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硅步 至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跬步至千里
——浅谈“高效课堂”学生参与之实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小学廖发梁颜鹏)
自从2011年3月,教学改革的新潮——“高效课堂”教学如春风吹遍了吉安市区的每一所学校。这几年来,市、区、县每学期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纵观所有的课堂教学,有的课堂教学确实让我们倍受感触,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然而更多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轰轰烈烈,交流反馈头头是道。但只要你静心去感受一下,就会发现课堂教学是老师在作秀(学生交流时根本没看书中的批注,他们的眼睛在骨碌碌地左看右看),课堂上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交流也只是浮于表面(他们的交流源于课外辅导书,根本没有经过自己头脑去思考)。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说我们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问题由他们提出,思路由他们寻找,答案由他们说出,只有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促使他们得到自由的发展。其实,高效课堂教学本身不在于外显的小组合作方式,也不在于课堂多样化的展示形式,更不在于课堂氛围的热闹非凡,关键要抓住课改的核心理念,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强调情感体验与品质提升,突显教师的引领服务功能,达到学生各取所需,感知生命成长的目的。
一、在自主学习中初显实在
这里的自主学习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就是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当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他们就会自觉地去预习,去阅读文本,去思考课后或导读中的问题,说出自己预习中的见解,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正是这些见解和困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课堂上,他们才会再次走进文本,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最终与作者达成共识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学生在课堂上
或根据自己的质疑,或依据同学的问题,或按照老师给予的学法进行的自主学习。这次的学习是带有目的去学习的,他们就能置身文本中,从课文中寻找解答问题的语句,再去研读这些语句,想他人所想,悟他人所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得到心灵的触动,思维的启迪,最终达成共识,收获成功的喜悦。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学生通过预习提出的问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了?她为什么要幻想那么多美好事物?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是学生从课题、课文内容及课文中的语句提出来的,是值得探究的。借助这些问题,我让学生去读文,寻找答案。因为是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的,他们读得格外认真,找得格外仔细,划出语句,写上标注,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并填写好老师课前设计的表格(对比填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与幻景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内心的世界。上述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的提出、解答都出自他们之手,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真正注重了“学法”,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时只有摒弃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让他们踏实地学习,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动性,触动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提升他们的能力。
二、在交流展示中彰显实在
高效课堂特征之一,就是“还给”学生说话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而交流展示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课堂因学生的交流展示而精彩,因学生的交流展示而焕发生命活力。交流展示即暴露、即发表、即自信、即勇敢、即担当。黑板是媒体,发表是情感活动。交流展示是课堂的精髓,是学生心灵碰撞的平台,既包括小组讨论后学生在黑板上的书面展示,也包括学生登台讲课和学生互动质疑过程中的各种交流展示活动。学生在交流展示时,思维活跃,全神贯注,课堂也就妙趣横生,质疑生成,亮点不断,尽显生命的狂欢。交流展示使学生有了快乐,有了自信,有了尊严;交流展示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我们都知道,只有教师的“放手”,才有
学生的“创造”;只有教师的“信任”,才有学生“发挥”,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再说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并通过小组合作认真填写好了表格,然后全班交流展示,反馈学习情况。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慢慢地了解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因为现实生活让她感到寒冷、饥饿、孤独,所以才会渴望大火炉给她带来温暖,烤鹅满足她的食欲,奶奶带给她快乐,然而这美好的一切只能在擦亮火柴时才看到,才享受到,都是虚幻的东西。此时,教师让学生去品析所谓“幸福”的语句与现实残酷的语句,那么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特别是让学生说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这个社会,会是怎样的结局?”学生就清清楚楚地知道了“这样一个凄惨的故事,安徒生却用优美的语句写出了小女孩内心的世界,这样描写更突显了主人翁命运的悲惨,在那样冷酷的环境中,在那样黑暗的社会里,小女孩要想‘幸福’,只有离开这个社会。”这样既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又让学生感受到童话语言的魅力。其实,只有让学生自己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让学生在不断“反省”中,提高认识,培养能力。
三、在课堂训练中突显实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把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解读,从感知到感悟,并在感情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情境对话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在拓展练习中得到能力的提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他们亲身感受了,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解放,心灵才能得到启迪,慢慢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当学生带着从课题中提出的问题“伯牙是位琴师,他这么喜欢音乐,为什么要断绝琴弦?”读课文后,大概地了解了课文的故事,但对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份情却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出示语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读,再进行情境对话。“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伯牙鼓琴,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由浅入深的情境对话,让学生明白了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此时再让他们读这些语句,那么学生就能想象出俞伯牙弹琴时的情景,更能想象出钟子期又是如何赞叹伯牙的琴声的。当学生就“绝弦”展开讨论,了解俞伯牙绝弦是因为钟子期的去死后,再让学生议一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在讨论中,学生慢慢知道了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俞伯牙感到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鼓琴了。课堂上,学生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让学生懂得要珍惜朋友间的真挚感情。学生踏实地训练,让他们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就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学的前提,踏踏实实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荀子曾过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一语道破了凡事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有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方可求真理。我想在“高效课堂”漫漫求索路上,亦是如此。课堂上,只要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学,教师只在学生困惑处、争议处、思维受阻处进行点拨,他们就能在自己亲身体验中得到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升、情感的熏陶,从而落实新课标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