社会角色,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

③概化阶段,个人按照“概化的他人”行动。

这样,随着“他人”总量的不断扩大,角色领会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正是这个过程表征着自我发展的阶段。

(3)社会
社会被看作是业已组织起来,通过一般的他人而得以规则化了的活动。

在这里人们彼此调适和协作,这种调适和协作就是心智过程和自我过程的反映。

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①米德认为社会制度与结构的产生是由个体之间有组织的与模式化的互动产生的。

②社会依赖自我的能力,实现社会控制。

③心智是维持和延续社会和它的制度决定性因素。

④社会通过心智和自我概念表征的那些过程来改变和重新建构。

个体的心智和自我的特征以及具体的互动过程是他的研究重心,其中关于玩耍和游戏活动在儿童自我产生中的作用的观点,也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所证明。

但是米德过分关注符号的作用,把所有的互动都看作是由符号这个中介决定的,否定了社会生活的客观作用。

2.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南开大学2003年研)
答:(1)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有很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流派。

符号互动论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的著作《人与社会》一书中。

在功能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他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

20世纪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