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是一种脑血管病,多数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肢体运动功能受损的情况,以至于日常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恢复上肢运动的能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一项重要任务。

运动反馈训练是一种针对患者运动能力训练的有效方法,其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和触感等感官信息,让患者更好地感知自身运动状态,以此提高运动的效果。

近年来,有关运动反馈训练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经过运动反馈训练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灵活性、力量和精细度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具体来说,运动反馈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和神经传递速度,增加上肢活动范围,提高协调性和精细度。

例如,在一项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反馈训练研究中,研究者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了运动反馈训练,对照组则接受常规训练。结果发现,经过8周的训练后,实验组的上肢肌肉力量和协调性都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则没有明显的进步。

此外,运动反馈训练还能够增加患者对运动的信心和积极性,减少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抑郁和焦虑情绪。通过运动反馈训练,患者能够更加明确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有动力地参与康复训练。

总之,运动反馈训练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运动反馈训练,患者能够提高上肢的灵活性、力量和精细度,增强对运动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康复训练中。因此,运动反馈训练应该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用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急性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CVA)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 一、概述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而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残疾病征。 据报道,脑卒中发病后一周的病人73%-86%有偏瘫,71%-77%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坐。我国脑血管意外发病率为217/10万;患病率为719/10万(城市)与394/10万(农村)。 脑血管意外的致残率很高,约3/4的病人有不同程度劳动力丧失,生活需要照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CVA康复理论与实践 ㈠康复的两种类型 1.适应性康复又称行为替代,是指未受影响的一侧肢体通过学习代替受影响的一侧肢体并行使其功能。 这种康复是非本质的,主要是在中后期进行,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实质性康复是指受影响的部分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其功能得到真正的恢复。这种康复是急性期、早期康复医疗的重点,目前要做到这点还有相当的难度。 ㈡CVA 康复的神经学基础 1.同侧支配理论 1973年Brinkman及Kuypres提出上肢近端的活动可受同侧大脑半球的支配。 1980年Gless报告,单侧大脑半球损害后,依靠余下的另一侧大脑半球,仍可保存智能及全身的感觉和运动的控制。

2.功能替代理论 这是功能重组理论的前驱。 3.脑的可塑性学说 1930年A.Bethe首先提出了中枢神经损伤后恢复的可塑性理论。 ㈢运动再学习方法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JanefH.Carr等提出。方法重点:①强调病人主动参与;②进行合理训练;③反馈对运动抑制极重要;④限制异常的肌肉活动;⑤调整身体重心。 ㈣神经促进技术 1.Brunnstrom方法 中枢神经损害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即驰缓期(完全瘫痪期)→联合反应时期→共同运动时期→共同运动中出现分离运动期→更多的分离运动出现期→精细、协调运动时期。 Brunnstrom方法是利用脑卒中后残余的肌肉功能进行最大用力活动时所引起的泛化运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其他粗大运动的作用以促进正常运动出现的方法。治疗过程是驰缓期、痉挛期、共同运动期、脱离共同运动、独立站立期、接近正常期。 2.Bobath法即神经发育法。 其显著特征是利用正常的自动性姿势反射和平衡方法来调节肌 力和诱发正确的动作, 而不是利用联合反应诱发肢体活动。 对促进患者产生主动运动,增加动作难度,克服痉挛,降低肌张力和预防畸形以及进行复杂的活动等有明显价值。 3.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是指通 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促使某些特定共同运动模式中肌 群的收缩。 ㈤生物反馈 应用较多并证实有效的是肌电生物反馈技术。 三、临床表现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脑卒中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造成的脑部损伤,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受损。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康复措施。下面将介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一、个体化定制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情各异,因此肢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根据患者的瘫痪程度、受损部位和功能恢复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和目标。 二、循序渐进 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初期可以从简单的肢体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性。这样可以避免患者在训练中过于困难和挫败,提高训练效果。 三、功能导向 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功能,因此训练内容应该与功能需求紧密相关。例如,训练患者握笔写字的能力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患者练习书写常用词语。 四、重复性训练 肢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同一

动作,可以加强患侧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和重建。因此,训练应该坚持长期进行,每天进行多次的训练。 五、功能整合 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注重整体功能的恢复和整合。不仅要训练患侧肌肉的力量和协调能力,还要注重肢体运动的整体协调与平衡。同时,还需要结合认知和感觉的训练,促进大脑功能的全面恢复。 六、积极性和主动性 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患者要有良好的训练态度和积极性,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师的指导和训练要求。只有患者主动参与并坚持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七、综合性康复 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与其他康复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性康复。例如,可以结合物理疗法、理疗、语言训练等,全方位地促进患者的康复。综合性康复可以提高康复效果,加速患者的功能恢复。 八、定期评估和调整 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和训练效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目标。评估可以帮助康复治疗师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和内容,提高康复效果。 总结起来,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包括个体化定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逐渐应用于医疗领域。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康复训练,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视觉反馈训 练逐渐受到关注。本文旨在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 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与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的仿真环境,以用户的感官输 入和交互为基础,使用户沉浸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娱乐、教育以及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虚拟现实 被用于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治疗方式。 二、脑卒中偏瘫病人的特点和康复需求 脑卒中偏瘫病人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破裂或者阻塞而导致的脑缺 血或脑出血,进而造成脑部功能障碍的患者。这类患者常伴随着偏瘫、平衡障碍、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因此, 脑卒中偏瘫病人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恢复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三、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的影响 1. 增强平衡训练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现实场景,创造出有挑战性的平衡训练环境。患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平衡训练,例如站立平衡、行走平衡

等。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平衡状态,并通过视觉 反馈显示在患者眼前,激励患者继续努力。 2. 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能力量身定制个性化训练 方案。不同的训练模式和难度可以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进行调整,从 而避免康复过程中的枯燥和单一性,提升患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 影响 1. 提高患者运动能力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脑卒中偏瘫病人可以进行各种日常生活 动作的模拟训练,如握物、抓取、拿取等。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实 时的运动反馈,引导患者正确执行动作,从而加强肌肉力量和运动协 调性。 2. 促进运动恢复与神经重塑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视觉反馈训练在康复过程中可以模拟不同场景, 帮助患者建立运动记忆,并通过神经重塑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通过创造多感官刺激的环境,如声音、触觉等, 进一步促进患者的运动恢复。 五、结论

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在中医学上称为“中风”,在西医学上可称为“脑血管意外”,指的 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分为出血型脑卒中和缺血型脑卒中,进而可导致患者出现以偏瘫为主的运动功能障碍。从而严重限制病症的正常生活。众所周知,脑卒中典型特点是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近些 年来,脑卒中的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上肢功能障碍作为主要的运动功能障碍 之一,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一些系统综述研究表明,在康复 治疗中延长干预时间或增加康复训练重复次数对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有较为积极的 作用。而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是一种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主张运 用高重复率目标导向性训练和神经促通技术相结合的徒手治疗方法[2]。因此,使 用川平法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已被认定为脑卒中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并且也 是治疗过程的关键环节。根据神经可塑性的原则,病症的治疗过程包括:将多种 信号传递给病症的感官,病症的感觉传导器会接收来自外界的多种刺激,包括模拟、重复、适当的视觉反应等,从而使病症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恢复正常的身心 状态的最终结果[1]。 一、国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日本的反复促进性治疗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神经康复方式。日 本鹿儿岛大学的川平和美教授,凭借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汇集数千例偏瘫病例的 病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效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方案。川平 法是一种有效的神经系统修补技术,特别是针对那些因脑卒中导致的单侧麻痹或 脊髓损伤导致的四肢麻痹的患者[3]。它不仅能够帮助那些在想6个月内完成康复 并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患者,还能够帮助那些想要更好地缓解他们的痛苦实现生 活自理的患者。目前“川平法”在日本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日本国家电视台NHK专门为此拍摄了纪录片,并于于2018年登陆日本全国电视台,川平法与传统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 作者:卢金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脑卒中急性期病死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该病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甚至有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传统的偏瘫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功能训练、针灸、推拿、电刺激治疗等,近年来一些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其中运动想象训练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康复技术,它既可以发挥脑卒中患者的主观能動性,又操作较方便,是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新进展之一。现就运动想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1 运动想象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作用 运动想象训练可明显地促进运动员对新技巧的学习,研究表明运动想象训练可提高篮球罚球、游泳起跳、标枪投掷、武术、跳高、体操等项目的运动成绩,对于学习这些运动技能具有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运动想象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近年来研究发现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作为激活运动网络的一种手段,它适用于脑卒中的任何阶段。脑卒中后当患者大脑皮质或传导束受到损伤,出现运动障碍时,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可实现大脑的可塑性,从而运动功能得以恢复。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脑卒中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矫形器的应用及传统康复治疗等多种方法。目前现有的证据不足以证实哪种康复疗法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其他的康复疗法,临床中多结合不同疗法的优点和患者的状况,综合多种疗法,提供早期、足量、任务具体的、多感觉刺激的康复干预。 2 康复训练方式 2.1运动疗法 是通过人体主动、被动肌肉和关节运动,达到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所应用的治疗方法。运动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促进正常运动而抑制异常运动,对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的残疾都有重要意义。采取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功能恢复,相较于常规单纯的药物治疗,在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恢复等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运动功能和提高手臂运动的活动,对手臂运动的活动有持久的影响,能明显促进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早期一般是保持良好的功能位,重视患侧的刺激、床上运动训练,恢复期训练一般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和实用步行训练、平衡共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运动疗法的训练项目选择应

脑卒中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脑卒中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脑卒中 患者在病发后,常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等后遗症。而脑卒中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探讨脑卒中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康复训练的目的是通过物理疗法、语言治疗和认知训练等综合手段,促 进患者的功能恢复。物理疗法包括运动训练和康复器械的应用,通过刺激患者残留的神经组织,增强受损区域的功能。而语言治疗主要针对脑卒中导致的言语障碍,通过语言训练,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交流能力。此外,认知训练主要注重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通过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自主生活能力。 脑卒中康复训练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运动功能上,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一方面,脑卒中患者通过运动训练可以恢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提高行走、站立和日常活动的能力。这将有助于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减轻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语言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这不仅给患者的交流造成了困扰,还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交场合的自卑和孤立。通过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沟通能力,重建社交圈子,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认知功能下降是脑卒中患者另一个严重的问题。认知功能包括注意力、 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这些功能的下降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通过认知训练,可以增强患者的认知能力,提高其信息处理和决策能力。这将对患者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有着积极的影响,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 虽然脑卒中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效果受多种因素 的影响。首先,康复训练的时间和频率对康复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适当的康复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长时间的训练可能会导致患者疲劳和不适。因此,康复训练的时间和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进行个性化制定。其次,康复训练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和作业治疗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和作业治疗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 用 【摘要】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治疗能否可效地促进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的上肢康复。方法对照组采用康复作业治疗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辅助训练。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上肢的综合运动功能;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治疗能显著地促进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的上肢康复,本文采用的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方案可行。 【关键词】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作业治疗;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本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5例,将其按脑梗死和脑出血分层,然后将各层患者以区组随机化的方法纳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类型、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②初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③年龄小于78岁。⑤能配合康复医师与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⑤排除言语理解和认知功能严重障碍者。 12方法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对照组采用康复作业治疗技术(Brunnstrom,Bobath,Rood,PNF,ADL训练,运动再学习等)进行治疗。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次30 min,每周6次,共治疗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每天上、下午在常规作业治疗后各增加1次,每次15 min,每周6次,共治疗2个月。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应用方法见表2。 13评价标准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4]评定患者上肢的综合运动功能,总分为66分。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5]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为100分。两组患者康复评定均于由专人盲法进行,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各评定一次。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样本均数比较用t 检验、样本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探讨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 能的改善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5月-2021年11月脑卒中偏瘫患者共132例,数字表随 机分2组每组66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综合 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相关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生存质量评分、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肢体运动功 能相关指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生存质 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联合综合康复 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 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效果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疾病,有缺血性和出血性,大多数人的运动和 脑神经功能都有一定的障碍,偏瘫是最常见的。脑卒中偏瘫由于中枢神经损伤而 引起的本研究发现,脑卒中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下降,有较高的认知障碍,且有 较大的负面情绪,会对病人的生存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康复疗法可促进患者神 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和运动功能,而传统的药物和基础康复训练仅注 重康复运动功能,而不能达到很好的恢复神经功能。综合康复疗法通过训练饮食、运动等生活能力,采用针刺疗法、物理康复等来调整神经中枢的兴奋性,激活休 眠的神经组织,实现代偿,重建神经功能,恢复神经功能[1]。本研究分析了综合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训练 摘要:脑卒中患者一般以运动功能障碍居多,特别是上肢功能障碍,由于动作 精细,其功能恢复难度较大,因此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脑卒中上肢功能 康复方法有: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及其他方法,现对脑卒中上肢 功能康复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中患侧下肢的粗大动作恢复比较明显,上肢功能的恢复则较慢,尤 其是精细动作的恢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脑卒中患者中约有85%伴有上肢功能障碍,其中55%~ 75%在发病3~ 6个月时仍有上肢功能障碍[1]。上肢功能尤其是手的精细动作在日常 生活活动中至关重要,且恢复难度大,所需时间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本文就脑 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方面应用研究的进展综述 如下: 1.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1.1.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对上肢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能力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张文珍[2]等研究显示,早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能够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上肢功能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抓住发病后的康 复黄金时期是上肢康复的关键。 1.2.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上肢型)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上肢型)具有针对性、重复性和可调节性,它能明显提 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吴奇勇[3]等认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 康复中,应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上肢型)可显示和记录训练数据,可使患者及时了解上肢运动变化的情况,有利于增强上肢的肌力和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2.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2.1文体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文体疗法的趣味性较明显,贴近日常生活活动。王艳波[4]等研究显示,文体疗法可以显 著提高中风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通过文体疗法训练可以使脑卒中患者的上 肢功能提高,心理得以改善,激发出患者自身潜在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自理,对于重返 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文体疗法具有简单易学、无需特殊设备、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且 经过学习后可自行在家进行训练的优点。 2.2虚拟现实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因其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及想象性被广泛运用于上肢功能的康复。梁明[5] 等研究显示:虚拟现实结合常规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虚拟现 实可使患者沉浸在虚拟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是传统康复训练的良好补充,减轻治 疗师的工作量,提高了训练效率。 3.物理因子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3.1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肌电生物反馈采用传感器将人们正常意识不到的肌肉电信号,经放大滤波处理后转变为 可以感知的视听信号,并反馈给患者。李晗[6]等研究认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肌电生物反馈能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分离运动的产生,同时促进腕背伸肌的恢复,很大程度地改善了脑卒中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 活活动能力。 3.2.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传统的神经肌肉电刺激仅是针对偏瘫侧进行,龙耀斌[7]等采用神经肌肉双侧电刺激与康 复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效果更加明显。通过电刺激双侧上肢,有 助于解除大脑半球之间的相互抑制,使原先被受损半球控制的活动恢复活化,未受损大脑半 球发出的皮质脊髓束等通路恢复,末受累的半球通过不交叉的皮质脊髓束促进患肢功能的恢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接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业治疗对其上肢及 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1月内接受治疗的脑卒中 患者中随机抽选174例,随机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87例接受接受常规临床治疗,试验组87例接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Fug-Meyer运 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前,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 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评分之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 验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患者,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接受肌电 生物反馈联合作业治疗效果良好,可使患者手功能及上肢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具 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卒中;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业治疗;上肢;手功能 脑卒中在临床比较常见,属于脑血管疾病之一,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肢体功能障碍最为常见。脑卒中后肢体障碍主要包括上肢障碍、手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康复耐心和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临床主要采取治疗与康复训练恢复 患者肢体运动,但是恢复效果不够理想。近些年,临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 业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效果良好。本次研究主要选取174例脑卒中患 者进行分析,现对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74例,随机 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87例。对照组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32例, 年龄范围42~68岁,平均(56.05±1.03)岁;患病时间20~80d,平均时间 (47.16±2.47)d;其中50例脑梗死患者,37例脑出血患者。试验组男性患者 56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范围41~69岁,平均(58.85±1.58)岁;患病时间20~80d,平均时间(47.39±2.07)d;其中53例脑梗死患者,34例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与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合;②入选 患者经过MRI、CT证实为单侧大脑半球脑卒中,且并未出现出血转化、脑水肿, 均存在上肢与手功能障碍;③入选内患者具有清醒的神志,且认知功能正常,并 无其他严重器官疾病。排除标准:①排除食管、咽喉与口腔结构异常患者;②排 除明显脑水肿患者;③排除颅内有金属植入物、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比较两组 年龄、性别等相关资料,P>0.05无统计学差异。 1. 1.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临床接受常规治疗,首先治疗患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基础性疾病,营养神经,如果患者进食困难则需要留置胃管,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试验组患者接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业治疗,操作如下:(1)准备工作: 首先告知患者除了采用作业疗法治疗肢体功能障碍外还需要联合应用肌电生物反 馈疗法进行治疗,并为患者讲解治疗后可能取得的临床效果;(2)放置电极位置:在患者瘫痪肌肉位置上放置三个电极,两边电极是肌肉信号电极,中间是干 电极;(3)选择机电极:根据患者承受能力对档位进行调节,保证患者可以承受,若患者处在软瘫期则需要将其调至小档位,若患者处在硬瘫期则可调至到大 档位;(4)治疗过程中需要为患者讲解自主运动达到相应仪器预置值的时候信 号会出现的变化,并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根据患者信号值变化对其自身 变化进行体会;(5)疗程:每日治疗1次,每次时间为20min,1个疗程为 30min。 1.

上肢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第一章:脑卒中的康复概况 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指脑血管的疾病,导致脑部血液供 应不足,出现脑细胞死亡和损伤。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面瘫、肢 体无力、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康复是脑卒中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帮助患者重新获得生 活能力并减少残疾和死亡风险。上肢康复训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可以恢复患者上肢肌肉力量、手部各项功能和协调性,提 高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章:上肢康复训练的类型及方法 2.1 毛细血管依赖性训练 毛细血管依赖性训练是一种通过改善肢体局部微循环来增加肌 肉代谢功能的训练方法。常见的毛细血管依赖性训练包括放血圈、手指挤压、搓揉等。 2.2 肌肉强度训练 肌肉强度训练是一种通过增加肌肉收缩力量来恢复肌肉功能的 训练方法。常见的肌肉强度训练包括手推运动、支撑训练、重力 训练等。 2.3 手功能训练

手功能训练是一种通过改善手部各项功能来恢复手部协调性和 灵活性的训练方法。常见的手功能训练包括手指灵活度练习、手 臂活动、手指撕纸等。 第三章:上肢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减少肌肉萎缩和僵硬 脑卒中患者常伴随肌肉萎缩和僵硬现象,严重影响生活能力。 上肢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些症状,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 和灵活性。 3.2 改善手部各项功能 手部各项功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包括握力、手指协调 能力、手臂活动等。上肢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些功能,提 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3.3 减轻肢体疼痛 脑卒中患者常常伴随肢体疼痛,影响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上 肢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等途径,减轻肢体疼痛,提 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第四章:上肢康复训练中需注意的问题

基于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产生的影响

基于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 体功能康复产生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时开展早期运动疗法 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符合实验要求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病例选择区间2018 年4月-2019年4月期间,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为42例,对 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运动疗法治疗,分析早期运动疗法对实验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肢体FMA活 动评分、生活能力B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指数、肢体功能改善50%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实验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5.222,P< 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运动疗法治疗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明显提升,神经功能缺损指数明显降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有积极促进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康复;早期运动疗法 脑卒中合并早期偏瘫患者需要进行早期运动治疗[1],主要作用是避免患者关 节挛缩,尤其是上肢要注意肩关节的半脱位。待患者意识逐渐清醒后,可以让患 者尽快的坐床训练,预防体位性低血压、肺部的感染、泌尿系统的感染以及双下 肢的静脉血栓的形成,后期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纠正步态的异常,可以使患者步 行更安全[2]。本文以我院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为实验研究对象,对早期运动 疗法对实验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符合实验要求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病例选择区间2018年4月-2019 年4月期间,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为42例,研究组男性患 者为23例,女性患者为19例,患者年龄48~71(57.2±2.5)岁。对照组男性患 者为22例,女性患者为20例,患者年龄46~70(57.9±2.2)岁。纳入标准:

探讨超短波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Ⅰ期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探讨超短波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Ⅰ期 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超短波物理疗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Ⅰ期 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7年 9月60例患有Ⅰ期肩手综合征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n = 30)和对照组(n = 3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 疗组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同时给予超短波物理疗法,每日1次,共4周。两组在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疼痛 -目测比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观察治疗后两组评分变化,并根据分数评 定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4周,治疗组患者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 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分别为(25.36±4.11)分及(74.51±13.03)分,较对照组明 显增高(t = 3.062, P = 0.007;t = 2.314,P = 0.033),上肢自发性疼痛VAS评分 和水肿评分分别为(3.08±1.05)分与(2.81±1.03)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 = 2.138,P = 0.041;t = 2.060,P = 0.044)。结论超短波物理疗法结合运动康 复训练能进一步缓解Ⅰ期肩手综合征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水肿及自发性疼痛程度,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关键词]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超短波疗法;运动康复训练?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hort wave physic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hemiplegic patients with stage I shoulder hand syndrome. Methods 60 cases of stroke hemiplegia patients with stage I shoulder syndrome were selected from September 2015 to Septem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n = 3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 = 30).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rehabilitating in routine exercise. The training was also given ultrashort wave physical therapy 1 times a day for 4 week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cluding simple Fugl-Meyer exercise score, 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 pain visual score score (VAS) and edema grading score. The scores wer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scores. Results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Fugl-Meyer score and the improved Barthel index of the upper limb and hand were (25.36 + 4.11) and (74.51 + 13.03), respectively (t = 3.062, P = 0.007, t = 2.314, P = 0.033), and the VAS score and edema score of spontaneous pain in the upper limb were 3.08 (1.05) scores and (2.81 + 1.03)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 = 2.138, P = 0.041; t = 2.060, P = 0.044). Conclusion ultrashort wave physic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further alleviate the degree of upper limb edema and spontaneous pain in hemiplegic patients with apoplexy of stage I shoulder hand syndrome, and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of the affected side of the upper limb. [Keywords] stroke; shoulder hand syndrome; ultrashort wave therapy;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临床常 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2.5%~70.0%[1]。肩手综合征常发生在脑卒中急性期或恢复期,可由不同因素促发,表现为偏瘫侧肩、手指、肘关节疼痛,手指、腕关 节部及手肿胀,使肩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及血管运动性改变,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

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系统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疗效观察

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系统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康 复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系统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每日2次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给予每日1次常规康复训练及1次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系统训练,治疗时间为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上肢Fugl-Meyer 评定(FMA-UE)、Brunnstrom上肢分期及Barthel 指数(BI)评估。 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各项评分结果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各项评分结果在干预后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的FMA-UE及BI评分在干预后也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在干预后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系统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系统 1.背景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常见的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脑卒中可以导致许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运动、认知、吞咽障碍等,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功能障碍之一。研究表明约有80%的脑卒中幸存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1],而在脑卒中发病后3个月左右约70%的患者遗留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2]。 有研究显示,有效实现康复治疗效果的基本条件之一是需要多次数、高强度的重复训练,且需以日常生活功能性活动为主要训练目标,并能积极调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3]。目前脑卒中患者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脑卒中后患者需要康复治疗,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康复治疗师缺口较大,因此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治疗,从而延误功能障碍的恢复,甚至可能遗留严重后遗症。上肢运动训练控制系统是众多康复治疗新仪器设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应用上肢运动训练控制系统可以提高脑卒中后患者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4-8]。而且上肢运动训练控制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训练任务活动的趣味性,还可以准确地限制和引导患者进行持续康复训练,提高脑卒后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治疗师工作负担及操作时长,缓解康复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本研究旨在应用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系统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并观察其疗效。 1.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我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 1.2 诊断标准: 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上通过的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9],经影像学确诊一侧半球的脑卒中;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亚急性期上肢运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亚急性期上肢运动疗效研究何龙文沈敏徐胜林蔡娴颖方栋上海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倪隽蔡俊燕朱振杰顾琦沈光宇南通大学医学院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致残率高, 主要后遗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肢体运动功能、能力、认知障碍等,给社会、家庭及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及负担。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恢复一般较下肢功能的恢复差。本课题组观察了31例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在脑卒中后亚急性期的治疗, 在入选标准内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患者上肢的康复具有较好的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一)受试者标准 根据Taub 和Wolf 的实验,针对中风患者使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条件有三种(中风后大约有75%患者符合此标准)[1]。 1.标准条件(中风后大约有25% 患者符合此标准): (1)中风时间3~6 个月。 (2)年龄18岁~60岁。 (3)患侧腕关节伸展>200,拇指和其他4指中任何两个手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展>10°,且动作1 分钟内可重复3 次。 (4)患侧被动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屈曲和外展>90°、肩关节外旋>45°,肘关节伸展<30°,前臂旋后和旋前>45°。 (5)无严重的认知问题,例如失语症、注意力障碍、视觉障碍、记忆力或沟通上的问题。(6)无严重药物不能控制的问题,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皆能在药物稳定控制下。(7)穿上吊带或夹板后能维持一定的平衡,有基本的安全保证。 (8)坐、站以及如厕的转位能够自己独立动作,能维持静态站姿(可以手扶东西)至少2 分钟。 2. 手臂功能最低标准(中风后大约有25% 患者符合此标准): (1)患侧腕关节伸展>10°。 (2)拇指外展>10°,其他4 指中任何两个手指伸展>10°。

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目的探讨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 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强制运动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 者均给予作业疗法治疗。强制运动治疗组同时采用强制运动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的上肢综合运动功能,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量表评分、ADL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作业疗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关节活动度训练。(2)精细动作训练:着眼于手眼协调性。(3)上肢能力控制训练。强制性运动治疗组:用手夹板及吊带限制健侧上肢及手的使用。在限制健肢活动的情况下,练习用患手做拿大球、拿中球、做木块的翻转动作。一个木尺上直立几个夹子,让患者肩部前屈去取夹子,用患手去推球。设计训练的难度刚好能够使患者用最大的努力可以达到,并时常将能够达到的效果反馈给患者,4~5人一组,患者之间互相鼓励,促进,以达到最佳康复训练效果,每日8 h,连续3周,或每天强化5 h,每周5 d,连续3周。并包括每天上、下午各30 min,针对上肢OT训练。 1.3 评定方法 采用Fugl-Meger 评定量表(Assessment.FMA)评定患者上肢综合运动功能,采用休斯顿大学康复医学部ADL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barther index bi)评定ADL能力,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1]评价患者的上肢功能。STEF方法是在特定的器具上通过手的取物过程,包括手指屈、伸,手抓、握,拇指对掌、捏、夹等各种动作来完成全套检查测试。全套检测共分多项活动,依次为:拿大球、拿中球、拿大方块、拿中方块、拿木圆片、拿小方块、拿人造革片、拿金属片、拿小球、拿金属小棍,检查要采取标准动作,物品从一处拿起,经过标准距离,放在指定位置。记录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根据完成动作的时间长短来获取评价分数。此评价法侧重于上肢动作速度的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偏瘫上肢及手的功能均得到改善(P < 0.05),且强制运动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生存的患者中约有半数留有运动残疾,许多患者留有上肢明显的功能障碍,而且运动损害常常是单侧的,这些特点与猴子一侧前肢传入神经切断后的情况相似,因此,把克服猴子习得性废用的方法用来治疗人类脑血管病是合理的。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通过限制健侧上肢达到强化使用和强化训练患肢的目的,通过促进梗死灶周围神经生长因子(NGF)RNA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还可以通过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来改善神经功能[3]。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自1981年开始应用于人类的治疗以来[4],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疗效确切[5-6]。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应针对患肢最有可能恢复,最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