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作为动词的用法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néng,通“能”

①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②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文言文虚词而作名词的用法

1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

2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文言文虚词而作为代词的用法

1 你们;你们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而翁-----你的父亲

2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人

文言文虚词而作为助词的用法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4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5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文言文虚词而作为连词的用法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虚词而作为动词的用法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néng,通“能” ①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②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文言文虚词而作名词的用法 1)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 2)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 文言文虚词而作为代词的用法 (1) 你(们);你(们)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而翁-----你的父亲 (2)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而夫------此人;这人 文言文虚词而作为助词的用法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4)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5)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文言文虚词而作为连词的用法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文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文言虚词而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4)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二:用作代词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三:表好像,如同 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文言虚词而的其他用法介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一、知识梳理 “而”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地甲骨文就是胡须地形象.后来,“而”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 “而”字地用法 (一)用作连词. ()表并列,今译为:并且、又.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表递进,译为:况且、而且.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表示目地关系.相当于“以” ()表方位,今译为:以. ()表示连接地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地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地”;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四)与“而”有关地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地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地语气表示更进一层地意思. 【既而】不久,后来,一会儿. 二、基础自测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地用法和意义.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答案:用法: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地用法和意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答案:用法: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三、合作探究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地用法和意义.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答案:用法: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⑥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答案:用法: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作为动词的用法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néng,通“能” ①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②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文言文虚词而作名词的用法 1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 2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周礼·考工记·梓人》文言文虚词而作为代词的用法 1 你们;你们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而翁-----你的父亲 2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这人 文言文虚词而作为助词的用法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3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 4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5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文言文虚词而作为连词的用法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2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5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 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 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而:却。为……所:表被动。积威:积久的威势。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 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而:却。为……所:表被动。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翻译: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译:死后如果有 知觉, 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或连接主谓短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状语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主谓短语 (七)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翻译:厌恶(嫉妒)他的才能,不能任用他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 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 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9、不过早樵而暮归。——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 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 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18、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九上) 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0、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 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 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七上) 2、而此地适与余近——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4、而年又最高——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三)、表示承接关系。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则(七上)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3、卒辇而致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4、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范晔《强项令》(七下) 5、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范晔《强项令》(七下) 6、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毕沅《岳飞》(七下)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fēnjù),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bìngliè)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wú kě)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zhēnɡ rónɡ)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敏而好学(mǐn ér hào xué),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 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翻译: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翻译:厌恶(嫉妒)他的才能,不能任用他 (七)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ér hòu)】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死而后已。已:停止(tíngzhǐ)。 ②三月而后(ér hòu)成。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一、虚词的定义与分类 虚词是指在语法上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结构和表达语境关系的词类。其中,“而”字作为文言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意义。 (一)并列连词 首先,“而”字可用作并列连词,连接两个或多个平行成分,表示顺序、递进、转折等关系。例如:“朝闻道而夜死”的“而”字表示前后两个动作传承关系,表明主人公朝听到了道理后才选择了夜里去世。 二、转折对比连词 (一)转折对比 其次,“而”字还可以用作转折对比连词。它在句子中起到引出对立观点或事物的作用,并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君子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而”字将两组相反观点相互联系起来,突出了其强烈对比关系。 二、衔接动态助词 此外,“而”字在文言中还可作为衔接动态助词使用,表示动作连续发生,并且前后两个动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例如:“一阵风吹过,树木摇曳而晃动。”这里,“而”字连接了“摇曳”的动作与“晃动”的结果,表达了清晰的因果关系。三、表达方式 此外,“而”字还可以用于表示方式,强调执行某种行为或做某种事情的方法或手段。例如:“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这个例子中,“而”字将不同层次的人对待学习道理的态度进行了描述,并突出了方法上的差异。 四、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最后,“而”字还可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表示与主句相对立的情况或条件。例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这个句子中,“而”字引导了让步状语从句,并衬托出主句中所描述的相对应情况。 二、总结归纳 综上所述,“而”字是文言虚词中常见且多样化的使用之一。它既可用作并列连词,连接并列成分,表示顺序、递进、转折等关系,同时还可用作转折对比连词,衔接动态助词,表达方式的手段,并且可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文言虚词作为古代汉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在学习和理解文言虚词时,我们需要注意其多义性和上下文的配合运用。通过灵活运用“而”字的各种用法和意义,可以使文章在结构上更加严谨清晰,在逻辑上更加紧密连贯。 然而,“而”字并非万能之策,在使用时也需谨慎选择,并结合具体情境加以运用。只有在准确把握其使用场景和含义的前提下,才能将其发挥到最大程度,并展示出古代汉语中丰富多样的语言魅力。 总之,“而”字作为文言虚词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表达手段,在不同语境下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和功能。通过深入了解它在文化、历史背景中的使用方式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古代文献,领略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美感。同时,在日常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和运用其中的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以提升文章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文化内涵。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以下是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一起来看看!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李密《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出师表》)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

文言虚词而用法

"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一样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 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 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8、那么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9、不过早樵而暮归。——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 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 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18、任重而道远。"论语"十那么〔九上〕 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0、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23、方虚骄而恃气——"呆假设木鸡"〔九下〕 24、犹疾视而盛气——"呆假设木鸡"〔九下〕 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根底上引申出的。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六那么〔七上〕 2、而此地适与余近——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4、而年又最高——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三〕、表示承接关系。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那么〔七上〕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3、卒辇而致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4、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X晔"强项令"〔七下〕 5、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X晔"强项令"〔七下〕 6、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毕沅"岳飞"〔七下〕 7、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毕沅"岳飞"〔七下〕 8、乃援琴而鼓之。——"伯牙善鼓琴"〔七下〕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 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 3、匠石听而斫之——郢人(七下)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9、不过早樵而暮归.——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祖逖北伐(八下) 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 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 18、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九上) 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0、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23、方虚骄而——呆若木鸡(九下) 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 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七上) 2、而此地适与余近——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4、而年又最高——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 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翻译: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翻译:厌恶(嫉妒)他的才能,不能任用他 (七)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表示转折欧阳语创编 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u )之禄(《陈情表》) 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 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 问呢?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而: 却。为……所:表被动。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翻译: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 欧阳语创编 欧阳语创编 来指挥)就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

十二郎文》)译:死后如果有知觉, 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 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或连接主谓短语,可不译。 ①吾尝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状语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主谓短语 (七)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翻译:厌恶(嫉妒)他的才能,不能任用他 (七)表示目的关系 ①缰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了"。 欧阳语创编 欧阳语创编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柠而止,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