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时间即命运:师陀小说《说书人》 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即命运

——师陀小说《说书人》及其他解读

一、教学目标

1、重点1:通过解读果园城中的“说书人”形象,较为全面的认识师陀,体会

其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特征。

2、重点2:通过与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作品进行互文式对读,更加深入地

理解师陀在小说人物形象上浸润的情感体悟。

3、难点:通过学习叙事方式(而非叙述视角)——多重视角叠加,模糊叙述视

角,体认师陀创作的风格特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说书人》选自师陀的小说集《果园城记》,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之

作,共18篇短篇小说,《说书人》是其中一篇,借由一个归乡游子马叔敖之口,讲述了果园城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说书人”便是其中之一。果园城既有师陀故乡的影子,又有他寄居过半年的朋友家乡那个长满小红果的小城的特点。

2、刘西渭评点:()是他的衣饰,()是他的皮肉。而人类的

(),这基本的基本,才是他的心。

点出本课的目标:通过认识坚守果园城的“说书人”和重返果园城的“我”(马叔敖),在课堂的最后将这个评点的空格补充完整。

(二)坚守“果园城”的说书人

不曾停留。

1、“我”三次看见说书人,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情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悖论ⅰ:为何“技艺高超”,却因为生计艰难而死?为何最美好,却最悲凉?

☐素姑:织了一箱箱的嫁妆,最后待在闺中变成憔悴的老处女;

☐贺文龙:有着诗人气质,最终被琐碎家务和孩子缠住手脚;

☐油三妹:有那么多笑,心地又善良,最后凄凉而死;

☐虎头鱼和大刘姐:曾经有着美好“一吻”,抵不过时间的无常。

……

材料1:

《说书人》写于1942年,正值抗战时期,时代动荡、变革,物价飞涨,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农村更是艰难。

说明:这种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时代的悲剧。师陀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都在生存的泥淖中苦苦挣扎。师陀不像沈从文,着力建构一个诗意的“湘西世界”,以此来隔绝现实,他以清醒的目光揭示了时代对人的戕害,历史变革给弱势生命带来的伤害。因此,这样悖论的设计,有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批判。

但是,师陀说,假使没有战争,这些小人物在大时代中依旧面临生命没有保障,无法安身立命的处境。这种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冲突,是贯穿整部《果园城记》的。

材料2:

小说富于意义,并不是因为它时常稍带教诲,向我们描绘了某人的命运,而是因为此人的命运借助烈焰而燃尽,给予我们从自身命运中无法获得的温暖。吸引读者去读小说的是这么一个愿望:以读到的某人的死来暖和自己寒颤的生命。……在讲故事人的形象中,正直的人遇见他自己。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说明:在此提供另一种阅读的视角。小说创作的八年,与抗战相始终,是作者借“说书人”的角色“遇见自己”的一种方式。战争背景带来的生命孤独、脆弱的体验,也是作者写作意图所在。

3、悖论ⅱ:为何说书人死后,世人如此冷漠薄凉,但叙述者却认为他给人感动、幻想?

☐《说书人》

☐《灯》(卖煤油的)

☐《邮差先生》

说明:“说书人”创造了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引人向善、向真,使人暂时忘却苦难的生活,可有谁记得他?“卖煤油的”只用摸一摸各家的灯,便知是谁的。但是在万家灯火的夜晚,有哪一盏灯是他自己的?那个免费为小城人贴邮票的“邮差先生”,将这个职业当成生命,可那条漫长的送信之路,除了偶尔的阳光,只剩寂寞。

在世人的眼里,他们存在着,只是一个职业符号,而只有“我”,关注的是,他们首先是一个“人”,必须以“生命”为价值尺度对他们的生存状况投之以应有的悲悯情怀。

材料3:

君为人淡于名利,正直刚强,嫉恶如仇,遇不平事辄拍案而起,不曲学以阿世,不违心作悖言,一切发之天然,有其人是以有其文也。

——历史学家唐振尝《师陀墓表》

(三)重返“果园城”的“我”

A:小说叙述者

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

说明:我们看到师陀作品中呈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沉的同情,这与《果园城记》是一部怀旧之作,是一部“流动着怀念童年故旧的恋乡情愫”的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材料4:

《听说书及其他》: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放学,别的同学回家,我则直奔城隍庙去听说书。

《果园城》:我只是从这里经过,只是借了偶然的机缘,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之情来的。

1、“视角总是被设置在遭遇最大麻烦的那个人物身上”,“我”的“麻烦”是什么?

说明:在世外桃源般的果园城中,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如马叔敖(“我”)这样的,离开了,成为漂泊者;像说书人,留下来,过着凝固静止的生活,成为坚守者。是说书人,在我幼小的心田上种下梦想的种子,他是我的造梦者。如今回来,只为“重寻旧梦”。但是,结局如何?

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说书人》“这条街多凄凉!”我心里说,在旁边站着。——《期待》

说明:正如苏轼的《永遇乐》所言:“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说漏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这些归来者发现了理想和现实的错位,空间上透露着衰老气息的果园城,失去了它的说书人,丢失了它珍贵的说书艺术,而那是传统失落的象征,在时间的沃土上,它慢慢枯萎。因此,荒凉的岂止是小城,而更是人心。

而“我”只能一个人静静地站着,看着,空余浩叹。“我”带着美好的回忆而来,却只能带着伤感而去,这种无奈的结局是“我”必须承受的代价。

材料5:

无能为力和软弱是人类永恒的经验和永恒的问题。——荣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