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开发.pptx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人口界定: 确定贫困标准需要体现两个要素: 一是人的基本需求, 即基 本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 二是国家的经济实力。 国际标准是1990 年由世界银行根据对34 个发展中国家特 别是其中12 个最贫困国家的贫困状况的研究结果提出。 该标准按1985 年购买力将370 美元作为国际通用贫困标 准衡量各国的贫困状况, 简化为 1 天1 美元的贫困标准。 它被各界广泛接受并于2000 年被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采 用。 联合国粮农组织则提出恩格尔系数59%以上为贫困人口。
社会文化的贫乏
教育落后
办学条件差,教室缺少或者是危房 师资力量弱,教师少,教师教学水平有限 学生交不起学费,缺少基本的学习工具
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贫困家庭卫生条件不好 医疗设施不健全 医疗意识不高
从数量上看, 农村贫困人口群体庞大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高达数千万, 数量巨大, 虽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但农村贫困人口一直是一个庞大的 群体。如果根据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 即人均1. 25美元统计, 中国 的农村贫困人口群体更庞大, 其数量在国际排名高居第2 位, 仅次于 印度。这个群体的贫困程度深, 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2007 年
1985 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 元的标准 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 元 2000 年为625 元 2006 年国家公布的绝对贫困标准为年人均693 元 2008 年人均年收入786元
农村扶贫开发 农村扶贫开发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解释。 广义的农村扶贫是指一切以使农村中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为目的的社会救助项目,基本上包括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 扶贫两种。 狭义的并存扶贫仅指开发式扶贫,即对农村中有一定生产 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从政策、观念、投资、物资、技术、 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通过生产经营劳动摆脱贫困的 社会救助项目。
的1479 万人。
30000
贫困人口数量(万人)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5000
12500 8066 7500 7000 6642 5800 5000 4200 3400 3200 2927 2820 2900
78
85
92
93
94
9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6
97
98
99
2000 2001 2002 2003
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态环境本身具有天然脆弱性,
一经破坏, 将难以在短期内恢复。而近年来人为因素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作用日益严重。自然资源遭受无节制地开采; 城市污染物和工业 污染物大量向农村转移; 农村人口大量增加, 加速了人类对自然 资源的消耗; 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落后, 生活、生产垃圾未经处理 而废弃等。这些行为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一方面导致农 村耕地减少, 农业收益降低, 农民农业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 恶 化了的生态环境会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 自然灾害频发又会反过 来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两者进入恶性循环, 农业在这种过程中 遭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
案例:
古浪县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位于河西走廊东端,乌鞘岭北麓, 腾格里沙漠南缘,介于北纬37°09′至37°54′,东经102°38′至 103°54′之间,居甘肃省中部。东接景泰县,南依天祝藏族自治县,西 北与凉州区毗邻,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接壤。 全县东西长约102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总面积5103平方公里,按地 形可分南部山区,中部绿洲,北部沙化区。耕地1090667亩,占总面积 的14.2%。 年均降水量300毫米,蒸发量2292毫米,无霜期140天左右 常住人口39.32万,农业人口36.56万人,占总人口的92.98%。
农村村扶贫开发的界定
贫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和《贫困报告》认为人类贫困 指的是缺乏人类发展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长寿、健康、体面的生 活、自由、社会地位、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世界银行(2000~2001年度报告)指出:“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 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 差。贫困意味着没有发言权和恐惧等。 贫困是一个地域的、动态的综合概念,通常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 困,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就贫困的内涵而言, 贫困又可分为狭 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狭义贫困仅指从经济意义上理解的物质生活资 料匮乏的贫困。广义贫困则包括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理解 的贫困, 如物质贫困、社会权利贫困、能力贫困、社会资源贫困以 及包含精神缺乏产生的贫困。
农村扶贫的对象是处于贫困标准以下的贫困地区和贫 困人口。我国农村扶贫的首要对象是贫困地区尚未解 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 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 现阶段,我们扶贫一般以县、村为扶贫主体。划分贫 困县,2013年我国有592个贫困县。
贫困农村的现状和分布
从类型上看, 农村贫困呈现多元化特征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面临经济贫困、环境 贫困和文化贫困, 三者相互交织,增加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复杂性。
产能力低
由于收入水平太低,连维持生活都很困难,再生产实际很难。
环境的贫困
贫困区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沙漠地区、高寒区。这些地区这 些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或干旱严重 或洪涝频发;有些地区地 表水渗透严重, 地表水源无法利用;或 高寒阴冷, 有效积温严重不 足。这些地区不仅不适合第一产业生产, 而且, 如果以发达地区的 自然条件标准衡量,相当多的地区都被认为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 地区
致贫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 ★自然条件恶劣 ★地理位置偏僻 ★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条件恶劣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山区,高原,荒漠地区,资源匮乏,自然灾害 频发。
地理位置偏僻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偏、远、边地区, 距离省会等中心 城市相对较远。 这些地区交通条件十分落后, 运输渠道不畅, 人们出行极为不 便。
中国的农村贫困标准: 是指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在制定标准的过 程中, 也有三线, 特困线、温饱线、发展线的提法。 中国的贫困标准与世界银行不同: 中国的贫困标准主要考 虑的是支出问题; 而世界银行公布的贫困标准按每人每天 生活费不低于1.25 美元的标准来计算, 它主要考虑的是收 入 问题。在实践中, 分别以收入和支出作为贫困标准来衡 量
扶贫开发的原因及意义
★扶贫开发是保障基本的个人权利,是社会的责任。 ★扶贫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扶贫开发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矛盾的解决 ★扶贫开发推动文化发展,是社会更文明。
中国历史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1978 一 1985 年),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这一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扶贫开发战略是进行制度改革。 农村实行的农产品价格制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改 革,也为解决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打开了出路。 成果1978—1985年,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4%,棉花增长 73.9%,油料增长176.4%,肉类增长87.8%,农民人均年 纯收入增长2.6倍。使得我国农村贫困状况大幅度缓解, 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人下降到1.25亿人,占农村总入口 比例由33%下降到17%,绝对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86 万人,贫困率从30.7%下降到14.8%。
地理区位分布看, 农村贫困人口总体分布广泛与局部分 布集中并存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范围广泛,除北京、天 津、上海等省区完全消除了生存贫困以外, 其余省区均有 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592个国定贫 困县广泛分布在全国21个省区。但农村贫困人口在分布上 也呈现出局部集中的特征: 从地域分布上看, 主要是向中西部地区集中。 从民族分布上看, 主要是向民族地区集中。 从地形分布上看, 主要向自然条件恶劣地区集中
第二阶段(1986 一 1993 年),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 扶贫阶段 1986 年国家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 年 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使得扶贫工作制度化、专业化。 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 行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贫困标准和重点扶持区域, 以县为单位确定国家扶贫的重点。 成果:我国农村问题从普遍性、区域性、绝对性贫困向点状分布 和相对贫困演变。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986 年的 206 元增加到 1993 年的 483.7 元;农村贫困人口由 1.25 亿人减少到 8000 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40 万人,年均递减 6.2%; 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 14.8%下降到 8.7%。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出应有 的贡献,免费供大家下载! 希望大家也能免费提供自己的资源, 只有这样社会进步才能更快! 西北民大 12级社会工作班
农村扶贫开发
•农村扶贫开发的界定 •农村扶贫开发的对象 •中国贫困农村现状及其分布 •农村扶贫开发的原因及意义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 •农村贫困原因分析 •扶贫开发的措施 •扶贫资金资金来源及管理 •扶贫开发的成果及问题 •扶贫开发与社会工作
经济贫困
收入水平低下,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2004 年,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579元, 低收入人口854元, 远远低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 936 元; 其恩格尔系数分别为71.13% 和66. 5%, 远高于全国农民恩格尔系数47. 2%
产业结构单一,经营水平低
第一产业收入所占比重为 80%以上,有的贫困户第一产业纯收入的 比重几乎达到100%。
蒙新高原区
黄土高原区
高寒草甸区 秦巴山区 横断山区 岩溶地区
中部平原区
中部山区
为什么要关注贫困农村?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穷人的经济学》 中写道:“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 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
王斌余事件: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带着改变贫穷生活的美好憧 憬,17岁开始到城市打工,却在艰辛的生活中不断地痛苦挣扎,备 受欺侮。数次讨要工钱无果,他愤怒之下连杀4人,重伤1人,后到 当地公安局投案自首。
第三阶段(1994年一2000年):扶贫攻坚阶段虽然农村经济仍在持续 增长,但东部和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随着农村经 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贫困人口的逐渐减少,贫困类型及成因 也在发生变化,贫困人口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地缘性特征,即贫困主 要是由于恶劣自然条件、薄弱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发育落后等造成的。 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通过改进制度、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常规投入 已使他们无法超越生存线而进入发展阶段。 1994年3月中央政府制订并公布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 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按照 “八七计划”目标和贫困人口分布状况,重新确定592个国家重点扶 持贫困县,涵盖了全国72%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我国的扶贫工作进 入了攻坚阶段 199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6500万,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下降 到5.4%,平均每年减少500万。在1997年至1999年这三年中,我 国每年有80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到2000年底,我国农村 尚未解决温饱的贫闲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
生态环境破坏。
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短期内不易恢复。 贫困地区生育率较高,较多的人口与较少的资源,导 致资源被掠夺性开发,以及农民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不 足这些行为一方面导致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收益降低, 农民农业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 恶化了的生态环境会增 加自然灾害的发生, 自然灾害频发又会反过来加剧生 态环境的恶化, 两者进入恶性循环, 农业在这种过程中 遭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
第四阶段(2001 年一 201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扶 贫开发阶段。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 少,但城乡和地区差距日益凸显,并呈扩大的态势。 2001 年颁布并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明确指出“我国 2001-2010 年扶贫开发总的奋斗目标 是尽快解决极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 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 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小康水平创造 条件。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积极开展群众 参与式扶贫,并将扶贫目标瞄准从县级转移到村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