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

关键词:宣传品作品产品创新传媒艺术

摘要]:

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1],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笔者认为,中国电视50年在内容生产方面,可以用“品”2]字来划分出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3]为主导的阶段。从以“宣传品”主导到以“作品”、“产品”为主导,每一发展阶段上,电视节目创新在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力图对

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的历程作一梳理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予以思考和前瞻。

一、“宣传品”为主导阶段(1958—1978):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模仿

“建立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宣传工具。”4],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电视的内容生产,主要围绕党和政府的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来组织、开展宣传,承担的是“宣传教化”功能,扮演着党和政府的“喉舌”角色,突出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要求。导向正确、领导满意则是衡量节目宣传质量、效果的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由于处在初创阶段,电视节目从技术到艺术远未成熟,更多是从邻近的广播、报纸、通讯社、新闻纪录电影和戏剧(舞台剧)、电影(故事片)那里学习、借鉴和模仿5]。如在影像上模仿纪录电影(“新影体”);在文字风格上模仿《人民日报》(“人民体”);在播报方式上模仿人民广播(“广播体”);在报道体裁上则模仿的是新华通讯社(“新华体”)……在传媒系统当中,电视像是新闻纪录电影的缩小版,人民日报的影像版,人民广播的图象版,新华通讯社的精简版;在艺术系统中,电视则更多从戏剧(舞台剧)、电影(故事片)那里直接借鉴、吸纳内容、样态与方式,不少电视节目被观众视为“小戏剧”、“小电影”。

1、电视剧。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到《党救活了他》、《相亲记》、《新的一代》、《火种》等中国早期电视剧,其

大多场景构成单一、故事情节简单,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结构线索。如《一口菜饼子》的背景就是一块灰天幕,场景只是一个草棚子和一些简单的道具,整个剧时长只有20分钟,故事情节就是姐姐向妹妹讲述一口菜饼子的故事。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这些电视剧几乎都采取的是直播的方式,因此,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观赏处于同步状态,没有录制,没有剪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接近于舞台剧。”6] 2、电视新闻。“早期北京电视台的摄制人员大都来自‘新影’厂和‘八一’厂,……在观念和实践方面都深深影响了早期中国电视的电视新闻,……创作手法如出一辙。”7]“早期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有图片报道、电视新闻片以及口播新闻。”8]这些新闻节目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图片加解说,如图片报道,“图片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形式。采用的图片大多来自新华社,在摄像处理的同时加配解说词”9];第二种是新闻纪录片加解说,如电视新闻片,北京电视台设立的固定栏目《电视新闻》,主要播放的就是这种节目类型;第三种是口播广播稿,即口播新闻,这些稿件主要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由沈力播报的《简明新闻》。

3、电视文艺。电视文艺是早期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1958年起就有了国庆焰火晚会的转播,从1960年开始就有了综合性的文艺晚会春节文艺晚会的出现,尽管早期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对诗歌朗诵、舞蹈、相声、曲艺、杂技、映月等艺术样式的直播或转播,没有进行成功的“电视化”,但是它对电视文艺节目形式的尝试和探索还是为

我们的电视文艺发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如三次《笑的晚会》,尤其是第三次《笑的晚会》,“试图突破社会上现有文艺节目的局限,创作适于电视演播的喜剧节目”10],对中国电视文艺,尤其是晚会类节目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技术与艺术基础。

这一阶段电视节目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借鉴、模仿的“杂交”,因此,一些节目呈现出“四不像”状态,如“电视片”既有故事性,也有新闻纪实性,其解说词既不像传统新闻报道,也不像传统文学样式,而显现出“别样”的形貌,《收租院》就是此一阶段电视节目创新影响较大的代表性之作。从整体上看,这一阶段中国电视节目体现出以导向正确、领导满意、凸显意识形态宣传功能的“宣传品”特质,在节目创新方面,主要体现为借鉴、模仿其他历史积累较长、较厚的传媒样式与艺术样式,尚未形成自己鲜明独立的传媒特征与艺术特征。当然,借鉴、模仿常常是创新的第一步,这一时期在借鉴、模仿中的一些探索也已显现出一些具有突破可能的新质。

二、“作品”为主导阶段(1978—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式与观念的探索

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一方面努力摆脱上一时期模仿、借鉴别种传媒样式、艺术样式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在模仿、借鉴别种传媒样式、艺术样式的基础之上,努力探索具有电视独特传媒特征、艺术特征的新形式和新观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内容生产之路11]。概括而言,这一阶段电视内容生产是以“作品”生产为主导的阶段,电视从业者的职

业化、专业化追求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肯定。在电视形式、观念上追求个性、原创性和独特性12]成为这一时期节目创新的突出特点。(一)形式与类型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电视节目创新的成果,集中体现为电视专题片、电视剧和电视文艺这几种有中国特色的节目类型的发展和成熟,以及节目主持人这一电视独特标识符号的出现上。

1、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是中国电视人在本土实践中提炼、概括出的节目类型。这一时期电视专题片生产量大,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电视荧屏支柱性的节目内容之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一是风光风情片,以展现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地域风光为主,如《大连漫游》、《哈尔滨的夏天》、《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在文艺界乃至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并导致此后中国大陆原创流行音乐的崛起),这些风光风情片在视听表现力与冲击力上做了不少新的探索;二是文化片,以表现历史文化创造与进步为主,标志性的作品就是轰动一时的《话说长江》与《话说运河》,《话说长江》与《话说运河》等将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结构成功地运用到专题片的创作上,创造了电视文化片的“话说体”;三是主题鲜明,同时又渗透着个人独特思想、视角的政论片,如《让历史告诉未来》等,与纯粹的宣传片不同,这些政论片已经有意识地将思想宣传融入个人化思考与表达之中;四是行业宣传片,如农业、工业、教育、军事、外交等众多行业领域,在行业领域宣传中也加入了创作者个人化的理解。这一时期的专题片,无论是哪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