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主要翻译1084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河上肇的著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之后,他开始接
受马克思主义。1928年,他翻译了马克思的著作《政治经 济学批判》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 态》,从此,他的ຫໍສະໝຸດ Baidu学观点转变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
(四) 主要翻译思想
❖ (一)翻译者的素质
❖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他的翻译理论都 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郭沫若在《理想翻译之我见》 一文中,提出了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
❖ 郭沫若不但在翻译实践方面硕果累累,在翻译理论方面也
颇有建树, 他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与其文艺思想相似,郭沫若的翻译思想也有一个发展及转变的 过程。
(二)译介活动的分期
❖ 学界通常将郭沫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活动分为三个阶 段:
❖ (1)萌芽期———“五四”时期,从翻译介绍德国作家歌德 的作品开始;
❖ 一、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 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 三、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 四、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能力。 ❖ 在翻译时,不仅要能深刻理解原文,对本国文字也要游
刃有余,这是郭沫若的切身体会,也是他期望翻译工作 者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 (二)译者的动机
❖ 郭沫若非常重视翻译的动机,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认 为它是艺术和文学的堕落。他不赞成矛盾和郑振铎的翻 译动机观点。他们认为翻译应该审度事势,分个缓急。而 郭沫若认为这样限制了译者的自由。翻译家在他的译品 里面,如果寄寓创作精神;他于翻译之前,如果对于所译 的作品过于精深研究,有了正确的理解,并且在他译述之 时,感受过迫不得已的冲动,那他所产生出来的译品,当 然能生出效果,会引起读者的兴趣。郭沫若特别强调译者 涌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译者要与原作者有心灵感应。 要从内心喜欢作品,才翻译它。“我译书的目的是要望读 者得我的刺激能直接去翻读原书,犹如见了一幅西湖的 照片生出直接去游览西湖的欲望。译者有责任再现原著 的思想,而不是歪曲原意。”他还强调译者应该为他的 翻译错误向读者和评论者道歉。总而言之,郭沫若强调不 能借翻译出名或牟利,应当尊重原著。
❖ (二)西方文化的影响
❖ 郭沫若的整个思想历程、文学生涯、翻译道路,都 与西方文化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学时,郭沫若 有缘接触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当时林琴南的小 说很流行,也很受欢迎,郭沫若也是林琴南翻译的西 洋小说的忠实读者。他读了林琴南翻译的英国作家
司各特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去日本之前,他还常常读
❖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郭沫若自幼浸染于儒家经典。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母亲口诵唐诗,是他最早受到的文学熏陶。他喜欢的唐 代诗人有王维、孟浩然、李白和柳宗元。在其父创办 的 “绥山书馆”家塾,他读过《四书》、《五经》、 《离骚》、《史记》、《楚辞》、《古文观止》、 《御批通鉴》、《唐诗三百首》等书。饱读诗书,使他 对中国古代汉语和古典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扎实的 古文基础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和翻译奠定了基础。
一些由他哥哥从国外寄回来的报纸、书籍,如启蒙画 报、新小说等。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刻苦学习日语, 两个月后,就可以很流利地说日语了。因为学习外语 的缘故,他又接近了泰戈尔、惠特曼、海涅、歌德、 席勒。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西方和外国文化 影响非常大。
❖ (三)中西哲学的影响
❖ 郭沫若的哲学观点影响了他的创作和翻译。青少年时代 的郭沫若,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从东方哲学思想 中所吸取的思想资源,如老庄哲学、孔子哲学,为他后来成 功地走上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道路提供了内在的思想支撑。 在日本留学时,他读了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吸收了他的主 观理想主义观点。他觉得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于是潜心学习 中国古代哲学。接着,他读了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 (Spinoza)和印度Kabir的哲学著作,并且接受了他们的泛 神论(Pantheism)。1925年,郭沫若翻译了日本进步经济学
❖ (2)发展期———从1924年流亡日本到40年代末,从翻译 介绍日本马列主义经济学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 命》开始;
❖ (3)成熟期———建国后。 ❖ 三个阶段中,以第二阶段翻译的作品最多,涉及的面也最广,
尤其是完成了《浮士德》和《战争与和平》两部文学巨著的
翻译。
(三)中西思想文化对其影响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思想
——凌娟 1084班 1081901413
郭沫若的主要翻译思想
❖ (一) 生平简介 ❖ (二) 译介活动的分期 ❖ (三) 中西思想文化对其影响 ❖ (四) 主要翻译思想 ❖ (五) 翻译理论贡献
(一)生平简介
❖ 郭沫若(1892 - 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文 学家、诗人、翻译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郭沫若可以说是 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人。他既是著名的诗人、小说家、 戏剧家、史学家,在翻译领域,亦是成就非凡的翻译家,在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他也是创造社的领军人物,在文学创作和翻译方面都为创造 社、“五四”新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郭 沫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是从“五四”前夕开始的。大约在 1917 年左右,他就开始从英文翻译泰戈尔、海涅等人的诗歌, 这是他翻译实践的起点。他精通日、德、英等国文字, 译作 颇为丰富,如《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雪莱诗 选》、《战争与和平》、《血路》、《政治经济学批判》、 《茵梦湖》等。
❖ (三)译诗须像诗
❖ 郭沫若在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很高。他认为诗歌 是可以翻译的,提出: 诗人译诗, 以诗译诗。在郭沫若 看来,译诗不必把原诗一字一字译出来,应该把原诗 看成一个整体,不要纯粹地直译、硬译,要不失原作 风韵。他不太赞成直译,只要不破坏原文的含义,单 词和句子的顺序都是可以移动的。诗是有一定的格 调、一定的韵律、一定的诗的成分。郭沫若在译诗 方面很讲究韵律, 他用半格律体再现原诗的神韵, 把 诗味传出来了。如他1922年所译的雪莱的诗《那不 勒斯湾畔悼伤书怀》第一节,发表于《创造》季刊上。 郭沫若尽力使译文气韵与原文相符,译文简洁明快, 把原诗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