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有道”的社会 应该是道德品行良好的 社会。
孔子把道德的良善看做 是政治的目的,在回答 颜渊什么是“仁”的时 候,孔子说:“克己复 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第三,“有道” 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关系和谐 的社会。
孔子认为,君臣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的民 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君臣之间应该是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统治者与民 众之间,应该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 则易使”。
孔子所说的“有道” 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 结构,等级结构是良好的社会秩序的条件。孔 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设想 的社会是一个君臣父子各尽其职、各安其分的 社会。
在孔子所设想的“ 有道” 社会里,国 家的政治事务都由君主决定,卿大夫不 能专擅国事,“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 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到了春秋晚期, 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 即 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末期是“ 陪臣执国命” 的时期。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瓦解
首先是分封制度的瓦解。 随着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血缘关系日益疏远, 分封制度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其次是井田制度日益瓦解。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都发生了改变原有土 地制度的事件,如晋国的“作爰田”、鲁国的 “ 初税亩”等。这标志着作为早期国家重要 经济支柱的井田制度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孔子的仁、礼学说与德治主张 第三节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急 剧变化,西周时期的大一统政治格局不复存在,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日益瓦解,社会政治生活 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这促使政治思想家进行 深入思考。
在旧的社会制度逐渐瓦解的同时,春秋社会也 在孕育着许多新生事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郡县的出现。 其二是成文法的出现。 其三是出现官僚制度的萌芽。
三、思想的活跃与私人办学风气的兴起
1.“重民” 观念的广泛传播 春秋时期,随着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 日益深化,也形成了一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 观念或思潮。其中,最有意义的是“重民”观 念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2.私人办学之风兴起
西周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在官 府”,到了春秋晚期, 孔子开创私人办 学之风。
这一时期私人开设的学校,其教学内容 与教学方式,与原有官府学校有着很大 不同。原有官府学校注重的是培养学生 服务于国家的技能,而私人学校在传授 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宣讲办学者的思 想主张。
在私人办学风气影响下,春秋晚期,士人阶层 逐渐崛起。
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 第三,敦朴厚重为仁。
“爱人”为仁,体现的是孔子对于“仁”的基 本理解。孔子认为,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别人, 是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孔子把“爱人”放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加以理 解。在他看来,仁的品质在于“爱人”,而 “ 爱人”则始于“爱亲”。
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是个人内在的道 德品质,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一个人 如果没有“仁” 的品质,无论是在贫困还是 富足的状态下,都不可能拥有符合道德的生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王室衰微与社会秩序的动荡
春秋时期,王室地位较之以前发生了重大变化。 周王室不仅不能支配各诸侯国,甚至要依赖晋、
郑等诸侯国才能生存。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 主。 大国争霸是春秋时期的重要特点。春秋之初, 中国历史便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的 时代。
与大国争霸政治形势相应,春秋时期的社会也变得动荡不 安。
孔子晚年编写删 订了《诗》、 《书》、《礼》、 《乐》、《易》、 《春秋》,是为 六经。孔子去世 后,其后学编的 《论语》一书记 录了孔子的言行, 是研究孔子政治 思想的主要史料。
一、“天下有道” 的政治理想
孔子追求符合道义的社会生活,他把“道” 作为判断社会政治良否的标准。
在他看来,符合道义的社会便是好的社会,谓 之“有道”;不符合道义的社会便是“ 无道” 的社会。“天下有道”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司马迁曾评论说,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孟子说,春秋时期“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西周时期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秩序正在瓦解,原有的社会 等级结构日益解体。
春秋中期以后, 列国卿大夫在争霸战争中发 展实力, 纷纷攫取政权,各诸侯国陆续出现 了卿大夫专权的局面。
动乱的社会现实,使得人们更加注意到了民众 的重要性。人们已经认识到,民心向背决定着 国之兴亡。例如,《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载,楚尹戍评论梁国灭亡说:“民弃其上,不 亡何待。”
春秋时期对于民众重要性的认识,也可以从有 关民与神关系的议论中体现出来。
春秋时期的重民观念,实际上就是战国时期儒 家“ 民本”思想的先声。
从《论语》记载的有关言论看,孔子所谓符合 道义的社会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符合道义的社会应该是有着严格的等级 结构和统一秩序的社会。
在孔子看来,符合道义的社会只能有一个权力 中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应该由这个权力中 心制定,国家重大的政治事务也应该由这个中 心决定。总之,“有道”的社会在政治上应该 是高度统一的。
这一时期的士人,与原来分封制度下作为一个 等级的“士” 有着很大的不同。西周时期的 “士” 是统治阶级中地位最低的阶层,主要 是一个政治等级,而春秋末年在私人办学的背 景下出现的士人阶层,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 有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和思想主张,他们成为春 秋晚期以至战国时代最为活跃的社会力量。
第二节 孔子的仁、礼学说与德治主张
只有统治者尽到爱民、养民的责任,才能获得 民的服从。显然,在孔子所设想的“有道” 社会里,民众应该受到正当的对待。
二、“仁” 与修身
“仁” 与 “ 礼” 是孔 子思想的核心 概念,孔子的 全部政治主张, 基本是以这两 个概念为出发 点提出来的。
仁的内涵丰富,要点有三: 第一,爱人为仁。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其意就是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