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正确把握教育目标的定位,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
标签: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末于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界新的研究领域,它主张关注人的自身潜能和优秀品质,致力于使人生活得更加幸福,获得更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强调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力量,从而帮助人们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自我,以实现发挥人性的优点与价值的主旨,进而促进人类生活得更加快乐、充实而有意义。从积极心理学的新视角审视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全新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对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塞里格曼(Seligman)在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提出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另一股则是积极的,这两股力量无论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要看个体自身能给哪股力量不断注入新能量,能够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中积极的东西,通过“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以获得良好的生活。”[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观层面。侧重于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强调人在面对外界、面对自身时能够积极乐观,对生活持有满足感、安宁感和幸福感,重点是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二是个人层面。侧重研究人身上所具备的人格特质,尤其是积极的人格特质,比如勇气、智慧等等。积极心理学研究了二十多种积极的人格特质,目标是提供一些思路和办法帮助个体拥有和扩大自身积极的特质,从而完善自己,更好地自我发展。三是群体层面。侧重对积极的社会环境的研究,基于人受到环境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建立积极良好的家庭、学校、组织和社会,从而更好地帮助每个个体成为有社会责任、乐于助人、与人和谐的,具备良好社会美德的公民。[2] 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提出,在心理学界及其它多个学科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反响,也为高校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提供了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的新视角。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1、有效提升并整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以往既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为目标,因而使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理解过于狭隘化,其重心只在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过多关注其消极方面,而忽视了个体发展中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美德和力量,开发个人潜能,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其所认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心理问题的祛除,更关键的是注重如何预防心理问题。因而,积极心理学实现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提升与整合。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须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赞赏的角度对待学生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引导他们对自身的优势与潜力进行挖掘,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2、进一步充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大多数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自己提升其积极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掌握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但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则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心理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的优点和积极方面,提倡对人的心理现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并做出正面的积极解读,挖掘个体自身拥有的潜在能力,使自身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这种价值取向极大地冲击了现有的消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一步充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能对学生实施有效引导,使其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提升其利用积极的思维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能力。
3、完善并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心理学理念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在各个领域的有效渗透,尤其强调教师要激发自己的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品质以及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其在不同领域的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学生自己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由此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交叉网络,从而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个领域的教育过程中。无论课内课外,教师都要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积极心理的养成。积极心理学理念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聚合优势资源,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辐射到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进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更加多元,更加宽广。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准确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科学准确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定位,是有效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认识层面上的主要问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目标定位较单一;在实践层面上,则只注重问题解决,而忽略学生内心潜智的开发与积极情感的互动。这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
展是极其不利的,因而有必要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重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科学准确地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促进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提高为宗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积极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其终极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生活得更加幸福而有意义。具体目标包含发展性目标和适应性目标,一方面帮助全体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针对部分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疏导,帮助其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同时注重鉴别并培养具有超长才能的学生,促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2、丰富并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所蕴含的内容多元而丰富,包含不同侧面、多个角度的心理学工作目标,如涉及个体层面的包括积极乐观的主观感受的建设和完善积极的人格养成,涉及社会环境层面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建设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只是负责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而是应以培养积极和乐观的品质为核心,让学生学会以积极的视角与正确的归因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并尽可能提供有利条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潜能,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有效的积极预防。在实践中应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积极的人格品质,帮助大学生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人格,进而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开辟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野,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实现了多元化。首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自助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尊重学生自我发展主体性的基础上,实施自我心理暗示、心理辅导和自我心理训练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注重学科彼此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第三,通过实施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各种能引起积极情绪和心理体验的活动,促使学生逐渐养成优良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的人性观,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也促使教育者以更加宽泛的视野和全面的思维,去发掘和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资源,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构建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多处于彼此对立的关系,这种非理性的教育观念亟需改善。构建平等和谐的主客体关系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的人性观、积极的主客体关系对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启发。作为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两者都是成长发展中的个体,都需要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同时,作为教师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每个学生的自我成长经验,发展他们流畅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做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