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诊治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损害
KD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参照下列方案:入院时, 第1周末,病程第28天各作一次,如无条件多次检查,则 第28天单次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瘤的几率最大。病后2年内, 最好能有定期复查。CAA的大小与预后关系极大,一般 按Nakano提出的标准划分为: I°(小型) 直径 < 4mm II°(中型) 4~8mm III°(大型) > 8mm
II
12-28天 12-28天
激惹、蜕皮、心脏 激惹、蜕皮、 全血管炎;CAA出现 出现, 冠A全血管炎;CAA出现, 表现(心包积液、瓣 表现(心包积液、 冠A闭塞和血栓形成心肌 膜返流、心力衰竭, 膜返流、心力衰竭, 和心内膜炎症则减退 CAA) 恢复正常, 恢复正常,或持续 心脏表现 正常, 正常,或持续心脏 表现 冠A亚急性炎症,CAA继续 亚急性炎症,CAA继续 存在但炎症程度减退 瘢痕形成,冠A钙化、冠A 瘢痕形成, 钙化、 腔狭窄或血管再通; 腔狭窄或血管再通;心肌 纤维化而无急性炎症
病因学源自文库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 观察发现KD 所具有区域性流行、明显季节性、疾病自限 性以及高发于婴幼儿而成人罕见的特点,多数学者认为 本病与感染有关,高度提示KD 的病原是一种自然环境中 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免疫系统高度活化导致的血管炎损 害已得到公认。
发病机制假说:超抗原致病学说
冠状动脉损害
冠状动脉瘤多在病后第2周出现,3~8周发展到最大, 半数在1/2~2年内消散,1/4有所缩小。另一项随访资料 表明:直径>9mm的CAA最终都发生狭窄;<5mm者随访 8年均未见狭窄病变;5~9mm者与动脉瘤长度有关,发 生在左冠状动脉者若长度>15mm,发生在右冠状动脉者 >30mm,多数发生狭窄。
治疗
皮质激素: 1979 年Kato 等单用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结 果认为应用泼尼松可促进冠状动脉瘤形成。90年代后,简 瑞祥、Nonaka 等(日本,1990 年) 的研究表明, 泼尼松龙加 用ASA 治疗KD 安全、有效,并可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由于IVGG价格昂贵,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预防冠状动脉病 变,ASA及泼尼松龙合用治疗KD 值得商榷,尚须开展大规模 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以便获得有意义的结论。
治疗
阿司匹林(ASA) :具有抗炎、抗血小板作用,为治疗 本病的首选药物。日本学者推荐中等剂量,即口服剂量为 30 50 30~50 mg/ (kg·d) ,热退后10~30 mg/ (kg·d) ,一般持续 , 10 30 , 用药达3 个月。美国心脏病协会(AHA) 提出,大剂量ASA 口服剂量为80~100 mg/ (kg·d) ,持续服药至病程第14 天,以后3~5mg/ (kg·d) ,至病程6~8 周。
川崎病 研究进展
刘瀚旻
自上世纪60年代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至今 日本已报道川崎病16万病例,亚、欧、美、澳洲及南非 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在许多国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 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引起儿科医生 的普遍重视。
随着对川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其病因学、诊断学 及治疗学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美国心脏学会2004 年也对川崎病的临床指南重新修订。现就一些热点问题 综述如下:
非典型KD 诊断的参考项目
卡介苗(BCG) 接种处再现红斑; 血小板数显著增多; CRP、ESR明显增加; 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壁辉度增强; 出现心脏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心包摩擦音); 伴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
心血管损害及其评价
KD 心血管损害可以累及血管(全身动脉瘤如腋、髂、 肾等,发生率1.7%,全身动脉瘤均伴有CAA )、心肌、心 包(心包积液17.1%)、传导系统和瓣膜,其中有的发生率 不低,但是但这些损害除 CAA 等冠状动脉损害外多是一 过性的,仅少数导致严重后果。例如,彩色Doppler可发 现病程中二尖瓣反流的发生率高达47%,一般为一过性病 变,但遗留严重二尖瓣反流以致需要换瓣者亦偶有报道。 心肌炎一般轻微,但偶导致心力衰竭甚至心原性休克。
治疗
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1984年起多中心随机对照 试验证明与阿司比林联合应用,疗效十分肯定,迅速退 热,炎症反应指标恢复加速。用此方案治疗近期冠状动 脉瘤发生率仅 8%,远期降至 2%,远好于单用阿司比 林的对照组(分别为23%和11%),而且已有资料说明 IVIG治疗后即使发生CAL,在1-2年内消散的也更多。
流行病学
发病率有年差异,大致平均 3 年出现一个流行年。 发病高峰在 3~5 月。本病可以复发,日本最近全国调查 表明复发率为6.89/千人·年,以首次发病后1年内多见。 近年大系列的统计表明复发病例首次和第二次发病心血 管损害发生率都明显高于无复发的病例。
诊断学:川崎病临床和病理分期
分期 I 病程 <10天 <10天 临床表现 发热、结膜炎、 发热、结膜炎、皮 疹,口腔改变、淋 口腔改变、 巴结肿大 病理改变 急性冠A周围炎, 急性冠A周围炎,冠A和主 A的微血管炎;全心炎; 的微血管炎;全心炎; 房室传导系统的炎症
III
28-45天 28-45天
>50天 >50天
KD 的多种临床表现
约 1/4 病人有无菌脑膜炎 ,CSF WBC 25~100/mm3, 淋巴为主。 一过性肢体轻度瘫痪者并不少见 感音性耳聋 关节疼痛或关节炎常见( 30%)。早期出现的关节炎, 关节滑膜液 WBC 10~30万/mm3,中性为主;晚期起病者 约 5万/mm3,50%为单核。 腹泻、或胆囊肿大、肝酶升高黄疸和假性肠梗阻。 无菌性脓尿在第一周可高达 75%。
发病机制假说: 发病机制假说:细菌热休克蛋白作用
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对结核菌素试验和纯化蛋白衍 生物试验有超敏反应性。有学者认为, 川崎病患儿起病前 可能有细菌感染过程,这种外源性细菌HSP65与人类同源 HSP63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前驱感染后,因交叉抗 原刺激,导致免疫自稳机制的错误调节,使针对自身 HSP63 的T细胞将血管组织作为靶器官,引起血管的广泛 免疫损伤。
治疗
IVIG已成为严重KD病例的首选治疗,美国心脏协会 建议所有KD病例使用IVIG。但本品价格昂贵,作为生物 制品理论上尚不能完全排除传播其他疾病的可能,并要 求在起病7~10日使用才有肯定疗效。最近有资料提示 <5天使用 IVIG可能是部分病例耐药的原因。
治疗
IVIG应在起病10日内给予,一般而言若已出现蜕皮、 热退已数日的病人不再使用IVIG,因为IVIG不可能预防 其CAL的发生。但是,如果10天后仍持续发热,IVIG仍 然应当考虑,因为发热本身是CAL的危险因素。新近的 美国心脏学会建议指出10天后仍有临床或实验室炎症证 据者(SR,CRP↑)应使用IVIG。
治疗
IVIG疗法适应证为冠状动脉瘤高危患者。目前多采用 原田计分法判断: (1) 白细胞数> 12 ×109/ L (2) 血小板数> 350 ×109/ L (3) CRP 强阳性( > 40. 0 mg/ L) (4) 红细胞压积< 0. 35 (5) 血浆白蛋白< 35 g/ L (6) 年龄≤12 个月 (7) 男性 发病7 d 以内计分,每项为1 分。计分4 分以上者为IVIG 的适应证。
治疗
IVIG治疗的机理可能的解释包括: 丙种球蛋白使单核细胞、血小板或血管内皮细胞表 面的Fc受体饱和,阻断免疫激活过程; 中和可能存在的病原和致病物质; 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抗体生成; 使抗独特型(idiotype)抗体修复(对抗原的特异抗体产 生达到一定量时,引起抗Ig分子独特性的免疫应答,即 抗抗体的产生,它维持免疫应答对稳定平衡); 抑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受体途径的激活。
虽然至今尚未找到直接的致病微生物,但近年来许多 研究者认为KD是微生物毒素以超抗原介导机制所引起的 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 超抗原:某些细菌产物可使很高比例的T细胞激活,由 于这类物质具有强大的激活能力,故被称为超抗原。 主要包括:葡萄球菌肠毒素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表皮剥脱性毒素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小肠结肠类耶氏菌膜蛋白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测量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右上肢外展15 度,以 二维超声显示肱动脉,取肘上2~15 cm处肱动脉长轴, 在心室舒张末期测量肱动脉直径及血流速度。患儿在测 试前休息10 min ,测定基础值(D0) 。进行反应性充血试 验, 充气加压至260mmHg,持续5min后迅速放开,在放 开后10 s 重新测量肱动脉直径(D1) 及血流速度。计算加 压前后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值占基础测值的百分 比(∆%) 。
治疗
退热后和恢复期应使用小剂量阿司比林,因为此时 阿司比林治疗的目的变成了抗血栓或对抗血小板激活。 阿司比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发挥作用,小剂量阿司比林 足以阻断TXA2在血小板上的生物合成( TXA2是强大的 血小板聚集的激活物 ),而又不致于显著地干扰血管内 膜的PGI2的合成( PGI2是强大的抗血小板聚集的物质 ), 大剂量阿司比林则使两者的合成均被阻断。
流行病学
日本 5 岁以下发病率为 34.3/10万人.年,93-94 年 全国调查高达 95/10人.年,同胞兄弟中再发风险达2。1%, 为一般人群的10倍。美国报告则多在 5/万人.年以下,而 且以亚裔移民发病率最高。 主要见于 4 岁以下小儿( 占80% ), 其发病高峰在 611月( 美国为 15~2 岁),男∶女=1.35~1.6。少见于3个月 以下婴儿,7岁以后亦很少见。
冠状动脉损害
判断川崎病冠脉损伤程度的最准确的方法是冠脉造 影。另外,血管内超声能提供血管内壁形态的准确资料,如 血管壁结构、血管内膜增厚及钙化程度、管腔内径等,和 冠脉造影结合起来应用,对手术或介入治疗方式有非常重 要的指导意义。
冠状动脉损害
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是诊断和随访CAA的主要工 具,其可靠性和诊断价值一直评价甚高,对近段冠状动 脉的CAA而言其敏感性达100%,特异性93~97%。 Arjuman 等观察3~16岁小儿,2DE所见左右冠状动脉 直径从2mm缓慢增长到5mm,略大于冠状动脉造影所 见。国内研究认为,各年龄组小儿冠状动脉直径≥主动 脉内径的0.3倍可认为有冠状动脉扩大。
诊断学
非典型KD (指不具备KD 诊断标准条件者) 的诊断, 为近几年儿科医师重视的问题。非典型KD见于以下两 种情况: 诊断标准6 项只符合4 项或3 项,但在病程中经超声 6 4 3 , 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瘤者(多见于< 6 个 月的婴儿或> 8 岁的年长儿) ,属重症; 诊断标准6 项中只有4 项符合,但超声心动图检查可 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提示冠状动脉炎,此型冠状动 脉扩张少见。
该假说最新研究提出:川崎病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导 致的血管炎性损伤,须经下述两个步骤: 微生物毒素类超抗原引起循环中TCR2Vβ制性的T细 胞多克隆激活; 由超抗原活化的T 细胞循环池中的自身反应性T 细胞 表达针对靶器官(血管组织) 的归巢受体。这些表达归巢 受体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以特殊机制渗透入血管壁,并识 别血管组织内的自生抗原,触发细胞与分子炎性反应的 级联事件,导致免疫性血管炎的发生 。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川崎病患儿在不同时期均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 功能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内皮功能异常更加显著, 且冠状动脉瘤形成者与无冠状动脉损害者血管内皮依赖 性舒张功能障碍并无显著性差异。 血管内皮功能的异常可能在川崎病患儿的病情发展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川崎病患儿不同时期血管内皮舒 张功能的变化与其病理过程大致相同,提示肱动脉内皮功 能异常可能是全身血管炎的结果。
1999年日本第15届 KD 全国调查仅4项主征符合的 不完全 KD 占3.7%。不完全 KD易发生于高危人群, CAA 发生率高,预后严重。台湾报道<1岁的KD中不典 型者多达31.2%,,其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达35.4%。有人 提出,6~12 个月以下的婴儿持续发热原因不明者( 尤其 热退后有甲周蜕皮者),应作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有人 提出只要有冠状动脉扩大,即使只有 2~3 个主征也可考 虑不完全 KD 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