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具体内容及世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奇迹与中国模式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经济方面看,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
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到城镇,从沿海到内地,从商品市场到生产要素市场,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日益全面,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彻底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体制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确立了对外开
放的基本国策,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占GDP的9.7﹪,到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1738亿美元,是1978年的105倍,占GDP的比重达到62.8﹪,贸易总量由世界第22位跃居到第3位。
1978年到2007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了7600亿美元,据发展中国家第1位,世界第2位。
3.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跃至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
发展,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的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 6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8﹪,世界排名由第10位跃居到第4位。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城市化的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6年的43.9﹪,工业化的水平由1978年的62.3﹪上升为2006年的72.3﹪。
4.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万减少
到两千多万,1978年人均GDP仅为381元,2007年达到18 665元,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居民人均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医疗水平以及公共设施水平等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使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5.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逐步提升。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
6.7﹪,已
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
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居世界第一。
钢、煤、电视、水泥、化肥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与和平崛起,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影响日益增强,“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
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受到全世界各方面人士日益广泛的关注。
二、对中国模式的不同解释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中国经济以平均10﹪的增长率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是当之无愧的。
为了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国内外的学者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做了多方面的解释,包括: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需求、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高
储蓄率和投资率、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有效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市场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技术的进步、二元结构的转换、工业化与城市化等等。
但是,对于这些不同的要素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人们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有人认为,中国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有人则认为,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国家指导是中国经济改革顺利推动的关键;有人认为坚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有人则认为,中国模式的关键是地方分权的广泛发展和经济上的联邦主义;有人认为,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和实现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基本经验,有人则认为,国有经济效率低,不能与市场经济兼容;有人认为,顺利实现转型必须整体协调、有计划推进,有人则认为,自上而下,摸石头过河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奥妙所在;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制度、技术和结构综合创新的结果,有人则认为,中国的增长同东亚增长的奇迹一样,完全是建立在要素投入的基础上,缺乏持久性;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发展的模式和政策是一种成功经验,具有普遍意义,有人则认为,中国的成功是有利的初始条件(如二元结构)的产物,与制度和政策无关,等等。
三、中国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中国模式包括了改革模式、发展模式、开放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四方面的内容。
1.改革模式。
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引导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支配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国经济改革中所有的重点和难点,经验和特色,都来源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要求: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过程机构乘客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特色,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其中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和以人为本相结合,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提高效率和社会公平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相结合。
改革的过程与改革的目标是分不开的。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向世人昭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而且还在于它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实现这一目标的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把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创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项利益关系;采取渐进式的转轨方式,实行双轨制的过渡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大胆试验、并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改革的方式内生于改革的目标,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差别不是方式和方法的差别,而是改革的目标和性质的差别。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改革道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2.开放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逐步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总结中国30年来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可以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或四种模式: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建立经济特区为特征的试验探索模式;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世纪末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全面开放模式;从2001年到2006年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的体制接轨模式;2007年后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互利共赢模式。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开放模式有如下特点:国家主导的开放与市场调节的开放相结合;开放进程的渐进性;从局部开放到全面开放;开放与改革、发展的相互推动。
3.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其原因包括: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需求,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高储蓄率和投资率,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有效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市场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技术的进步,二元结构的转换等等。
概括的讲,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投入与资本积累均应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制度创新和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不断提高经济制度质量和整体经济效率。
因此,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最终实现国家的重新崛起。
从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的角度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由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或经济发展模式,这条道路或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够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等。
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的理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关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自主创新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关于构建和谐经济的理论,等等。
这些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国的对外开放模式,就是处在发展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融入全球化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就是以工业化对外开放和改革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形成的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
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中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中国模式的本质和精髓。
四.中国模式的意义
综上所述,所谓的中国的经济模式,就是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前提,以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为内容,以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模式,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实践开阔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思路,深化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规律的认识,向人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具有普遍
意义的命题,包括: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结合的;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国家与市场、效率与公平、开放与自主不是对立的,而应当有机结合起来;好的有效的发展应该是科学的发展,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把积极参与全球化与坚持独立自主结合起来,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要兼顾改革、发展和稳定,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推动改革和发展;传统与现代、新体制与旧体制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和融合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制度和发展因素的兼容和共生,等等。
中国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应了中国特殊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因而,它既尊重一般规律,又充满了首创精神;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的经济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种新的可能,它的成功不仅会使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想得以实现,也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