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针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一)马尾松林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林是我国东南部湿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资源最多的森林群落。

其分布范围北界可达秦岭、淮河一带,与暖温带油杉林相衔接,南界可达雷州半岛与海南松林和云贵地区的云南松林相交错。

台湾也有分布。

马尾松林在本省是资源最丰富的森林群落之一,也是本省植被中广泛分布的代表群系之一。

多为天然次生林,也有大面积的人工林。

本省马尾松林一般分布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山坡上,在山脊和山顶也能生长。

在风口或海拔较高的山坡、山顶上常成矮林,在交通不便的偏僻林区常有过熟林,在交通方便的地区为天然的或飞机播种的幼林或疏林。

马尾松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土壤矿物质分解强烈,大部分矿物质易于淋失,铁、铝氧化物形成结核,相对积累,强烈的红壤和黄壤化作用,形成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

土壤粘性大,结构差,肥力低,酸性强,PH4~5。

在中山和盆谷地区,海拔1500米以下,气温较低,湿度大,土壤保持潮湿状态、氧化铁水化程度较高,养分缺乏,酸性反应强。

马尾松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但不耐盐、碱和积水,是荒山迹地造林的优良先锋树种。

马尾松林天然或飞机播种的林地占多数,树冠不整齐,密度不均
匀,多呈异龄林,林内混生喜光的阔叶树种。

马尾松人工林多为纯林,林冠整齐,密度较大,层次分明,结构简单。

马尾松也常与许多阔叶树形成针、阔混交林。

马尾松树干圆满通直,出材率高,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大,木材用途广,是本省采脂的主要树种,枝桠、伐根可综合利用。

马尾松林结构层次分明,群落一般分三层,群落盖度约50%~80%,乔木一层高5~12米(成熟林可达20米以上),胸径10~15厘米,混生有阔叶树。

灌木层植物高2~3米,盖度30%左右。

本省的南亚热带地区与中亚热带地区的马尾松林下的灌木与草本种类组成不相同,马尾松林类型的划分均以林下植物成分而定。

中亚热带地区的马尾松林下灌木主要有檵木、乌饭、小果南烛、映山红、黄瑞木、山矾、石斑木、柃木、苦竹、荚蒾等,但在偏北山地马尾松林下灌木还出现白栎、米饭花、马银花等。

南亚热带地区,马尾松林下灌木层以热带种类成分为主,常见有桃金娘、小叶赤楠、山芝麻、黄栀子、胡枝子、南岭荛花等。

灌木层中混生许多乔木树种的各级幼树,常见有栲属、栗属、青冈属、木荷属、枫香属、黄檀属等。

林下草本植物种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一般高0.5~1米,盖度70%~80%,常见有芒萁数量最多,在马尾松林林冠尚未荫蔽而避风地段的林下层占绝对优势;而在荫蔽的马尾松林下则有狗脊蕨、观音座莲、里白、五节芒、苔草、淡竹叶、芒等。

马尾松林在本省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上几乎到处可见,许多是森林破坏之后或多代杉木林的荒山迹地上形成的一种次生植被,在
水湿条件好,土壤深厚肥沃,人为干扰少的地方,马尾松长势良好。

在水湿条件差,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裸露的缝隙中同样也能生长。

目前人为活动频繁、采伐过度以及松毛虫为害,影响马尾松的生长。

根据马尾松林的结构和种类组成以及地理特点,本省马尾松有以下几个群落类型。

1.南亚热带旱中生马尾松林
本类型主要分布于本省东南部,在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一线以南,包括宁德以南,莆田、漳州、泉州、厦门等地区。

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坡上均有分布。

西南地带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地,马尾松林保存较好,树干高而耸直,密度较大;戴云山山脉海拔900米的偏远山地仍残存有成熟林,而沿海海拔200~400米的丘陵山坡上,马尾松林基本上为幼龄疏林,其中多属人工林或半人工林。

群落结构简单,林冠松散,基本上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

乔木以马尾松为主,高5~8米,胸径6~12厘米,盖度50%~60%;灌木层以喜热旱中生、旱生性灌木种类为主,高1~2米,常见有桃金娘、黄栀子、山芝麻、南岭荛花,小叶赤楠、车桑子等。

林下伴生乔木幼苗如木荷、枫香、青冈、野漆等阳性树种,而海拔较高的丘陵也分布喜暖性种类,如石斑木、乌饭、檵木、黄瑞木、杜鹃等。

草本层以芒萁为主,混生有五节芒等禾草植物。

藤类植物有菝葜、土茯芩、匍匐九节木、藤黄檀、酸果藤等。

群落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马尾松、山芝麻、黄栀子群落,分布于厦门、漳州、泉州等近海
闽南地区。

②马尾松、桃金娘、小叶赤楠群落,主要分布于安溪、永春、德化、南安、仙游、莆田以及永定南部等山地。

③马尾松、黄瑞木、细齿柃木、毛冬青群落,分布于南靖、平和、华安山地。

2.中亚热带中南部中生性马尾松林
本类型自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一线以北,即闽西、闽中、闽东的大部分,于武夷山山脉东侧与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的西北侧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均有中生性马尾松林分布。

本类型大都是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受到破坏之后,光照增强、土壤干燥条件下的人工营造或自然播种形成的次生马尾松林。

中生性马尾松林群落结构简单,树冠松散,呈翠绿色,常以马尾松纯林组成群落。

马尾松高10~15米,胸径15~25厘米,部分地区可达50厘米以上。

人为活动较少、生境条件较优越地段,有常绿阔叶树种混生,常见有甜槠、米槠、栲树、罗浮栲、木荷等。

灌木层高1~2米,主要种类以喜暖性种属为主,有杜鹃属、柃木属、山茶属、越桔属、冬青属、赤楠属、石斑木属,荚蒾属,檵木属等。

草本植物高30~50厘米,常见有芒、芒萁、狗脊蕨等。

有以下群落类型:
①马尾松、乌饭、黄栀子群落,主要分布于上杭、新罗、连城等地。

②马尾松、卡氏乌饭檵木群落,分布于永泰、闽清等闽中海拔500
米以下低山、丘陵上。

③马尾松、映山红群落,分布于南平市和闽西北等地。

④马尾松、刺毛杜鹃、乌饭、苦竹群落,分布于建阳、邵武等地。

3.中亚热带北部中生性马尾松林
本类型分布于江西和浙江相邻接的边界中低山地,包括邵武、建阳、武夷山、浦城、光泽以及周宁、泰宁等地。

本省北部的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照叶林),马尾松林分布很广,垂直分布在海拔170~1100米的低山丘陵地,有大面积的马尾松纯林,自然更新良好。

乔木层优势种以马尾松为主,混生有杉木、毛竹,还有少量的苦槠、甜槠、栲树、青冈、罗浮栲等。

马尾松树高10~18米,胸径10~30厘米,最大达50厘米。

灌木层高2~5米,主要有檵木、白栎、映山红、乌饭、江南山柳、苦竹、格药柃以及一些阳性落叶栎类。

草层有芒萁、五节芒、狗脊蕨等。

藤本植物有菝葜、鸡血藤等。

有如下几种群落类型:
①马尾松、卡氏乌饭、白栎群落,分布于闽东北的屏南、福安、宁德等地。

②马尾松、白栎、乌饭群落,分布闽北的周宁、寿宁和武夷山、浦城等中低山海拔300米以下的山地。

③马尾松、檵木、乌饭、赤楠群落,分布于闽北海拔300~500米的低山丘陵山地,在浦城、武夷山、松溪、政和和建阳、建瓯等地均有分布。

④马尾松、檵木、马银花群落,主要分布于武夷山主峰黄岗山以及松溪、政和、武夷山、光泽、邵武等海拔1200米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山地上。

(二)黄山松林
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或称台湾松林,是我国华东地区和台湾省中山的针叶林植被类型。

适宜生长在气候温凉,雨量充足,相对湿度大的亚热带山地,在闽南或闽西南海拔1100米以上,闽北和闽东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都有分布。

黄山松是阳性树种,一般分布在山体顶部、山脊、向阳山坡或裸岩地段。

本省黄山松林均为天然林,可与壳斗科、山茶科等阔叶树组成混交林,也可与南方铁杉和阔叶树组成混交林。

常见的是黄山松纯林,常常是同龄林。

在武夷山,龙岩的梅花山,闽东的鹫峰山和戴云山等地海拔1000~1100米以上的向阳山坡、山脊以及山体顶部均极常见。

黄山松木材坚实,纹理通直,树脂少,材质仅次于杉木,易于加工,可作为建筑材料。

也是省内中山的山地造林的优良树种。

黄山松林地土壤为山地黄壤,群落总盖度65%~75%,乔木层均为黄山松,密度不一,每100平方米中密的有6~7株,稀的仅有1~2株。

山坡地段树高可达15~17米,在山脊或山顶则只有2~5米。

树干直,树冠平展,色彩暗绿。

灌木层主要种类有杜鹃、短尾越桔、小叶石楠、乌饭、石斑木、黄瑞木、白栎等20多种。

灌木层还有黄山松幼苗以及伴生有江南山柳、木荷、赤楠、羊舌树、硬斗石栎等10多种小树。

草本层主
要种类有野青茅、野古草、金茅、四脉金茅、蕨、芒萁、地稔、五节芒、芒、中华双蝴蝶等20多种。

藤本植物较少,有菝葜、掌叶悬勾子等。

群落显著特点是乔木稀疏,灌木种类少,低矮,均为阳性树种。

黄山松幼龄群落,在武夷山的黄岗山、闽西梅花山等均有分布。

主要是在砍伐或火烧迹地天然下种的幼龄林,种类组成比较简单,密度较大,分布不均匀,群落盖度85%,平均高度有1.5~1.8米,最高3米。

生活力强盛,并已开始自疏现象。

根据闽北、闽东山区调查,黄山松阔叶树混交林分布在海拔1250米以上,山坡陡、土层薄、土壤为山地黄壤之地。

群落总盖度达75%~80%,乔木层盖度50%,分2个亚层,第一亚层是黄山松,树高10~12米,最高15米,胸径17~20厘米,树龄35年左右。

第二亚层有云山椆、甜槠或木荷、甜槠等,伴生少量的白栎、硬斗石栎。

灌木层盖度25%~30%,高1.5~3米,主要有鹿角杜鹃、短尾越桔、东方古柯、美丽胡枝子、细齿叶柃、江南山柳、南烛、满山红、显脉蜡瓣花等20多种。

草本层盖度15%~25%,主要有芒、野古草、金茅、蕨、野青茅等10多种。

据报道黄山松林有如下几个群落类型:
①黄山松、映山红、江南山柳群落;
②黄山松、白栎、映山红、短尾越桔群落;
③黄山松、云山椆、甜槠群落;
④黄山松、木荷、甜槠群落。

(三)杉木林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林在本省分布范围很广,数量较多,以闽西、闽北及闽中山区最为集中,面积广,生长较好。

其中尤以南平市和三明市的延平、建瓯、顺昌、邵武、将乐、沙县、永安、明溪、清流及三元等11个县市区的杉木林生长最好,是杉木分布的中心产区,属于闽江上游三大支流的流域范围。

海拔多在800米以下,闽西梅花山分布至1100米或个别可达1300米。

杉木群落分布区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具有温暖、湿润、静风的生态环境。

年平均气温17℃~20℃,1月平均气温6℃~9℃,年降雨量1600~2000毫米,群落土壤为红黄壤和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肥力中等。

本省杉木林主要是人工林,部分是半人工林或天然次生林,且多数是单纯林。

群落外貌单纯,林冠整齐,呈深绿色或灰绿色。

季相变化不明显,结构层次分明。

植株分布均匀,高度比较一致。

本省中心产区及闽西、闽北区的杉木林,高度达20~30米,闽东南沿海边缘产区一般高度在10~20米。

胸径一般为20~30厘米,最大可达40~50厘米,冠幅2~3米。

杉木喜光,生长迅速,树干圆满,纹理通直,轻便。

用途广泛,是建筑、家具、桥梁、造船等良好的材料,经济效益较高。

南平五台溪后乡安曹的杉木林,乔木层以杉木占绝对优势,每100平方米有16.5株,树龄39年,树高平均26.9米,胸径平均24.8厘米,枝下高19.8米,郁闭度0.8。

灌木层高1.5~3.0米,盖度70%~80%,种类较多,主要有黄瑞木、罗伞树、毛冬青,伴生乔木幼苗有丝栗栲、黄楠、牛奶树等。

草本层植物生长茂密,高度0.5~2.0米,盖度80%~
90%,有观音座莲、华南毛蕨、单氏双盖蕨、柯氏蹄盖蕨、菝葜和玉叶金花。

连城曲溪罗胜将军山万亩大径级杉木林群落,杉木平均高度20米,最高达32米,平均胸径30.2厘米,最粗达50厘米,乔木层盖度70%,伴生有毛竹、马尾松、木荷、甜槠、青冈、樟树、红豆杉、厚皮香等。

分布在立木冠下层的小乔木有弯蒴杜鹃、深山含笑、树参等。

灌木层盖度25%~30%,平均高度1.5米,种类较多,有柃木、毛冬青、大叶冬青、石斑木、檵木、黄瑞木、单耳柃、纤细茶杆竹、野牡丹、石竹、狭叶南烛、乌饭、鼠刺、石笔木、朱砂根、香港远志等。

草本层盖度5%左右,有中华里白、狗脊蕨、苔草,铁角蕨、黑莎草等。

藤本植物有菝葜、土茯苓、野木瓜、三叶木通、酸果藤、东南悬勾子等。

杉木林在闽南也有人工栽培,但长势较差,如同安区汀溪林场杉木人工群落,乔木层以杉木占绝对优势,每100平方米有18株,树龄20年,树高平均12.2米,胸径平均16.6厘米,冠幅1.2~2米。

群落外貌整齐、绿色,生长尚好,郁闭度0.9。

林下灌木层种类较多,高度0.3~1.4米,盖度40%~50%,常见有鹅掌柴、毛冬青、三桠苦、豺皮樟、酸藤子、野牡丹、粗叶榕、杜鹃、锈毛莓、柳叶石斑木等。

草本层植物高度0.2~0.7米,盖度60%~80%,主要有玉叶金花、灯笼草、耳草、芒萁、光叶菝葜、狗脊蕨、海金沙、狭基钩毛蕨和短舌紫花等。

杉木可与毛竹组成杉、竹混交林或杉、竹、阔叶树组成混交林,广泛分布在交通不便、地形复杂之深山边远地区,在闽北、闽西山区分布
相当普遍,海拔700~1400米,杉木多呈散生,混杂于毛竹及阔叶树种之中,呈次生状态,林相不齐,种类组成复杂。

杉木高度20~30米,胸径15~40厘米。

阔叶树种和毛竹居二层,高10~20米,阔叶树种有甜槠、米槠、栲树、山杜英、黄杞、青冈、黄樟、赤杨、柃木、赤楠,灌木层有杜茎山、百两金、五味子等。

杉木林有如下几个常见的群落类型:
①杉木—黄瑞木+罗伞树—福建莲座蕨群落;
②杉木—鹅掌柴—芒萁群落;
③杉木—毛竹—狗脊蕨群落。

(四)黑松林
黑松(Pinus thunbergii) 林是暖温性常绿针叶林,本省沿海各县、市及岛屿多有引种,尤以平潭、湄洲岛、南日岛、东山、漳浦等地引种较多,部分内陆山区也有栽种,如寿宁的南阳、托溪等地多已成林而广泛分布。

本省黑松群落均属人工栽培植被。

黑松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丘陵、台地,分布区母质为花岗岩,土壤多为粗骨性红壤和侵袭型砖红壤性红壤,呈酸性,肥力低,有机质低于0.5%。

本省黑松分布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丰富,但干湿季明显,常受台风侵袭。

年平均气温20℃~21℃,年雨量1200~1600毫米,沿海岛屿风大(如平潭县年平均风速7米/秒,平均全年大于8级风日100天)。

黑松树形矮小,抗风力强,耐旱耐瘠薄,是沿海山地和海岛荒山造林绿化
的优良树种。

在一些半岛和沿海荒滩、台地上以及多石砾、土层薄的山坡上生长尚好,是保持水土较好树种。

据莆田忠门半岛琼山山地调查:黑松群落外貌呈深绿色,乔木层以黑松为主,高3~3.5米,胸径3~5厘米,100平方米中有黑松12株,生活力中等。

灌木层高60~80厘米,盖度15%,以山芝麻、车桑子等旱生性种类为主,伴生有桔梗、老鼠矢、算盘子等。

草本层高20~45厘米,盖度30%,以印度黄芩为优势种,伴生有小飞蓬积雪草等。

层间植物有千金藤、茅莓等。

黑松在沿海岛屿上,一般长得较密,植株矮化,据平潭、南日、湄洲三岛调查,黑松的平均高度0.1~2.5米,平均胸径5~10厘米(个别达18厘米)。

灌木层以黄栀子、车桑子、山芝麻占优势。

草本层以狗尾草、茵陈蒿等为主。

分布海拔10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上。

而在内陆山区海拔1000米左右的寿宁县南阳关道仙、托溪马头山等的黑松群落,平均高10米,胸径8~20厘米,盖度60%,下木以美丽胡枝子为主,伴生映山红、油茶等。

本省黑松常与相思树、马尾松等构成混交林。

如平潭岛红心乡北山村,黑松与相思树构成针阔叶树混交林。

本省黑松林均为人工植被,多为纯林或混交林,也有散生状。

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它可以通过更新或自然传播种子逐渐增加群落的密度和范围,改变林内的生态环境,使之通过针、阔叶混交林阶段逐渐发展成沿海次生阔叶林。

黑松林主要群落类型如下:
①黑松—山芝麻+车桑子-印度黄芩群丛,分布于莆田地区;
②黑松—野牡丹+黄栀子-茵陈蒿群落,分布于平潭、东山、湄洲岛等;
③黑松—算盘子-纤毛鸭嘴草群落,主要分布于漳浦、东山县等地。

(五)铁杉林
铁杉在我国有五种,分布在秦岭以南至南岭。

本省仅有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 和长苞铁杉
(T.longibracteata),数量已日趋减少,均属我国特有古裸子植物,也是优良用材树种,列为国家三类保护植物。

1.南方铁杉林
南方铁杉主要分布于闽北武夷山脉北段的武夷山、浦城、建阳、泰宁、光泽等县市。

一般海拔1500~1800米的中山上部或顶部,年平均气温11.9℃,年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2153毫米。

群落土壤为山地棕黄壤或灰化黄壤土层较厚,质地疏松,有机质较丰富。

群落外貌呈深绿色,秋季带有红色斑点点缀于林冠。

群落盖度85%~95%;乔木层以南方铁杉为建群种,高20~25米,盖度50%~80%,伴生有阔叶树多脉青冈、包槲柯、五裂槭、猴头杜鹃、江南山柳。

灌木层盖度30%~50%,高3~5米,主要有岩柃、三桠乌药、灯笼花、鹿角杜鹃、东方古柯、毛秆玉山竹、肿节少穗竹等;草本层植物稀少。

林内常阴湿,地被层较发达,苔藓铺于地表,林下幼苗稀少。

南方铁杉林常见有2个主要群落类型:
①南方铁杉—毛秆玉山竹—苔藓群落,主要分布在闽北武夷山、建阳、光泽交界的武夷山脉北部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地。

代表性群落生长在武夷山市黄岗山海拔1700米的凹坡上。

南方铁杉平均树高22~25米,最高达28米,胸围223厘米,树龄多在100年以上,盖度50%,林下有少量的幼苗,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②南方铁杉+甜槠-鹿角杜鹃+马银花-武夷瘤足蕨+狗脊蕨群落,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北部海拔1200~1500米的阴坡、山顶。

代表性群落在光泽米罗湾海拔1260米山顶,高23~25米,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长苞铁杉林
长苞铁杉分布于闽中戴云山脉的大田、德化;闽西梅花山境内的上杭、新罗、清流、永安等地。

海拔700~1100米,年平均温度17.4℃,年平均降水量1752毫米,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土壤为黄化红壤,花岗岩母质,土层较深厚。

长苞铁杉群落外貌呈浓密、暗绿色、林冠平整,群落盖度85%~95%。

乔木层以长苞铁杉为建群种,高20~30米,盖度50%~60%,伴生有少叶黄杞、鸭公树、栲树、米槠或马尾松、杉木、木荷等。

灌木层一般高2~3米,盖度20%~40%,常见有鹿角杜鹃、刺毛杜鹃、山矾、冬青、树参、卡氏乌饭、小果南烛、黄瑞木、狗骨柴、朱砂根等。

草本层稀少,高0.5~1米,盖度10%~20%,常见有狗脊蕨、中华里白。

层间植物有网脉叶酸果藤,广东山葡萄等。

长苞铁杉主要的群落类型有:
①长苞铁杉—鹿角杜鹃+刺毛杜鹃-中华里白群落,主要分布于闽西梅花山,连城、上杭、新罗交界地区;
②长苞铁杉+少叶黄杞-刺毛杜鹃-狗脊蕨群落,主要分布于上杭县古田村。

(六)柳杉林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是我国江南中山山地特产树种,分布于本省闽西永安、连城、上杭等县市海拔800~1600米处;以及闽北的浦城、武夷山、建阳、邵武、光泽、政和、建宁、泰宁及闽东的周宁、屏南等地。

闽南地区的华安、南靖、龙海也有人工林分布。

柳杉林生长在潮湿的中山阴坡、半阴坡、山谷上,多为柳杉纯林或柳杉阔叶树混交林。

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内,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区村落常常可见到树龄数百年的柳杉古树,柳杉人工林多分布在低山海拔350~1000米的山坡上。

柳杉林的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4~19℃,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喜空气潮湿、云雾弥漫、夏季较凉爽的海洋性或山区谷地气候。

群落土壤为山地黄壤或黄红壤,土层厚达1米以上,质地为轻粘壤至中粘壤土,有机质含量丰富。

柳杉树冠呈尖塔形,枝叶浓密呈暗绿色。

乔木层以柳杉为优势,高25~28米,胸径50~80厘米,盖度50%~75%,伴生有马尾松、木荷、薯豆、缺萼枫香、黄山松、杉木、毛竹。

在闽北还有多脉椆、亮叶桦等。

灌木层植物高1~3米,盖度20%~50%,种类较多,有柃属、山茶属、乌药属、新木姜子属、冬青属、悬钩子属、荚蒾属以及一些中山竹类。

草本层植物,高20~50厘米,盖度5%~15%,常见有狗脊蕨、里白、中华里白、乌毛蕨、五节芒、华山姜。

藤本植物稀少,偶见有土茯苓、薯蓣等。

有以下几个群落类型:
①柳杉-梅叶冬青+刺毛杜鹃-中华里白+狗脊蕨群落,本类型分布闽西连城、上杭,闽北浦城、政和等地,海拔800~1400米。

上杭县梅花山海拔1320米柳杉林中柳杉的平均高度28米,最高达35米,平均胸径75厘米,最大胸径达120厘米,伴生有杉木、毛竹、马尾松等。

②柳杉-鹿角杜鹃+掌叶覆盆子-乌毛蕨群落,分布于闽北崇安、建阳、光泽、邵武、建宁、泰宁等。

代表群落在邵武市桂林乡盖洋村,海拔1040米。

柳杉平均高24米,最高26米,胸径64厘米,最大79厘米,均为百年以上古树。

③柳杉-朝天罐-乌毛蕨群落,本类型为人工栽培柳杉林,多在低山山地。

群落种类单纯,结构简单。

代表群落以漳平官田五一林场的柳杉林海拔380米,群落盖度90%,乔木层盖度70%,平均高度10米,灌木层种类和数量不多,盖度15%,高1米,主要为朝天罐,还有少量的肖梵天花、长毛紫珠。

草本层盖度30%,主要有乌毛蕨、狗脊蕨、芒萁、石松等。

④柳杉+木荷-野含笑+乌药-福建莲座蕨群落,仅见于华安马坑坑尾。

乔木层除优势种外,还有许多热带、亚热带树种伴生其中,如多穗
石栎、东南石栎、杜英、黄楠、肉桂、厚皮香等。

灌木层有野含笑、乌药等。

草本层有福建莲座蕨等蕨类植物。

此外,还有柳杉与罗浮栲或木荷等阔叶树组成柳杉、阔叶树混交群落。

主要分布在上杭圭竹坪水口神庵和共和村祠堂后的小丘上。

(七)建柏林
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是我国特有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亚热带优良用材树种,分布长江以南及西南各省。

本省的中部、北部和西南部均有自然分布,中部山区如永泰、闽清、仙游、德化、华安、永春、南靖、新罗、上杭、连城等地。

在闽西,建柏林可分布至海拔1400米,闽中各县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有分布。

建柏自然纯林较少,常与毛竹、杉木和常绿阔叶树混交;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

建柏分布区内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0%左右。

分布区的土壤为酸性黄壤和黄红壤。

建柏群落外貌平整,整齐,呈深绿色,树干通直,树皮光滑、树形美观,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也是优良造林树种。

乔木层以建柏占优势,高度10~15米,最高达18米,胸径10~30厘米,最粗达42厘米,群落盖度70%~85%。

乔木层常混生有栲树、闽粤栲、南岭栲、米槠、青冈、东南石栎以及石楠、刨花楠、黄樟、木荷、毛竹等。

灌木层植物高1~3米,盖度20%~30%,主要有柃木、油茶、黄瑞木、冬青、毛冬青、乌饭、乌药、鼠刺、黄栀子、小叶赤楠等。

草本层植物常见有狗脊蕨、乌
毛蕨、芒萁、华里白、五节芒、芒、野莎草、淡竹叶。

藤本植物常见有菝葜、光叶菝葜、玉叶金花、鸡血藤等。

1.次生天然建柏林
主要分布闽西、闽中以及闽南的中山山区。

其中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

如上杭步云的梅花山区内的天然建柏次生林,海拔630米,100平方米中有建柏13株,平均高度15米,最高达17米,平均胸径18厘米,最大达24厘米。

次生天然建柏林常见有以下几种群落类型:
①建柏-乌药-华里白+狗脊蕨群落
②建柏-冬青-华里白+芒萁群落
③建柏-黄瑞木+乌饭-芒萁群落
2.人工建柏林
主要分布闽中、闽西部山区,如永春、仙游、莆田、华安、安溪、上杭等地。

各地有20年生的人工营造建柏林,也有幼年建柏纯林。

密度较高,100平方米中有建柏26株,平均高度12.2米,最高达14米,平均胸径15.3厘米,最大达20厘米。

常见有以下几个群落类型:
①建柏-三桠苦+朱砂根-芒萁群落
②建柏-黄瑞木-芒萁群落
③建柏-箬竹-芒萁群落
④建柏+杉木-油茶-芒萁+石松群落
⑤建柏-桃金娘-芒萁群落。

(八)油杉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