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系统定义

交通运输系统定义

【篇一:交通运输系统常识】

1、系统:由若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在

一定的阶层结构形成中分布,在给定的环境约束下,为达到整体的

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

2、系统的共性:有序性、集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3、系统的特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环境改造性。

4、组成系统的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5、系统分析:是从系统长远和整体最优出发,在选定系统目标和准

则的基础上,分析构成系统的各个层次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利用定量的方法提供可用的数据,借以制定可行方案,推断可能产

生的效果,寻求子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策略,以及系统与环境的

相互影响。

6、系统分析的六要素:(1)目的(2)调查、收集资料(3)替代

方案(4)费用与效益(5)模型与模拟(6)评价基础

7、系统分析的准则:(1)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3)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4)定量分

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8、系统分析的理论技术基础: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控制论、信息论

9、系统分析的方法论的特点:(1)研究方法上的整体化(2)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3)管理的科学化

10、系统工程方法论:霍尔(hall)三维结构方法论(知识维、时

间维、逻辑维)、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

时间维: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

逻辑维:明确问题—系统指标设计—系统方案综合—系统分析(模

型化)--系统选择(最优化)--决策—实施

霍尔(hall)三维结构方法论与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相同点:

问题导向、注重程序及阶段。不同点:研究对象或应用领域、基本

方法、核心内容或关键点。

11、交通运输系统的五个特征:(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是一

个整体,相互协调,适应运输任务的需要(3)层次性十分突出(4)诸子系统的“元、部件”彼此间相关(5)发展与建设必须与外部环境

相适应。

12、交通运输系统的多功能、多目标表现为:它具有运输功能、生

产功能、工业功能、经济循环功能、客运服务功能、国防功能、城

市功能以及区域功能。

13、根据交通运输系统信息交换的方式和关联处理的方式可分为:(1)递接控制

14、交通运输系统的独特特点:(1)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连续性过程系统,它的连续性表现为运输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运输时间的连

续性(2)交通运输系统生产的多环节、多功能、超区域的特点(3)交通运输系统生产具有网络性特点。交通运输网是由骨架(干线)

线网、地方线路和厂矿支线、专用线网组成(4) 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

动态系统。表现在①交通运输系统是国民经济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国民经济大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运输任务也随着时

间的变化而变化。②交通运输系统本身的动态性,即交通运输系统

中的人流、物流、车流、船流以及飞机流等本身就是经常处在一个

流动的状态。

15、交通运输系统的独特功能:生产功能、旅客运输功能、国民经

济系统的循环功能、国防功能。

16、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包括交通运输系统运输方式结构、交通运

输系统设备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运输网结构。

17、交通运输网: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国家或地区)内由几种运输

方式的线路和枢纽等固定技术装备组成的综合体。

18、根据运输网的线路功能结构可分为:骨干线路(主干线路)、

开发线路、给养线路、腹地线路、企业线路。

19、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的基础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经济科学、管

理科学、交通运输学科、决策科学。

20、生产布局:又称“生产分布”、“生产配置”,指的是社会物质生

产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分布、

结合形式。以及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等。

21、交通运输布局:又称交通运输配置,它是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五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的线路(包括铁路线、公路线、

水运航道、和航线、航空

线以及管道等)站(包括河港、海港、航空港等)的土木建筑物及

相关技术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地域分布。

22、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和目的:快速、准确、经济地为国民经济

发展提供运输服务。

23、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1)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是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首要因素(2)自然条件是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重

要因素(3)技术条件是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重要因素(4)名胜古

迹和旅游胜地

24、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原则:(1)要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要起到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作用,并要与工

农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相适应

(2)要以科学的客、货运量预测为基础,它所担负的客、货运量的

多少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对它需求的数量尺度(3)要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特点(4)要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

加速综合运输网的形成,保证交通运输枢纽有规律地、步调一致地

组织运营(5)交通运输布局要尽量少占土地,节约用地(6)交通

运输布局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7)交通运输布局要适应巩固国防和

加强战备的需要。

25、交通运输布局的步骤:(1)确定交通运输布局的目标(2)分

析交通运输布局的约束条件(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3)建立交通运输布局模型(4)对模型进行优化选择(5)对交通运输

布局方案进行评价。

26、交通运输布局的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技术经济论证方法、线

性规划法。

27、调查研究的内容:(1)弄清现状,即弄清现有运输能力的状况(运输线路的长度、流量和运量的构成特点、技术条件、运输能力、运输设备使用情况、有无后备能力等)(2)弄清国民经济发展的长

期规划(3)弄清交通运输发展和布局方案。

28、交通运输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

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总体战略部署,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

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通过综合平衡和多方案的比较,确定交通运输发展方向和地域空间分布,其目的是为了改进交通运

输系统和建立一套在交通运输部门内部分配资源的明确标准,并为

此提供一个总体的指导。

29、交通运输规划是一种战略部署,主要解决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方向、原则、规

模、速度、布局和部门结构等问题。

30、交通运输规划的基本任务:(1)查明所规划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地理条件、现有经济基础和历史发展特点、工农业

布局状况,从而确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2)确定规划区内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向(包括运输系统总的发展方向和各个运输部门的发展方向),拟定交通运输发展的合理规模(3)选择交通运输系统中各种运输方式的适用地区并进行合理组织和布局

31、交通运输规划的总体规划的内容:(1)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划(交通运输规划方向、性质、规模)(2)交通运输系统的布局规划(空间分布)(3)各专项工程的规划

32、交通运输规划总体评价的一般原则:(1)遵循技术与经济统一的原则(2)遵循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33、交通运输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产生有支付能力的旅客和货物空间位移的需要。

34、交通运输结构包括需求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和客货运输的结构。

35、运输供给:运输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运输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各种运输产品数量。

36、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是系统内所有设备合理匹配,有机结合,通过科学组织所能够承载的最大客货输送能力。

37、运输供给的特点:(1)有效供给范围大(2)短期价格弹性大(3)运输供给存在明显的外部成本(4)一定的不可分性(5)部分可替代与部分不可替代性(6)供给者并不十分明确(7)使用者行为影响供给特征。

38、交通运输的需求来源于社会经济活动,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需求不一样,因此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运输需求的复杂性和运输需求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9、运输需求的满足是受到运输供给的限制,这种限制来自运输企业的运能、运价以及需求本身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40、运输供给是由三个主要供给元素决定的:运输系统的特征、对运输环境的影响、运输消耗。

41、影响客运需求的主要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居民消费水平(3)人口

数量与城市化程度(4)旅行费用—运输服务价格的变动(5)运输服务质量(6)某一方式的客运需求受其他运输方式的影响(7)经济体制的影响

42、影响货运需求的主要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国民经济

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3)运输网的数量与质量(4)运价水平的变

动(5)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的影响

43、客流密度:一条交通线路或一个运输区段平均一公里线路所担

负的旅客周转量,人公里每公里

44、客流分布:在各个地域之间的旅客交流或在各种交通线路上的

流量、流向、旅客构成、旅行距离。(公务客流、新定居地与原居

住地之间的大宗客流、节假日客流、市郊客流、旅游客流)

45、客流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交通线上的客流密度的时间、方向和区

段的差异(1)时间不均衡系数(2)日间不均衡系数(3)季节不均

衡系数(4)方向不均衡系数(5)路线不均衡系数

46、客流变化的特点:(1)主要通道客运量增长迅速,能力紧张(2)客流结构发生变化(3)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旅游客流成

为重要部分(4旅行距离总体上呈增加趋势(5)客流的不均衡性突

47、运输供给特征的改善有赖于四个主要影响因素:运输产品价格、运输成本(1)技术(运营成本、能力、速度)(2)运营策略(3)

政策机构的要求和限制(4)使用者行为

48、运输系统的平衡包括以下几个平衡:运输市场均衡、用户均衡、运输经营者均衡、供需均衡

49、市场均衡分析中运价和运量的关系:dd表示需求曲线,ss表示

供给曲线。需求本身与运价的变化相反,供给量的变化与运价的变

化相同。e表示当价格为eq=op时,供给者愿意供给的能力和使用

者需求的交通量恰好相等,达到均衡状态。运价大于均衡运价时,s

大于d,能力过剩,当运价低于均衡运价时,d大于s,能力紧张。

50、运输短缺在宏观控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短缺作为供给约束,制约经济的增长(2)短缺作为非价格信号影响着运输的投入(3)

运输短缺作为一个局部信号,会引起运输需求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

中实现替代或转移。

【篇二:交通运输系统分析】

1、霍尔三维结构方法论与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有哪些不同?

答:研究对象或应用领域:前者适用于结构化系统和工程领域,后

者适用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

化系统和社会经济、管理领域;

基本方法:前者侧重于由时间维和逻辑维构成的阶段分析和系统结

构的数理建模,以求得

最优解;后者侧重于通过调查分析建立概念模型,以求得满意解;

核心内容或关键点:前者侧重于优化分析;后者侧重于比较学习。

2、为什么要进行系统环境分析?

答:因为系统环境分析是系统分析的资料来源;问题的来源;环境

提供外部约束;系统评价的

基础。

3、交通运输系统的独特功能:生产功能、旅客运输功能、国民经

济系统的循环功能、国防功能。4 ,交通运输系统的独特特点:(1)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连续性过程系统,它的连续性表现为运输生产

过程的连续性和运输时间的连续性(2)交通运输系统生产的多环节、多功能、超区域的特点(3)交通运输系统生产具有网络性特点。交

通运输网是由骨架(干线)线网、地方线路和厂矿支线、专用线网

组成(4) 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表现在①交通运输系统是国

民经济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国民经济大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运输任务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②交通运输系统本身的

动态性,即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人流、物流、车流、船流以及飞机流

等本身就是经常处在一个流动的状态

5,交通运输系统的五个特征:(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是一个整体,相互协调,适应运输任务的需要(3)层次性十分突出(4)

诸子系统的“元、部件”彼此间相关(5)发展与建设必须与外部环境

相适应。

6. 系统:由若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在

一定的阶层结构形成中分布,在给定的环境约束下,为达到整体的

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

系统的共性:有序性、集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系统的特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环境改造性。

组成系统的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7、系统分析:是从系统长远和整体最优出发,在选定系统目标和准

则的基础上,分析构成系统的各个层次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利用定量的方法提供可用的数据,借以制定可行方案,推断可能产

生的效果,寻求子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策略,以及系统与环境的

相互影响。

8、系统分析的六要素:(1)目的(2)调查、收集资料(3)替代

方案(4)费用与效益(5)模型与模拟(6)评价基础

系统分析的准则

①系统要素同外部环境相结合;(1分)②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

结合;(1分)③分系统利益

和整个系统相结合;(1分)④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9、交通运输通道:某两地之间具有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双向或单向

交通流,为了承担此强大交通流而建设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集合。

10、交通运输通道的功能:(1)是国家或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骨干,担负着国家重要、大量、稳定的客货流交通运输,通过建设多条通

道以保证客货流畅通,并可基本解决国家或区域的交通运输

问题(2)通道建设可以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加速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保证交通运输网络的畅通,不断

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以较少的社会劳动总消耗来较快地增加社

会运力总供给,在通道建设的同时,实现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3)

通道的形成可以促进交通运输系统管理的进步和高效化,能够实现

计划上的统筹安排、组织上协调配合,控制上反馈追踪,为建立交

通运输信息系统和发展联运提供有利的条件(4)交通运输通道可以

使人们树立“大交通”的观念(5)通道建设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联

络大经济区的基础条件(6)通道建设是投资少、效益高的重要方式。

11. 交通运输通道的分类及特点:

1).国际通道:承担国际流交通运输任务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

合体。(1)对外交通运输政策性很强

(2)点多,环节多,交通运输距离长,需进行国际合作(3)涉及

面宽,情况多且复杂(4)时间性强

2).区际通道:指联系各经济区之间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体,承担者经济区与经济区之间的物质和人员运输任务,是区际流的主

载体(1)一般为国家或地区交通运输网的骨干(2)担负着国家大量、稳定的客货交通运输量(3)交通运输距离长,能力大(4)由

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组成

3).区内通道:是指在本经济区内从事旅客和货物交通运输业务的

各项交通运输设备的综合体,承担着区内流的交通运输(1)承担区

内各地区的客货交通运输(2)交通运输距离短(3)一般多为单一

交通运输方式或两种交通运输方式(4)其分布呈密集型

12.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和管道运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适于在内陆地区运送中、长距离、大运量,时间性强、

可靠性要求高的一般货物和特种

货物;从投资效果看,在运输量比较大的地区之间建设铁路比较合理。

水路运输:适宜于运距长,运量大,时间性不太强的各种大宗物资

运输。

公路运输:比较适宜在内陆地区运输短途旅客、货物,可以与铁路、水路联运,为铁路、港口集疏

运旅客和物资,可以深入山区及偏僻的农村进行旅客和货物运输;

在远离铁路的区域从

事干线运输。

民航运输:适宜长途旅客运输和体积小、价值高的物资,鲜活产品

及邮件等货物运输。

管道运输:在油田开发初期,采用管道运输困难时,还要以公路、

铁路、水陆运输作为过渡。

13.我国交通运输通道内的布局

1

2

、京沪运输大通道。

3

北。

4

5、临河至防城港运输大通道。北起

“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

6

7

8

9

10

14. 交通运输枢纽

头、临河、哈密、

定义:是指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

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六大

功能的综合性设施。

功能:保证完成四种主流作业:直通作业、中转作业、枢纽地方作

业以及城市对外联系的相关

作业

分类及特点

1.按地理位置分 (1)陆路运输枢纽, (2)滨海运输枢纽,(3)通航江

河岸边运输枢纽

2.按承担的客、货运输业务分(1)中转枢纽,以办理直通或中转客、货运业务为主,地方运量

甚少或比重很小, (2)地方性枢纽,以办理地方作业为主,中转运量

较少,(3)

混合枢纽,具有大量地方作业,同时办理相当数量直通客货运作业, 3.按交通运输方式组合分 (1)铁路一公路枢纽。这种由陆路干线组成

的枢纽都分布于内陆地区,

在较长的时期中,这是运输枢纽的主要形式(2)水路一公路枢纽。由

河运或海

运与公路交通运输方式组成,一般水运起主要作用,公路以集散客、货为主;

(3)水路一铁路一公路枢纽。因水路有海、河之分,(4)综合交通运输

枢纽。是

交通运输枢纽发展的高级阶段。

4.按主要交通运输干线与站场空间分布形态分(1)终端式枢纽,分布于陆上干线的尽端或

陆地边缘处(2)伸长式枢纽,干线从两端引入呈延长式布局,(3)辐射形

枢纽,各种运输干线可以从各个方向引入的枢纽,

15对交通运输枢纽进行内部布局和设备配置时,应遵循什么原则?答:1.服从路网布局和规划的要求; 2.有利于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

的协调和优势发挥;3.有利

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 4.充分综合考虑其它因素。

16. 通道建设思路:(1)环境分析:包括京沪经济带的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分布、自然环

境、政策要求等;

提出交通运输通道的发展目标;

运输需求分析:包括需求量分析与预测、需求结构分析等;

分析城际运输系统现状:包括运输市场结构、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

经济特征、运输技术设备(固定设备与移动设备)、运输组织、运

输能力、运营策略、现阶段的适应性等;

运输方式选择:包括运输需求在各运输方式间的分配、供需均衡分析;

不同运输方式的能力形成与协调;

通道建设方案的形成与比选;

方案的确定与实施。

层次分析法模型略。

建设思路14分,其中,基本思路完整性6分,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完整性4分,通道特点论述的完整性4分;

层次分析法模型8分,其中,层次结构完整性3分,评价指标完整

性3分。

【篇三: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各种解释】

1、系统:由若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在

一定的阶层结构形成中分布,在给定的环境约束下,为达到整体的

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

2、系统的共性:有序性、集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3、系统的特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环境改造性。

4、组成系统的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5、系统分析:是从系统长远和整体最优出发,在选定系统目标和准

则的基础上,分析构成系统的各个层次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利用定量的方法提供可用的数据,借以制定可行方案,推断可能产

生的效果,寻求子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策略,以及系统与环境的

相互影响。

6、系统分析的六要素:(1)目的(2)调查、收集资料(3)替代

方案(4)费用与效益(5)模型与模拟(6)评价基础

7、系统分析的准则:(1)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3)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4)定量分

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8、系统分析的理论技术基础: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控制论、信息论

9、系统分析的方法论的特点:(1)研究方法上的整体化(2)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3)管理的科学化

10、系统工程方法论:霍尔(hall)三维结构方法论(知识维、时

间维、逻辑维)、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

时间维: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

逻辑维:明确问题—系统指标设计—系统方案综合—系统分析(模

型化)--系统选择(最优化)--决策—实施

霍尔(hall)三维结构方法论与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相同点:

问题导向、注重程序及阶段。不同点:研究对象或应用领域、基本

方法、核心内容或关键点。

11、交通运输系统的五个特征:(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是一

个整体,相互协调,适应运输任务的需要(3)层次性十分突出(4)诸子系统的“元、部件”彼此间相关(5)发展与建设必须与外部环境

相适应。

12、交通运输系统的多功能、多目标表现为:它具有运输功能、生

产功能、工业功能、经济循环功能、客运服务功能、国防功能、城

市功能以及区域功能。

13、根据交通运输系统信息交换的方式和关联处理的方式可分为:(1)递接控制

系统:对各子系统的控制作用是按照一定优先和从属关系安排的决

策单元来实现的。如铁路运输系统(2)分布式控制系统:由各子系

统的控制单元是按子系统的控制目标事先按一定方式分配给子系统

的控制单元,他们之间可以有有限的信息交换。如海运港口系统的

管理。(3)分散控制系统:每个子系统只能得到整个系统的一部分

信息同时也只能对系统变量的某一子集进行操作和处理,各自都有

独立的控制目标。如公路、内河的控制管理。

14、交通运输系统的独特特点:(1)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连续性过程系统,它的连续性表现为运输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运输时间的连

续性(2)交通运输系统生产的多环节、多功能、超区域的特点(3)交通运输系统生产具有网络性特点。交通运输网是由骨架(干线)

线网、地方线路和厂矿支线、专用线网组成(4) 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

动态系统。表现在①交通运输系统是国民经济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国民经济大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运输任务也随着时

间的变化而变化。②交通运输系统本身的动态性,即交通运输系统

中的人流、物流、车流、船流以及飞机流等本身就是经常处在一个

流动的状态。

15、交通运输系统的独特功能:生产功能、旅客运输功能、国民经

济系统的循环功能、国防功能。

16、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包括交通运输系统运输方式结构、交通运

输系统设备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运输网结构。

17、交通运输网: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国家或地区)内由几种运输

方式的线路和枢纽等固定技术装备组成的综合体。

18、根据运输网的线路功能结构可分为:骨干线路(主干线路)、

开发线路、给养线路、腹地线路、企业线路。

19、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的基础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经济科学、管

理科学、交通运输学科、决策科学。

20、生产布局:又称“生产分布”、“生产配置”,指的是社会物质生

产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分布、

结合形式。以及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等。

21、交通运输布局:又称交通运输配置,它是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五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的线路(包括铁路线、公路线、

水运航道、和航线、航空

线以及管道等)站(包括河港、海港、航空港等)的土木建筑物及

相关技术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地域分布。

22、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和目的:快速、准确、经济地为国民经济

发展提供运输服务。

23、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1)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是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首要因素(2)自然条件是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重

要因素(3)技术条件是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重要因素(4)名胜古

迹和旅游胜地

24、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原则:(1)要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要起到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作用,并要与工

农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相适应

(2)要以科学的客、货运量预测为基础,它所担负的客、货运量的

多少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对它需求的数量尺度(3)要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特点(4)要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

加速综合运输网的形成,保证交通运输枢纽有规律地、步调一致地

组织运营(5)交通运输布局要尽量少占土地,节约用地(6)交通

运输布局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7)交通运输布局要适应巩固国防和

加强战备的需要。

25、交通运输布局的步骤:(1)确定交通运输布局的目标(2)分

析交通运输布局的约束条件(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3)建立交通运输布局模型(4)对模型进行优化选择(5)对交通运输

布局方案进行评价。

26、交通运输布局的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技术经济论证方法、线

性规划法。

27、调查研究的内容:(1)弄清现状,即弄清现有运输能力的状况(运输线路的长度、流量和运量的构成特点、技术条件、运输能力、运输设备使用情况、有无后备能力等)(2)弄清国民经济发展的长

期规划(3)弄清交通运输发展和布局方案。

28、交通运输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

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总体战略部署,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

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通过综合平衡和多方案的比较,确定交通运输发展方向和地域空间分布,其目的是为了改进交通运

输系统和建立一套在交通运输部门内部分配资源的明确标准,并为

此提供一个总体的指导。

29、交通运输规划是一种战略部署,主要解决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方向、原则、规

模、速度、布局和部门结构等问题。

30、交通运输规划的基本任务:(1)查明所规划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地理条件、现有经济基础和历史发展特点、工农业

布局状况,从而确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2)确定规划区内的交通

运输发展方向(包括运输系统总的发展方向和各个运输部门的发展

方向),拟定交通运输发展的合理规模(3)选择交通运输系统中各

种运输方式的适用地区并进行合理组织和布局

31、交通运输规划的总体规划的内容:(1)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划(交通运输规划方向、性质、规模)(2)交通运输系统的布局规划(空间分布)(3)各专项工程的规划

32、交通运输规划总体评价的一般原则:(1)遵循技术与经济统一的原则(2)遵循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33、交通运输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产生有支付能力

的旅客和货物空间位移的需要。

34、交通运输结构包括需求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和客货运输的结构。

35、运输供给:运输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在各种可能的运输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各种运输产品数量。

36、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是系统内所有设备合理匹配,有机结合,通过科学组织所能够承载的最大客货输送能力。

37、运输供给的特点:(1)有效供给范围大(2)短期价格弹性大(3)运输供给存在明显的外部成本(4)一定的不可分性(5)部分可替代与部分不可替代性(6)供给者并不十分明确(7)使用者行为影响供给特征。

38、交通运输的需求来源于社会经济活动,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需求不一样,因此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运输需求的复杂性和运输需求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9、运输需求的满足是受到运输供给的限制,这种限制来自运输企业的运能、运价以及需求本身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40、运输供给是由三个主要供给元素决定的:运输系统的特征、对运输环境的影响、运输消耗。

41、影响客运需求的主要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居民消费水平(3)人口

数量与城市化程度(4)旅行费用—运输服务价格的变动(5)运输服务质量(6)某一方式的客运需求受其他运输方式的影响(7)经济体制的影响

42、影响货运需求的主要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3)运输网的数量与质量(4)运价水平的变动(5)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的影响

43、客流密度:一条交通线路或一个运输区段平均一公里线路所担负的旅客周转量,人公里每公里

44、客流分布:在各个地域之间的旅客交流或在各种交通线路上的流量、流向、旅客构成、旅行距离。(公务客流、新定居地与原居住地之间的大宗客流、节假日客流、市郊客流、旅游客流)

45、客流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交通线上的客流密度的时间、方向和区段的差异(1)时间不均衡系数(2)日间不均衡系数(3)季节不均衡系数(4)方向不均衡系数(5)路线不均衡系数

46、客流变化的特点:(1)主要通道客运量增长迅速,能力紧张(2)客流结构发生变化(3)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旅游客流成为重要部分(4旅行距离总体上呈增加趋势(5)客流的不均衡性突出

47、运输供给特征的改善有赖于四个主要影响因素:运输产品价格、运输成本(1)技术(运营成本、能力、速度)(2)运营策略(3)

政策机构的要求和限制(4)使用者行为

48、运输系统的平衡包括以下几个平衡:运输市场均衡、用户均衡、运输经营者均衡、供需均衡

49、市场均衡分析中运价和运量的关系:dd表示需求曲线,ss表示

供给曲线。需求本身与运价的变化相反,供给量的变化与运价的变

化相同。e表示当价格为eq=op时,供给者愿意供给的能力和使用

者需求的交通量恰好相等,达到均衡状态。运价大于均衡运价时,s

大于d,能力过剩,当运价低于均衡运价时,d大于s,能力紧张。

50、运输短缺在宏观控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短缺作为供给约束,制约经济的增长(2)短缺作为非价格信号影响着运输的投入(3)

运输短缺作为一个局部信号,会引起运输需求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

中实现替代或转移。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系统:是混乱、无秩序的反义词,通俗的说就是有组织、有秩序地达到墨重目的的一个祝贺提(P5) 交通运输布局:又称交通运输配置,它是指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五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的线路、站的土木建筑物及相关技术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的地域分布。(P34) 交通运输枢纽: 联合运输: 区内通道: 交通运输规划: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总体战略部署,即根据公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通过综合平衡和方案比较,确定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和地域空间分布。(P43) 交通运输需求: 客流密度: 联合运输: 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 系统分析:就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P35)为了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最有系统方案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系统分析人员使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用、环境、费用、效益等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并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据此建立若干替代方案和必要的模型进行仿真实验。 交通运输供给: 交通运输通道: 输送能力: 一、交通运输供给分析 (1)在交通运输系统中,供给者并不十分明确,因而不便于清楚的研究供给者行为。 (2)在交通运输中,供给的一些非货币特征相对于经营者收取的价格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运输方式中运行时间都是供给中最重要的一个因 素。

(3)很多确定交通运输供给的特征是使用者而不是供给者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由于这些原因,将运输供给严格限制在经济学中,即理解为一定价格下的市场货物供应量的概念是不合适的。为了进行需求分析和交通量预测,我们考虑由一组真正发生的对运输活动的特征和数量有影响的运输系统特征来定义供给。这一推广超出了以货币表示的运输成本和价格,它包括了其他直接或间接地代表消耗在运输中的资源的特征,尽管它无法定量或转化为货币成本。这一组特征的选择依赖于所考虑的不同运输方式。因而在城市小汽车交通系统中,运行时间、成本、延侯、停车费和可达性等就足以描述运输供给了。而在航空客运中,运行时间、票价、地面交通费、机场延误、机型、服务频率、时间表、服务质量等是运输供给的必要的描述量。没有必要遵循统一的模式给各种运输方式第定义供给,这样的统一模式容易复杂化并且有可能忽略运输分析的重要特征。 二、交通运输供给特征 运输供给特征的改善有赖于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1)技术 运输系统的技术特征影响它的行为。特别是,系统的运营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技术类型。其他直接受技术影响的运输供给特征有能力和速度等。(2)运营策略 用技术来提供运输服务的方式取决于运营者的行为和目标。例如,为了适应交通量的增加,系统扩能策略对于像航空、铁路这样按时刻表运行的系统来说对供给特征的影响很大。运营者的行为也确定了运营成本被还原的程度及还原方式。这是将运营成本转化为使用者成本(函数)的一种价格机制。 (3)政策机构的要求和限制 运输运营策略和价格政策常常要受到政府的调节和限制。例如,在一个被调节的运输系统中,运营者能够使用的价格策略可能是由政府机构制定的,有时甚至能力和使用的设备类型也由政府机构确定。市场结构也可能会类似的影响。例如,在竞争和垄断的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价格政策。 (4)使用者行为 运输供给的有些特征取决于运输系统中使用者的行为。货主选择可用的运输服务方式常常确定了货运总成本,货主可选择不同的存储量、批量、频率和包装方式。市内旅客也可以通过选择路径、速度以及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而影响供给特征。 这四大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运输供给函数,它从使用者的角度描述了供给特征, 三相互协调的基本条件 (1)保证运输过程的连续性,即不间断性、无延误地完成技术作业过程中的全部必要作业。这一条件可用下式表示:T∧H∧E——→

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

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 【篇一:谈交通运输系统特征】 谈交通运输系统特征 摘要: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在现代的发展中承担着不可缺少的的角色,发展综合交通、建立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国交通领域长期为 之奋斗的目标。本文着重介绍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征。结合交通 枢纽体系说明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性 关键词:交通运输系统;交通枢纽体系 1、交通运输系统的概念 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大系统。交通是指通过一定的 组织管理技术,实现运载工具在公共交通网络上流动的一种经济活 动和社会活动,它包括三个要素:公共交通网络及其设施、运载工 具和组织管理技术。运输是指借助公共交通网络及其设施和运载工具,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技术,实现人与物空间位移的一种经济活 动和社会活动。运输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四要素:公共 交通网络及其设施、运载工具、组织管理技术和运输对象。交通运 输可以概括为:运载工具在公共交通线网上流动和运载工具上在运 人员与物资在两地之间位移这一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总称。因此 交通运输系统可以这样定义:一定空间范围内有集中运输方式、技 术设备,按照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和国防等社会运输要求 组成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枢纽的综合体。 2、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 1、公路运输; 2、铁路运输; 3、水路运输; 4、航空运输; 5、管 道运输 这五种现代化的运输方式在载运工具、线路设施、营运方式以及技 术经济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因而各有优势吗,各有其不同的使用 范围,这说明这五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协 作的。 3、各种运输方式的基本特征 3.1、公路运输系统的特征 ①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②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 ③在中、短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较快。 ④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各种交通运输系统

各种交通运输系统 1. 轻轨 轻轨运输(Light Rail Transport, LRT),泛指与路面交通混行的有轨电车和铁路列车,又称“轻轨捷运”、“轻轨铁路”,简称“轻轨”、“轻铁”。“混行”是这个定义的关键,而非载客量。中国大陆有时将这种轻轨称之为有轨电车,如:长春轨道交通三号线的一期工程、大连有轨电车、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香港轻铁等。 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平面铁路及高架铁路:中国大陆的新闻报道和非专业人士常把不是建在“地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误称为“轻轨”,但轻轨与地铁的区别与线路处于地上或地下无关。与“地下铁路”相对的词汇,正确的应该是“高架铁路”与“平面铁路”,如:武汉地铁一号线,误称为“武汉轻轨”;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误称为“重庆轻轨二号线”;上海轨道交通三号线,误称为“轻轨明珠线”或“轻轨三号线”;广珠城际铁路,误称为“广珠轻轨”,事实上不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范畴内;天津地铁九号线,误称为“津滨轻轨”;长春轨道交通四号线,不符合混行的定义,有专有封闭路权。

重量小于或等于每米30公斤的铁轨为“轻轨”,重量大于每米30公斤的铁轨为“重轨”。但是目前中国大陆的城市轨道交通中轨距为1435毫米标准轨的系统,即使称为“轻轨”的线路,使用的铁轨也大多是每米30公斤的重轨。 2.BRT 快速公交系统(英语:Bus Rapid Transit,经常缩写为BRT),是一种以公交车为基础而发展成的大众运输系统。一个快速公交系统应具有专门的设计、服务和基础设施,以提高系统的品质以屏除可能误点的因素。快速公交系统的目的是结合轻轨与捷运的容量、速度与公交车系统的低成本、灵活性和简单性,并能提供类似铁路的服务水平,被喻为“地面上的地铁”。 快速公交系统起源于1974年巴西库里奇巴(Curitiba)启用的整合交通网(Rede Integrada de Transporte, RIT)。之后启发了许多与巴西RIT相似的系统,如于2000年在哥伦比亚波哥大启用的的TransMilenio。截至2013年11月止,共有超过166个城市实施了快速公交系统,其路线总长约为4,336公里(2,694英里)。 [2]据估计,快速公交系统于全世界每天约有2700万旅次使用,其中拉丁美洲有55座快速公交系统,每天于全世界约有1700万旅次使用,为世上最多的区域。

运输系统名词解释

运输系统名词解释 1. 运输系统:指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或物资运输需求而建立的一 套组织、管理和操作机制的系统。它包括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 运输、水运输等多种不同的交通方式,以及相应的设备、设施和服务。 2. 道路运输:是指利用道路交通进行人员、物资输送的一种运 输方式。它包括公路、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道路运输可以灵活地 实现点对点的运输,适用于短途或紧急运输,但受道路状况、交通拥 堵等因素的影响。 3. 铁路运输:是指利用铁路进行人员、货物输送的一种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具有大容量、稳定性强、能耗较低等优点,适用于长途 运输和大批量货物运输。 4. 航空运输:是指利用飞机进行人员、货物输送的一种运输方式。航空运输具有快速、遍及全球、无地形限制等优点,适用于远距 离或国际运输,但成本较高。 5. 水运输:是指利用船舶进行人员、货物输送的一种运输方式。水运输可以通过水路连接各个港口,具有大容量、低成本等优点,适 用于大宗货物和长途运输。 6. 运输网络:是指所有运输方式和节点之间形成的一张连接网络。它包括交通枢纽、运输路线、运输设施等,通过互相衔接和互为 补充,实现人员和物资在不同地点之间的运输。 7. 物流:是指在供应链中对物质、信息、资金等进行管理和控 制的一系列活动。物流包括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环节,旨在实 现物品的流动和交付。运输系统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8. 运输规划:是指对运输系统进行合理布局、调度和优化的规 划工作。运输规划考虑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制定出适合城市或 地区的交通发展方案,以提高运输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9. 运输安全:是指在运输过程中保障人员、货物和设施免受伤 害或损失的一系列措施。运输安全包括交通法规的执行、运输工具和

铁路交通的运输管理系统

铁路交通的运输管理系统 铁路交通是一项依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现代化交通手段,运送大量人 员和物品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确保铁路交通安全、高效地运转,运输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铁路交通的运输管理系统,包括其定义、作用、构成以及一些发展前景等。 一、定义 铁路交通的运输管理系统是指为了保证铁路交通运输安全、快速、准确而进行 的管理系统。其主要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如信息技术、摄像监控等,对铁路上的车辆、站点、停车场进行管理,以保证铁路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效率和便捷度。 二、作用 1. 提高铁路交通管理效率 铁路交通的运输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车辆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对运载物品的 数量进行记录和控制,在车站乘降人员进行控制及保障安全。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地控制铁路交通的运输速度和车辆的行驶轨迹,使其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调度,提高铁路交通系统的管理效率。 2. 提高铁路交通安全 运输管理系统通过监测员工在车站工作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可以监测安全设备,及时发现交通事故的情况。同时,在乘客进站时,对其进行身份和行李的检查,可以有效地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保障铁路交通系统的安全。 3. 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车辆的空载率、货物质量、车速、能耗等制约要素,从而针对不同的情况的需求,进行模型优化。同时,对运输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也能为运输部门提供数据基础,从而使得铁路交通运输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 三、构成要素 铁路交通的运输管理系统主要由车载成分、地面成分、综合管理系统三部分构成。 1.车载成分 车载成分可以为实现列车加速度、速度、车辆制动等实时监测和控制出色发挥重要作用。应用于列车上的自动地图以及自动运行的相关系统,均可以通过在列车上安装器械的方式,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地面成分 地面成分分为列车调度系统和铁路地面级联控制系统。前者通过将列车的信息上传到地面系统,从而实现列车调度和运输过程监管的目的;后者则是一种车间控制技术,通过在列车和智能控制器之间建立通信链接,实现自动化控制,减轻工人工作强度,增加运输安全。 3.综合管理系统 综合管理系统是铁路运输的发展趋势,通过信息技术为基础,将车载和地面的各种信息相互关联,以实现整个铁路运输管理的目的。此类系统的实现将有效地简化运输压力,提高管理效率,增加交通安全性。 四、发展前景 铁路交通的运输管理系统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其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前景。

(完整版)第七篇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第七篇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第一章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一、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定义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是由道路系统、流量系统和管理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 1、道路系统:各种等级的街道、交叉路口和交通管理设施。 2、流量系统:包含行使在道路上的各种车辆和人。 3、管理系统:指管理交通网络和流量的各种规章制度。 构成城市交通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以道路系统和流量系统为例,良好的道路系统会使车辆和行人流动速度加快,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更多的车流和出行人数,从而使原来的道路系统通行能力不足,迫使规划和建设部门投资改扩建道路系统。 二、城市交通系统的功能 1、功能: 是为城市居民的各种出行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城市交通设施把城市居民的各种出行活动联系在一起。 2、交通不同于其它设施的特点: ⑴城市交通不只是为城市服务,同时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在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设施占市中心区域面积的30%——40%,占郊区面积的20%,居民平均每天花1h在路途交通上。城市是由建筑与交通设施组成的。 ⑵交通是为人们各种活动服务的,但交通和建筑物和建筑内的活动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各种活动必须依靠交通设施。 三、城市交通系统的特点 1、城市交通系统的特点: ⑴交通方式综合性:是五种交通方式的转换与协调。 ⑵研究对象复杂性: ⑶研究目标多样性:①工程;②法规;③教育;④能源;⑤环境。 2、影响城市交通的活动区域特征的因素: ⑴历史背景; ⑵经济因素; ⑶政策政治因素; ⑷文化习俗; ⑸地理区位。 四、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特点: ⑴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 我国城市交通用地面积不到10%;交通路口信号灯不到50%,交通管理薄弱。 ⑵道路交通流机非混行: 我国为自行车大国。 ⑶城市居民出行结构复杂: 发达国家出行主要以步行、公交车、私人小车占99%;在我国出行主要是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占出行方式的90%——95%,但出租车、摩托车、单位用车、私家车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中自行车出行占50%——60%;步行占20%——30%;公交车占第三。………… 2、我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考虑我国(人口大国)、居民的承受能力、交通设施发展规模、土地利用及土地资源的约束等因素,应: ⑴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⑵适当控制自行车: ⑶协调发展私人小汽车:与交通设施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与居民素质的提高相协调。 ⑷有计划发展轨道交通: 第二章城市道路交通设施 一、道路及其分类 1、城市道路的组成: 市中心、工业区、生活居住区、对外交通枢纽以及文化教育、风景游览、体育活动场所等,并与郊区公路、铁路站场、港口、码头、航空机场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2、城市道路分类: 根据交通性质、交通量和行车速度等基本因素分: ⑴快速路: 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的主要道路。进出口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综合运输(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研究综合发展和利用铁路、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以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一个技术先进、网路布局和运输结构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学科。 摘要】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由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网络设备、载运工具、客货流和组织管理等四个方面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是支持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系统。建立在五种运输方式运输系统基础上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依据运输发展需要和运输生产过程组织的特点逐步形成的,它强调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立足于国家对运输资源在各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配置,立足于完善客货运输过程的运输服务,立足于各运输方式间旅客运输实现“零距离换乘”,货物运输实现“无缝中转”。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作为社会经济系统运行支撑体系之一的交通运输系统也日益错综复杂,其突出表现是运输需求更加瞬息万变,运输市场的供给需求矛盾更加激烈,运输问题日益严重。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容量大大扩展,运输服务质量和运输能力提高的同时,又付出了大量的投资和代价,但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竞争加剧,运输资源占有越来越庞大,系统运行成本不断提高,同时受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建设满足需要和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是交通运输部门和顾客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无疑,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构建、发展及相关问题,已成为包括交通运

输工程学在内的多学科研究重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可分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和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本文全篇是对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性研究,目的是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经济学原理、交通运输工程学方法等多学科基础理论,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分析基本思路和逻辑框架,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审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和发展,研究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基于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性,本文在建立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分析架构的基础上,重点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若干专题进行研究。首先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及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界定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概念及演化,阐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构成关系,研究比较了不同运输方式系统构成要素的特征,并对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进行评述。第二,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系统演化关系;研究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关系,从适应性角度出发,分析论述综合交通运输资源的时间配置和空间配置理论;研究了运输通道形成发展及特征。第三,对综合交通运输需求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综合交通运输需求的一般特性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综合交通运输需求理论分析框架;分析论述更多还原v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1.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2.系统特性:①集合性②相关性③阶层性④整体性⑤目的性⑥环境适应性 3.整体涌现性:由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所有系统要素及其总和都不具有的、只有整体才具有的性质叫做系统的整体涌现性。它是由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共同产生的。 4.环境:指的是对系统有影响但与系统任何要素的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又都弱于系统要素间任何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那些实体的集合; 5.输入: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称为系统的输入; 6.输出: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称为系统的输出; 7.同构性:如果两个系统的结构是完全相同或者相似的,这两个系统就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整体特性---涌现性,这两个系统称为同构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称为同构性; 8.一般系统:是一类同构系统的抽象系统,它具有该类系统的全部系统特征,但不包括其中任何个别系统的细节; 9.系统分类:①从组成要素的性质来分类: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②形成系统的要素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物质及精神)的来分类: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③从物体的运动状态上进行分类: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④是否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为标准划分: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 10.系统工程:用定性与定量向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处理大规模的复杂系统问题,无论是系统的设计或建造,还是系统的组织、经营管理,都可以统一地看作是工程实践,统称为系统工程。 11.各类系统工程的共同点: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应用与组织管理的工程实践,寻求实践效果的最优化。 12.系统工程的特点:①问题导向及反馈控制②研究对象的不明确性③系统整体最优为目标 ④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13.方法论(Methodology):分析和解决系统开发、运作及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所应遵循的工作程序、逻辑步骤和基本方法,是运用方法的原则和思想。 14.方法论的特点:①整体性:基本出发点。②系统识别的重要性:找出系统对象,划分出系统与环境。③人机结合的方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式。 15.硬系统方法论:以具有清楚的结构的问题及其相关系统为处理对象。 16.软系统方法论:以结构不清楚的问题本身及相关系统为处理对象 17.霍尔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强调明确目标,核心内容是系统分析和系统优化。具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性(三维)、技术应用上的综合性(知识维)、组织管理上的科学性(时间维、逻辑维)、系统工程工作上的问题导向性(逻辑维)。霍尔认为,现实问题都可以归纳为工程问题,从而可以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求得最有的系统方案。18.西那雅卡那系统方法论:主要是为了处理不良结构的问题 19.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WSR):又称现代东方系统方法论,基于“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观点 20.老三论: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及自组织理论 21.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原理:①整体性原理②动态相关性原理:系统的动态性、相关性③开放性原理:系统开放性、稳定性④层次性原理:系统的层次性⑤有序性原理:系统演化过程是无序-有序-无序。 22.经典控制理论:核心是反馈,主要研究对象是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系统动态过程及动态特性的描述,主要是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方法。23.现代控制理论:从单变量控制发展到多变量 控制,从单纯的自动调节进展到最优控制,经典 控制理论发展成为现代控制理论。 24.控制方法:以系统的功能行为为目标,通过 一定的手段实现控制,达到系统目标最优化的方 法。 25.控制论的研究重点是闭环控制系统。反馈是 控制系统的核心。 26.控制系统组成:控制者(控制装置)、被控 制者(受控对象)和控制作用 27.分类:有反馈是闭环控制,否则是开环控制。 28.控制:为了使系统保持第一类或第二类稳定 性,必须对系统施加一定的作用,根据内外部的 各种变化,对系统进行调节,从而克服系统的不 确定性,这种对系统施加的作用,就是控制。 29.信息量是用来度量信息大小的量,概率小的 时间发生时提供的信息量大,反之,概率大的事 件发生时提供的信息量小。h=-log2P (bit) 30.信息熵指的是信源发出的每一个符号所包含 的平均信息量。随着时间不确定度的增加,信息 熵也随之增加。 31.交通运输的定义:①运输:人和物的载运和 输送,强调的是运输工具上载运的人员和物资的 多少、位移的距离②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输网 络上的流动,与交通工具上所载的人员与物资没 有关系③交通运输反应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 面,或者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32.分类: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 空运输,管道运输 33.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①设备构成:固定设 备子系统;移动设备子系统②综合运输网络及 枢纽③综合运输的组织管理系统 34.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①系统基本特征:具 有明确的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十分突出;相 关性;发展必须与外界环境相适应②自 身特点:要素集合庞大;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是 一个连续性过程系统;生产的多环节、多功能、 跨区域的特点 35.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主要研究内容:运输系统 分析;运输系统需求预测;运输系统建模及仿真; 运输系统最优化;运输系统网络分析;运输系统 排队分析;运输系统评价;道路交通与运输系统 决策 36.系统分析:是由实际出发,对于需要改进的 系统或准备建立的新系统,在对其目的、环境、 结构及功能等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建模、仿真、 预测及评价、优化等技术对系统的各有关方面进 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为选择最优或满意 的系统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的分析研究过程。 37.系统分析的要素:目标;替代方案;指标; 评价标准;模型;决策者 38.系统分析的原则:①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 结合的原则;②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 则;③局部利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④定量分析 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39.系统分析的内容:系统的目标分析、结构分 析、功能分析和环境分析 40.模型分类:一般可分为概念模型、符号模型 和形象模型。 41.符号模型:用符号来代表系统的各种因素和 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分为图形模型;数学 模型。 42.系统仿真:指的是计算机仿真,就是根据系 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系统各要素性质及其相互 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实际系统结构或行为 过程的、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计算 机仿真模型,来模仿实际系统的运行状态及其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实现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的 全过程。 43.系统仿真的作用:①仿真的过程也是实验的 过程,还是系统地收集和积累信息的过程。②对 于一些难以建立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的系统,通 过仿真可以解决预测、分析和评价等系统问题。 ③通过系统仿真可以把一个复杂系统降阶成若 干子系统以便于分析。④通过系统仿真能启发新 的思想或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策略,还能暴露出 原系统中隐藏着的一些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44.因果关系图:①因果关系:是指一种现象发 生的原因和可能引起的结果。②因果关系是构成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是构建正确模型的必由 之路。③因果关系可以由因果关系图来描述。 45.预测:是对事物或现象将要发生的或目前不 明确的情况进行预先的估计和推测。 46.预测分类:①按预测时间:长期,中期,近 期,短期预测。②按内容分类:运输经济预测; 运输科技预测;运输系统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及影响预测。③预测方法分类:定性预测;定量 预测;综合预测 47.定性预测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 情景分析预测法 48.定量预测方法: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预测 法;马尔可夫预测法 49.德尔菲法:①其本质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 可归纳为:匿名征求专辑意见-归纳、统计-匿名 反馈-归纳、统计,若干轮后,停止。②特点: 匿名性;反馈性;统计性。③程序:以轮来说明 的。两方面的人在活动:一是预测的组织者,二 是被选出来的专家。有交流存在。④预测结果的 表示方法:表格、直观图或文字叙述。预测结果 是具体数字时,可用中位数和四分点来表示。中 位数代表专家预测的协调结果。四分点代表专家 意见的分散程度。 50.预测的程序步骤:确定目的;搜集预测资料; 选择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核心);预测;分 析预测误差;改进预测模型;规划政策和行动 51.系统评价的分类:(1)按评价的对象分类: ①目标评价;②规划评价;③方案评价;④设 计评价(2)按评价的时间顺序分类:①事前评 价;②中间评价;③事后评价;④跟踪评价(3) 按评价的内容分类:①技术评价;②经济评价; ③社会评价;④综合评价 52.运输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政策性指标;技术 性指标;经济性指标;社会性指标;环境性指标; 时间性指标。以上是大类指标,每一大类指标又 可包括许多小类指标,每个具体指标可能有几个 内容来综合反映,这就构成了系统评价的指标体 系 53.常用的经济评价方法:单复利法、现值法、 年值法、回收率法、收益-成本分析法。 54.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的系统分析评价方法。建立层次结构是层次分析 法的关键步骤,通常模型结构可以分为目标层、 准则层和措施层。适用于多准则、多目标复杂问 题的评价、分析 55.系统决策:应用系统论的思想和决策方法, 根据系统的状态和目标,制定若干可行的方案或 策略,经过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按照某种标准 从中选择最满意的方案或策略,知道实现系统目 标的全过程。 56.决策问题要素:决策主体;决策目标;替代 方案;结果;决策准则(评价与选择方案的价值 依据)。 57.决策问题分类:(1)按决策的作用范围分类: 战略决策(全局性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2)按决策的形态性质分类:程序化决策(目 标明确,可以建立固定的模式);非程序化决策 (复杂的,难以用一般程序化解决的决策)。(3) 按决策的可靠性分类: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 非确定性决策(4)按决策目标的多少分类:单 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5)按决策面对的自然 状态的性质分类:竞争性决策:面对有理智,能 采取行动的竞争对手;非竞争性决策:面对的是 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 58.决策树法:利用树形结构图辅助进行决策的 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把各种备选方案、可能出现 的状态以及决策产生的后果,按照逻辑关系画成 一个树形图,在树形图上完成对各种方案的计 算、分析和选择。 59.决策树构成:决策节点、时间节点、结果节 点和分枝

交通运输概论

交通运输概论 1.交通的概念 是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技术,实现载运工具在相应公共设施网络上流动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活动之一; 2.运输的概念 是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技术,利用一定公共设施、专门设施和相应的运载工具,实现人员与物质地理位置改变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 3.绿色交通的含义 绿色交通是一种以缓解交通堵塞、降低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五目的,满足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和谐式交通运输系统; 4.绿色交通的特征 就是以节能环保、安全通畅的交通设施为基础,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适量新能源与环保型汽车为工具,以高效、智能的交通管理为依托,与城市规划和空间拓展相协调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5.铁路运输设施与设备的组成 铁路运输设施与设备是铁路行车和调车工作的基础,是运输组织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通常由铁路线路、机车车辆、通信与信号及车站设备组成; 6.铁路线路的组成

铁路线路是为了进行铁路运输所修建的固定路线,是铁路固定基础设施的主体,是由路基、桥梁、涵洞、隧道和轨道组成的整体工程结构;铁路线路在空间的位置是用它的线路中心线表示的,中心线可以理解为两根钢轨之间中心位置的“假想线”,也可以理解为线路在空间的轨迹; 7.铁路枢纽按其在铁路网上的地位与作用的分类 答:1;路网性铁路枢纽, 2;区域性铁路枢纽, 3;地方性铁路枢纽, 8.道路运输系统的构成 道路公路和城市道路是主要供道路交通工具行驶的工程结构物,由路线,构造物路基面、桥梁、涵洞和隧道以及交通工程和沿线附属设施组成; 道路运输主要包括城市对外城际间道路运输和城市内部道路运输;在本章中公路运输主要指城市对外道路运输,城市道路运输主要指城市内部道路运输; 9.公路的格概念 公路是指连接城市、农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合设施的道路; 10.公路的主要结构-是指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等; 11.高速公路沿线设施-包括交通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绿化设施等是保证高速行车安全和调节驾驶员和乘客疲劳、方便旅客、保护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系统定义

交通运输系统定义 【篇一:交通运输系统常识】 1、系统:由若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在 一定的阶层结构形成中分布,在给定的环境约束下,为达到整体的 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 2、系统的共性:有序性、集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3、系统的特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环境改造性。 4、组成系统的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5、系统分析:是从系统长远和整体最优出发,在选定系统目标和准 则的基础上,分析构成系统的各个层次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利用定量的方法提供可用的数据,借以制定可行方案,推断可能产 生的效果,寻求子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策略,以及系统与环境的 相互影响。 6、系统分析的六要素:(1)目的(2)调查、收集资料(3)替代 方案(4)费用与效益(5)模型与模拟(6)评价基础 7、系统分析的准则:(1)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3)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4)定量分 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8、系统分析的理论技术基础: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控制论、信息论 9、系统分析的方法论的特点:(1)研究方法上的整体化(2)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3)管理的科学化 10、系统工程方法论:霍尔(hall)三维结构方法论(知识维、时 间维、逻辑维)、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 时间维: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 逻辑维:明确问题—系统指标设计—系统方案综合—系统分析(模 型化)--系统选择(最优化)--决策—实施 霍尔(hall)三维结构方法论与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相同点: 问题导向、注重程序及阶段。不同点:研究对象或应用领域、基本 方法、核心内容或关键点。 11、交通运输系统的五个特征:(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是一 个整体,相互协调,适应运输任务的需要(3)层次性十分突出(4)诸子系统的“元、部件”彼此间相关(5)发展与建设必须与外部环境 相适应。

现代交通运输的定义

现代交通运输的定义 现代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和设施,以及相应的管理和组织体系,将人员、货物和信息从一个地点运送到另一个地点的过程。它包括陆地、水上和空中交通运输,如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现代交通运输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如汽车、火车、飞机、船舶,以及交通管理系统、路径规划系统、货物跟踪系统等。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提供了便利、高效和安全的运输服务。 现代交通运输还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组织运输系统和流动的过程,其中包括运输工具、设施、设备和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和设施被用来运送人员、货物和信息,以满足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需求。 现代交通运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高效性:通过现代科技和先进的设备,交通运输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运送人员和货物。例如,高速公路、高铁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能大幅缩短旅行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2. 多样性:现代交通运输包括陆地、水上和空中运输方式,提供了多种选择。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交通方式,以满足不同目的地和距离的需求。 3. 安全性:现代交通运输注重安全性,通过各种安全设施和监测系统,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例如,汽车上的安全气囊、火车上的紧急刹车装置以及船舶上的救生设备等,都是为了保障乘客和货物的安全。

4. 环保性: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现代交通运输也越来越注重环保。例如,发展电动汽车、推行公共交通系统、优化路线规划等,都是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5. 便捷性: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技术,人们可以轻松查询交通信息、购买票务、定位货物等,提高了运输服务的便利性。 总之,现代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各种技术和设施,将人员、货物和信息从一个地点运送到另一个地点。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文化交流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类交通运输系统

各类交通运输系统 1. 轻轨 (Light Rail Transport, LRT),泛指与路面交通混行的和,又称“轻轨捷运”、“轻轨铁路”,简称“轻轨”、“轻铁”。“混行”是那个概念的关键,而非载客量。中国大陆有时将这种轻轨称之为有轨电车,如:的一期工程、、、等。 中的平面铁路及高架铁路:中国大陆的新闻报导和非专业人士常把不是建在“地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误称为“轻轨”,但轻轨与地铁的区别与线路处于地上或地下无关。与“地下铁路”相对的辞汇,正确的应该是“高架铁路”与“平面铁路”,如:,误称为“武汉轻轨”;,误称为“重庆轻轨二号线”;,误称为“轻轨明珠线”或“轻轨三号线”;,误称为“广珠轻轨”,事实上不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范围内;,误称为“津滨轻轨”;,不符合混行的概念,有专有封锁路权。 重量小于或等于每米30千克的为“轻轨”,重量大于每米30千克的铁轨为“重轨”。可是目前中国大陆的城市轨道交通中轨距为1435毫米标准轨的系统,即便称为“轻轨”的线路,利用的铁轨也大多是每米30千克的重轨。 2.BRT

(:Bus Rapid Transit,常常缩写为BRT),是一种以公交车为基础而进展成的。一个快速公交系统应具有专门的设计、服务和基础设施,以提高系统的品质以屏除可能误点的因素。快速公交系统的目的是结合与捷运的容量、速度与公交车系统的低本钱、灵活性和简单性,并能提供类似铁路的服务水平,被喻为“地面上的地铁”。 快速公交系统起源于1974年(Curitiba)启用的(Rede Integrada de Transporte, RIT)。以后启发了许多与巴西RIT相似的系统,如于2000年在启用的的。截至2013年11月止,共有超过166个城市实施了快速公交系统,其线路总长约为4,336千米(2,694英里)。据估量,快速公交系统于全世界天天约有2700万利用,其中有55座快速公交系统,天天于全世界约有1700万旅次利用,为世上最多的区域。 长处 低建造本钱及时刻 快速公交系统相对一般(包括、及等)造价较低,建造时刻亦较短。一条的建设经费约为快速公交系统之五倍,兴修时程亦为快速公交系统的五至六倍。 节省乘客时刻 快速公交系统因采用公交专用道设计,行驶速度比一般传统公交车快,更可选用车外收费及优先号志等系统加速旅途速度,进一步节省乘客时刻。 方便性 快速公交系统会有固定营运线路及频密的班次,方便乘客,同时亦因拥有独立站体设计,乘客候车体验会取得改善,例如能够在站体内设立电子站牌,显示下辆车的到站信息。另外亦能够采用及车辆与站体间水平上下车等,成立无障碍搭乘环境,方便民众登车及便利轮椅上落。

系统工程在交通运输中的运用

系统工程在交通运输中的运用 一、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交通运输系统是由人、车、路、船、机、港等组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存的 系统。其中,人是运输系统的主要参与者,而车、路、船、机、港则作为载体和基础设施,形成交通运输系统的物质支撑。 交通运输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货物和人员的运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城市和地 区的联接。而这些功能是通过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 (一)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系统工程的核心方法之一,旨在深入挖掘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确 定固有的风险和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措施。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系统分析可以帮助 管理者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个方面分析交通运输的流程,识别系统中的瓶颈、漏 洞和薄弱点,从而提出改善方案和优化措施。 (二)系统建模 系统建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交通运输系统转化为适当的物理或者数学模型的 过程。在交通运输中,系统建模可以帮助管理者更清晰地理解系统的运行机制、内在规律 和效应,发现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后续的决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系统优化 系统优化是系统工程的核心任务之一,涵盖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所有方面,从整体角 度出发,寻求系统组成部分之间最优的协同关系,以实现最好的整体效益。在交通运输系 统中,系统优化可以通过评价运输效率,安全性能,能耗,成本等多维度索引的方式进行,确定系统的优化目标和方向,制定优化策略和实施方案,优化管理交通运输系统。 (四)维修保养系统 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运行和维护主要工作标准,建立起维修保 养机制,对系统进行有效维修保养,对故障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对系统进行充分的绩 效评价。维修保养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充分了解维修保养工作的实 施情况,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运行。 (五)风险评估与管理 交通运输系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如车辆损坏、人员意外、自然灾害等。为 了确保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必须要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在此过程中,系统工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1. 引言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交通运输领域中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本文将介绍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 2. 基本概念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是指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一门学科。交通运输系统指的是包括道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各种交通方式在内的整个交通网络及其附属设施。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旨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优化交通网络的布局、提高交通设施的效率、增强交通服务的质量,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安全、便捷和可持续发展。

3. 发展历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最初,交通运 输系统工程主要集中在交通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方面,以提高交通效率 和安全性为目标。随着交通运输需求的增加和复杂性的增加,交通运 输系统工程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20世纪中叶,随着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开始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 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优化,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 到了21世纪,随着智能交通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交 通运输系统工程进一步发展为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智能交通系统工程 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提高 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目前,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在城市交通规划、交通设施设计、交通仿 真模拟、交通运输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4. 应用领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应用广泛涉及到交通运输领域的各个方面。以 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 4.1 城市交通规划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交通需求分析、交通网络布局、交通设施规划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 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质量,解决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等问题。 4.2 交通设施设计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在交通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道路、铁路、 水运、航空等交通设施的设计与建设。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交 通设施的效能和安全性,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各种交通运输系统

各种交通运输系统

各种交通运输系统 1. 轻轨 轻轨运输(Light Rail Transport, LRT),泛指与路面交通混行的有轨电车和铁路列车,又称“轻轨捷运”、“轻轨铁路”,简称“轻轨”、“轻铁”。“混行”是这个定义的关键,而非载客量。中国大陆有时将这种轻轨称之为有轨电车,如:长春轨道交通三号线的一期工程、大连有轨电车、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香港轻铁等。 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平面铁路及高架铁路:中国大陆的新闻报道和非专业人士常把不是建在“地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误称为“轻轨”,但轻轨与地铁的区别与线路处于地上或地下无关。与“地下铁路”相对的词汇,正确的应该是“高架铁路”与“平面铁路”,如:武汉地铁一号线,误称为“武汉轻轨”;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误称为“重庆轻轨二号线”;上海轨道交通三号线,误称为“轻轨明珠线”或“轻轨三号线”;广珠城际铁路,误称为“广珠轻轨”,事实上不在城市轨道交通的范畴内;天津地铁九号线,误称为“津滨轻轨”;长春轨道交通四号线,不符合混行的定义,有专有封闭路权。 重量小于或等于每米30公斤的铁轨为“轻轨”,重量大于每米30公斤的铁轨为“重轨”。但是目前中国大陆的城市轨道交通中轨距为1435毫米标准轨的系统,即使称为“轻轨”的线路,使用的铁轨也大多是每米30公斤的重轨。

方便性 快速公交系统会有固定营运路线及频密的班次,方便乘客,同时亦因拥有独立站体设计,乘客候车体验会得到改善,例如可以在站体内设立电子站牌,显示下辆车的到站信息。另外亦可以采用低底盘公交车及车辆与站体间水平上下车等,建立无障碍搭乘环境,方便民众登车及便利轮椅上落。[4] 安全性 快速公交系统的站体站台可以选用与铁路运输系统相似的站台闸门,保障乘客候车时候的安全。 抢道路 与另建高架桥或是建在地底下以立体交汇的方式回避一般公路的MRT不同,与道路平行的BRT会占据部分的道路,在本来就很拥挤的路段会使交通吃不消,BRT公交专用道会使原有的道路缩减两线道(去成与回程各一线),在BRT车站(BRT车站多为盖在路中央)旁的道路将会更窄,在交通尖峰时段时,堵车情况会比没有BRT时还严重,但讽刺的是,BRT却能在道路堵车时畅通无阻(优先路权)。 效率低 BRT基本上等同于加长型的公交车,其速度最高也只能到一般法定时速;比捷运系统的80公里时速还慢。 BRT其车厢的长度低(若车厢过长在转弯方面会有危险,例如切换行车方向时的大转弯),每小时只能运送约2000~3000人左右,比路面电车的载客效率还差。 意外与后续处理 如果其中一辆BRT在路上抛锚,会使整条BRT瘫痪,但若是在十字路口中央发生严重的意外,将会使整个十字路口交通外加整条BRT通通大打结,加上BRT不像MRT或是一般铁路一样有救援用的专门拖车,而使后续的处理更加困难。 高铁是动车吗?动车是高铁吗?高铁和动车有什么区别?高铁和动车哪个快?动车和高铁哪个贵?这个问题常常被大家提起,今天高铁网小编就给大家系统地总结一下动车和高铁的区别,看看高铁和动车到底有什么差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