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议论文阅读突破》导学案(陈树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突破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辨别常见的论证方法,准确表达论证方法的作用;
3.判断议论文的结构,理清论证的思路;
4.把握论据和论点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前置学习:
1.回忆课文《论美》,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说说你概括这个论点的依据是什么?
2.重温课文《学问与智慧》第5段,写出本段的论证思路。

3.回顾课文《创造学思想录》,第5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课文《成功》第10段,思考:加点词“不敢”能否改成“不会”,为什么?
我不敢
..说这是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和机遇,似更为全面。

(二)当堂学习:
1.常见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2.阅读《知耻胜乎勇》节选,回答问题:
知耻胜乎勇
①一个文静的姑娘按图索骥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发现给人占了。

“先生,请问您的座位是——”她问。

占位者是个十足的帅哥,皮白肉嫩,光头靓脸。

他毫不理睬,安之若素,抱着部最新款手提电脑在点点戳戳。

她耐心磨了好久,周围的人在纷纷议论,但占者依然岿然不动。

眼看讲座要开始,姑娘怕影响他人,只好十分无奈地离开,走到最后一排找了个空位。

我目送着她远去的背影,不禁充满了同情和赞叹。

②假如不是亲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在某大学举办的哲学大师周国平讲授“道德人生”上发生的事。

能进这种研修班听课,按说囊中不菲,至少不是菜市场上吆喝买卖的穷人,不是垃圾堆里寻找生计的乞丐,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何脸不变色心不跳?真让人始料不及。

③看小说常常有这么一句责备话:“真不知道世界上有羞耻事。

”通俗地说是:“不脸红么?”话音虽轻,却蕴含着严厉的分量,我想,用在这个人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④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除了有“六欲”,还有“七情”,有头有脸,有眉有目,有情有义,懂得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

知耻就是一种人皆应有的品赋。

一个诚实的人,做了错事或者偶尔讲了假话,肾上腺素立刻分泌,刺激神经皮肉,也刺激良知人格,立刻会脸红耳热、心跳气促、手抖脚颤,瞒不住谁。

因此,脸红是正常人的保护色,也是检验人格的判别色。

脸红就是懂得知耻,懂得惜荣,懂得面子,懂得收敛,懂得改错。

连《智取威虎山》的座山雕都懂得问“脸红什么?”来试探杨子荣。

同样,懂得知耻,也就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器重。

相反,有些人利欲熏心,以邻为壑、前倨后恭、勾心斗角、争利于市,甚至损了别人却恶人先告状反咬一口……最可悲的是周围的人都看在眼里嗤之以鼻,斥之“恬不知耻”了,自己却一点儿不知不省,还在那里少廉寡耻、大行其道,以至脸面丢尽、尊严丧尽。

所以,孟子告诫我们:“无耻之耻,无耻矣”(“之”作“到”
1
字解)。

就是要从不知道羞耻到学会知道羞耻,才能真正免于羞耻。

⑤我常想,知耻不但近乎勇,其实应该“胜”乎勇。

人有多种优秀品质,譬如:勇敢、慷慨、谦虚、善良……但我认为,最难能可贵也最难做到的是“知耻”。

因为其一,知耻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

很多人只知道用手电筒照别人,却不能用镜子自照,常被人斥之“撒泡尿照照自己吧”;其二,知耻就是知道这种过失已经掉到社会道德底线以下,值得羞愧,自觉脸红,是一种自尊自爱的表现;其三,知耻就是敢于向自己开刀向自己挑战。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叱咤风云敢作敢为固然是勇者强者,但向自己身上的陋习恶行宣战,更是真正的勇者强者。

一个人总不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各种瑕疵、不足、过失乃至错误,只有懂得知耻,懂得自省自勉,清除污垢,像每天必做的洗脸刷牙、洗澡洁体一样,“三省吾身”,才能做到轻装上阵、奋发图强。

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同体会。

孔子把“知、仁、勇”视为做人的三种境界,其实,要知耻先要“知、仁”,缺少知己知人的明智、没有虚怀若谷的仁德,何言知耻?因此,你能说知耻不是“胜”乎勇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方法归纳】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写在某大学举办的哲学大师周国平讲授“道德人生”上发生的事有什么作用?
【方法归纳】议论文开头从一个故事或现象写起的作用:
(3)第④段划线处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方法归纳】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
(4)认真阅读第⑤段,理清本段的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首先,。

其次,从“知耻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三方面论证为什么最难做到的是知耻。

再次,运用了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只有懂得知耻,懂得自省自勉,才能成功。

然后,结合孔子关于做人的三境界,告诉人们知耻首先要,最后用反问句的形式,得出“”的结论。

【方法归纳】论证的思路:
3.阅读八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思考:作者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列举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方法归纳】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2
(三)课后巩固: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

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

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

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

”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

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

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

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

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

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

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

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

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

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

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

2.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4. 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完成时间】
【家长签字】
3
附:
议论文阅读突破导学案答案
二、学习过程:
(一)前置学习:
1.论点:“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依据:概括论点尽可能使用原文中的语句。

多数议论文有现成的论点句,这个句子一般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或者结尾处,且在句前可以很顺地加上“作者认为”这几个字去检验。

2.先提出分论点“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然后从“无学问的智慧”和“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两个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并借助比喻论证论述本段的观点。

3.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将“无学问的智慧”和“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进行对比,同时运用比喻论证形象阐述无学问的智慧和以学问作基础的智慧的特点,有力论证了智慧离不开学问的观点。

4.用“不敢”表示不确定,表明是不是遗漏有待进一步证明,表达委婉,也是议论文语言严谨的体现。

而“不会”表明判断绝对,不容置疑,过于绝对化。

(二)当堂学习:
1.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1)知耻不但近乎勇,其实应该“胜”乎勇。

(“知耻胜乎勇”也可)
【方法归纳】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紧扣论题,用一句观点性的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概括论点,尽可能使用原文中的语句。

多数议论文有现成的论点句,这个句子一般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或者结尾处。

如果文章标题本身就是一句观点性的话,那它极有可能就是论点。

(2)由这个故事引出关于“知耻”的话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反面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知耻胜乎勇”。

【方法归纳】议论文开头从一个故事或现象写起的作用:
由一个故事或现象写起可以引出本文的论题或中心论点;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3)正反对比论证,拿不懂羞耻的人和懂得知耻的人做对比,有力地论证了“懂得知耻,也就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器重”。

【方法归纳】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引用、对比、比喻)论证是为了(具体、形象、生动地)证明某分论点(或小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4)①提出本段的论点:知耻不但近乎勇,其实应该“胜”乎勇② 耻就是知道这种过失已经掉到社会道德底线以下③知耻就是敢于向自己开刀向自己挑战④“知、仁”,要有知己知人的明智、虚怀若谷的仁德⑤知耻“胜”乎勇
【方法归纳】论证的思路:
开头是否提出观点,主体如何展开论述(论证方法),最后是否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3.列举了“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读书少女、展厅青年”五个人的事例。

不能,因为这些是按照从古到今、由国外到国内的顺序列举的。

【方法归纳】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论据和论点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三)课后巩固:
1.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形象而又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这一观点。

3. 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4
4. 本段是结论性文字,“让人,乃众妙之门”是对全文的总结,突出了中心论点。

同时号召人们拥有“让人”的美德,强调中心论点。

5.第①个论据不能证明。

因为“是可忍,孰不可忍”解释为“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本文第②段讲的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句话显然不能证明此观点。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